浮游纪 | 城市文艺旅记——京都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2-12 17:5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万字长文,慎入)第一部分 我发现最美的东西,总是藏在最普通的名字里,而这些美好的东西也会让这个平凡的名字变的独一无二。中国有三十六处西湖,这名字仅仅是'...

(万字长文,慎入)

第一部分

我发现最美的东西,总是藏在最普通的名字里,而这些美好的东西也会让这个平凡的名字变的独一无二。

中国有三十六处西湖,这名字仅仅是因为湖在城西,毫无深意。而钱唐城城西那一湖的胡畔,密密麻麻散落了2000年的文史佳话,于是这名字便被杭州据为己有……

中国有十八朝二十四代,每一朝每一代都有一座京都城。京都这名字也平平无奇,就是字面意思,而如今这两个字却被1300年前的那座长安城的赝品收入囊中。

京都,千年的风物依旧,变成了全世界唯一的京都。而京都也像西湖一样,让它变的独一无二的,正是一千年来那些响当当的名字和沉甸甸的故事,留在这座城的一角一隅,俯首皆是……

因此京都最难写,像哈姆雷特一样千人千面。我这里写的是去年11月份京都的秋。

犹如看完《海街日记》之后对镰仓的神往,第二次到京都是刚看完《细雪》,大抵是更想去看芦屋的,可全程游历一番,最值得回味的还是京都。

出发前细细的做了功课,竟列出37个目标景点,因为没有位置概念,不知道如何规划路线为优,于是在网上找了一个当地的导游,以便能充分利用时间。导游姓桑,是京都大学的硕士留学生,学农业经济专业,带我闲逛的那几天正在为《巢湖和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对比》的毕业论文挠头。

在日本,通常都会在别人的姓氏后加上“桑”,示以为敬,于是应该称桑导游为“桑桑”,感觉异常别扭,感觉像是蚕宝宝在求食,于是我就托大叫她“桑酱”。

“桑酱”为人很随和,说话声音很小,已经完全继承了日本人每逢互动嘴里必嘟囔的习惯,比如去便利店买完东西离开时要道声谢,即使她自己也知道她那个音量全世界就她自己听的到,也一定要把那一句所谓的礼貌回复嘟囔完——大有那种“我在跟你说话,但跟你无关”的大和民族精神。

有时候在京都街头,那种只要两步就跨过去的小路口,往来没有半辆车和行人的红灯下,我想闯过去赶路,还是会被她阻止……于是我经常开导她,“红绿灯是为了规范秩序的,不是用来让你罚站的……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我们祖国,这种情况下等红灯,感觉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她坚称自己很爱国,但是会说出“不会有人喜欢大阪的,大阪这城市脏乱差,是最像中国的地方”这种话。

用一个专业导游的素质来衡量桑酱的话,那我是应该去申请退款的:她方向感不好,有时候会走错路,但是她人很Nice,临时变更路线也会很耐心的帮我重新查;不知道农业经济是属于文科理科,她的沟通逻辑很清奇,经常所问非所答,但是她人很Nice,我急她都不急;她文史知识几乎都是给我导游那两天听我讲的,有时候都不知道是谁在给谁导游,但是她人很Nice,即使我讲错了她也不争。

总之,桑酱是以德服人的典范,最重要的是,网上大部分的导游,不是带你购物买药妆,就是带你打针看病体检,要不然就是带你吃遍米其林这种选项,我完全无法接受。

整个关西37个目标景点,在京都就有24个,桑酱把这24个景点帮我规划在三天半的时间完成,我觉得节省了不少时间。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火曜日 晴@京都 Kyoto

(一)南禅寺与哲学小道

南禅寺是第二次去了,第一次和JZ一起从银阁寺出发摸黑走完哲学小道,走出来吃饭的地方,就是南禅寺寺前的顺正书院吃的豆腐宴。

南禅寺这名字一听就跟西湖类似,像是城南的一座禅寺的代称,百度上一查,果不其然。中国境内就有六座南禅寺,其中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为唐代始建,距今1200年,(寺内的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至今发现的3个半唐代木造建筑之一);江苏无锡的南禅寺更是始建于1450年前的南朝,都历史悠久的很。而京都的南禅寺虽只有760多年历史,建于镰仓幕府末期,可是它被足利义满将军定为“天下第一、五山之上”的位次,冠绝东瀛。

可是一入秋,京都南禅寺的枫景,就远远把我们历史更加悠久的国寺都甩到身后。

南禅寺四季无料(免费)开放,这个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是从南侧的“三门”进入,这个三门不是三号门的意思,“三门”代表了佛法修行大彻大悟的三座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南禅寺的三门是座两层的门楼,楼高22米,上层楼阁名为“五凤楼”。这座门楼本身就是重要历史文物,是藤堂高虎为超度大阪夏之战中阵亡的家族人的亡灵而捐献重修的,大阪夏之战是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重要战役,距今已经390余年。

从参道走到三门门前,透过乌黑的门框就能看到寺内的青红相间的枫叶,尤其是那些红色,在阳光下被提亮,煞是好看。在日本经常能看到刻意设计出来的,从局部空间视角呈现美景的设计,近景是门框或是窗框,远景就是自然景色,叠加在一起,好像是一副3D效果的画呈现在眼前,南禅寺门前如是、大河内山庄如是、天授庵的夜枫如是、小津安二郎的镜头也如是……

南禅寺门前

(大河内山庄)

(天授庵夜枫)

(小津的镜头)

过“三门”我直接奔水路阁而去,整个南禅寺我其实最感兴趣、最想看的就是水路阁,因为这里是16版《古都》的拍摄场景地,而且是极文艺的空镜头,可以说是把水路阁当做京都城的城市名片来拍的。水路阁是明治时期浩大的疏水工程的一部分,是要把琵琶湖里的水引入到京都用于灌溉,水路途径南禅寺的时候,就修了这座让水流过的阁楼,其实就是给水路修了座高架桥。明治时期是日本在各方面学习西方的时期,因此这座水路阁是一座仿罗马建筑风格的红砖桥阁,所以它才如此别致。更重要的是,南禅寺满园的枫叶,让每一座建筑都在红枫的掩映之下,处处是秋意。

我还爬到水路阁顶端看了看从琵琶湖缓缓而来的琵琶水,徐徐安静的流过,倒映着红色枫。

出水路阁就直接奔西出了南禅寺,来到了哲学小道。

哲学小道也是第二次走了,上次在冬日里摸黑从银阁寺走来,一路上路灯寥寥,在我的印象里没有任何“哲学”之味,更像是一条“鬼道”,走的很是渗人。这次在白天看到哲学之道,果然换了片天地。

哲学之道少为人知的来历是,它其实也跟“琵琶湖疏水工程”有关。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这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哲学之道就是当年参与“疏水工程”的工人们,生生的在这条小河边开辟出来的新路,因此这条道最早叫做“疏水小径”。由于西北端连接着京都大学,后来不少文人学者在附近安宅,之后在这里散步思考的文人学者多了,于是才延伸出“散步小道、思考小道、哲学小道”的寓意。最后取了最高级的这个称呼,变成了哲学之道。

现在哲学之道,由南向北走,右侧是潺潺的水渠,渠边覆满了颜色各异的垂叶,而左侧则开起了各色商铺和餐厅,变的无比文艺起来。于是在京都的秋天徜徉于此,除了轻柔的水声,还有人在哲学之道上弹琴唱歌,暇意盎然。

(二)谷崎润一郎的“空”与“寂”;京都大学食堂的大数据

哲学小道东侧的山麓上,有一座法然院。面向法然院山门的右侧,是一片高地,高地中有一片墓区,墓区中有两块石碑,左侧石碑上写着“寂”,右侧石碑上写着“空”,这里是耽美和恶魔主义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墓地。

谷崎润一郎在《疯癫老人日记》里描写了主人公去京都为自己寻找墓地的情景,主人公作为老江户人却不愿葬在东京,希望在京都找一处净土宗的寺院,最后就选在了法然院。这大概是谷崎润一郎真实的经历吧。

空寂二碑,是左寂右空的排列,左边的“寂”字碑就是谷崎润一郎的墓碑。这个寂字是谷崎润一郎自己的亲笔,碑背面所刻文字表明“功誉文林”的谷崎润一郎与其妻松子合葬此处,这个松子,就是谷崎润一郎写《细雪》的莳冈家四姐妹的原型,谷崎在神户的家,名叫倚松庵,也是取松子之名,可见谷崎对松子的感情。

照例点上了从国内带来的熊猫香烟,给谷老师点上以后,我自己也在法然院的墓园里与他对坐抽了一根。我对谷崎,完全是因为一部《细雪》而敬爱有加,促成此次独行关西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细雪》的召唤,因此在那一刻,有一种“谢谢你的文字,我来看你了的感觉”,但这种颇有些“自以为是”的感觉,很是飘忽,总感觉谷老师会觉得我特意来一趟是多此一举,在我脑海里,他就是这样的人。

出法然院回到哲学之道,走到哲学的尽头,就一路下坡前往京都大学。午饭受桑酱之邀,去京都大学吃食堂,这是以往自己闲逛从没有过的礼遇。

我刚得知桑酱在京都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问她森见登美彦在他们学校火不火,她竟然没听过这个名字。森见登美彦是京都大学农学部毕业,但据说跟桑酱学的农业经济不是一个专业。森见登美彦的“四畳半神话大系”可是把京都大学捧入文坛的神作,这个快要从京都大学毕业的小姑娘竟然毫无所知,这个让我很是惊讶。

我去用餐的食堂,全称叫做“京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中央食堂”,由于大学生活已去我远矣,留存在我脑海里的食堂印象,还是大长条桌子和大长条凳子的样子。京都大学的食堂,怎么说呢,就是日剧或是电影里的那个样子,基本上就是快餐厅的布局,一张桌子配四把椅子,有一些桌子中间被隔断拦着,这样两边吃饭的陌生人就不会打照面,避免尴尬了吧,这个设计简直是——对想要搭讪的男生来说,极为不科学。食堂里如我所料的安静,甚至我隔壁桌还有一位熟睡的老爷爷,不知道他是不是穷尽一生还没毕业……

饭菜清淡,品种也算丰富,而且很便宜。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点菜的结账小票中,竟然推算出我这一餐含有蛋白质多少,盐分多少,蔬菜比例多少,继而推算出这一餐有多少卡路里,然后对比男女所需的营养成分,告诉我这一餐是不是补充够了营养和能量。这让我特别吃惊,他们是怎么精确把握每种成分的比例,然后做成一大锅菜,最后把这一大锅菜准确分配成营养等分的诸多小份儿的?我觉得这个吹牛逼的成分极大。但是这张小票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三)《古都》和《源氏物语》诞生地

第一次和JZ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草览京都,由于太过匆忙,以至于不敢对京都下笔,但是为了完成和JZ一起的旅行故事,于是在京都的部分,就写了一部小小说代替,同时表达我对京都的敬意。小说其中提到过穿越中遇到川端康成的场所,就在佟家客栈,那里正是川端康成写《古都》的地方。

如果你去京都旅游,盘缠带的足,想体验最最传统地道的日式旅馆,那么你可以选择日本京都最有名的“御三家”旅店,分别是俵屋、佟家和炭屋。都是百年历史以上的老店,其中俵屋和佟家都是三百年起,两家还门对门挨着。两者相比,俵屋是“御三家”之首的地位,不过因为川端康成在佟家的16号房写了《古都》,三岛由纪夫也在佟家写了《金阁寺》,而且卓别林和约翰.列侬也曾下榻佟家,因此佟家对于文艺爱好者地位自然不同。

佟家很好找,就在乌丸线京都市役所前站下车,京都市役所正对着本能寺,从本能寺所在的役所前站,沿御池通大道向西走两个路口,就能看到佟家客栈的招牌。我让桑酱帮忙说明了来意,门店经理很客气的把我们引进去,但听说我们想看16号房的时候为难了起来,说有客人的时候不便探访,于是就只能在前厅转了一圈,悻悻退出。门店经理一再抱歉,并说希望我们之后能有机会能入住佟家,我满口答应,但是心里估计这是要食言,“御三家”的价格随随便便都是六七千人民币一晚起住,我怕是无福消受了。

从佟家被人好言劝退之后,天色已晚。当日还有一处文学景点想要探访,就是《源氏物语》的诞生地——《庐山寺》。

《庐山寺》紧邻着京都御苑东侧。从佟家客栈步行过去大概要30分钟。

紫式部是平安朝晚期的人,真名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藤原家之女。

日本自圣德太子大化革新开始学习唐土文明之后,一直到武家(源平两家)夺权之前,整个平安朝最重要的文臣权贵就是藤原家(中臣镰足的后人)。所以紫式部世出名门是不会错的,因此才得以熟谙汉学,《源氏物语》通篇白居易的诗赋摘抄便可见其文学功底。而《源氏物语》的诞生地——庐山寺,就是藤原家的旧邸所改。

摸黑走到庐山寺门口,早就天沉,庐山寺大门紧闭。但一路走来都是《源氏物语》执笔地的字样,那个代表了权贵而盛极一时的“藤原”二字,终究还是败给了文学。

第二部分

我刚开始捧起京都地图的时候,信誓旦旦的以为自己发现了“鸭川”名字的奥义,在地图上,“鸭川”成一个大写的Y字型,我以为取汉字丫头的丫,然后谐音鸭川。后来百般证实,才发现这个结论谬的佷。

我这次住在京都市东北方向的出町柳,正是鸭川两条分支汇合的地方,而站在出町柳的方向,面向北方右侧的河流,叫做高野川,左侧的支流名为贺茂川,横跨汇流处的大桥称为“贺茂大桥”,亦称为“加茂大桥”,而“鸭川”还有一个名字,就叫“贺茂川”。查看森谷克久先生编著的《京都地理.地名.地图之谜》一书才得知,早年日本豪族贺茂(加茂)氏从大和移居至此,这一带均由这个氏族名称而得。而加茂的发音“かも(Kamo)”在日文中和“鸭”的发音相同,因此在词语中混淆了,因此“鸭川”和“加茂川”本为同一条河,而“上贺茂神社”和“下鸭神社”本来都是贺茂氏的守护神社,想必是早年间没有统一的汉字版本,导致早期文字记录也各取各字,最后就彻底混淆通用了。反正,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丫”的谐音。

我无论去哪里都会买一份当地的地图,一个古老城市的历史必然跟它拥抱的河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中国人爱用的“母亲河”这个词儿也是这样的道理。

事实上,京都府内有很多条河流,鸭川(贺茂川)自北向南汇入从西边嵯峨(cuó é)野入境的桂川(保津川),然后和东南方向而来的宇治川一起流入大阪府,变为淀川。而京都市西侧的桂川右岸,就是大名鼎鼎的观光赏枫之地——岚山,无论地理位置还是市民意义都跟北京的香山异曲同工。现如今由于旅游开发,“岚山”已是渡月桥为中心的桂川两岸的旅游景点的合称了。到京都的第三天,在桑酱的带领下,我们乘坐着JR嵯峨野线去往了岚山,那里是小说《古都》、《细雪》的文学景地,也是市川昆版电影《细雪》的取景地。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水曜日 晴@京都 Kyoto

(一)“东洋好莱坞”——太秦

JR嵯峨岚山站的前一站是太秦站,这里是号称是“东洋好莱坞”之称的日本影视基地,作为旅游景点来说,它的全称叫“东映太秦映画村”。对于一个文艺爱好者,这种地方就很容易吸引我,由于那次京都行程排满未得去,但是回国以后我查了些太秦的资料,觉得它的历史还很有些意思,我在这里做个记录,分享给大家。

太秦这个地方,是古代从朝鲜移居过来的秦氏豪族的地盘,他们在日本主要从事纺织和酿酒的生意,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明治时期日本为了振国兴邦,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重点学习的就是纺织和养殖产业,于是一个从太秦出走的纺织业留学生带回来一粒“种子”,彻底改变了太秦。

19世纪末的法国,是世界公认的电影的发源地,不仅如此,在电影最开始的日子,法国也是电影工业的霸主。巴黎出现高蒙(Gaumont)和百代(Pathe)这样的商业公司,发展出制作、发行、映演的商业模式,并且蔓延至全欧洲,以及迅速输出到美国和日本。

而日本第一个拿到映演权的人叫稻田胜太郎,他本是京都毛斯纶纺织公司的监察。1897年,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和放映权就是由他从法国带回日本,那是因为他在里昂留学时,与卢米埃尔兄弟是同学。而稻田回国后,把电影放映权让渡给了他的朋友横田永之助,借着日俄战争宣传的迫切需求,横田永之助迅速把电影放映的热潮推广至全国,后来横田与牧野省三(日本电影之父)一起制作时代剧的电影,在二条城附近设立电影摄影棚,渐渐的太秦附近的摄影棚日渐增多,尤其是东京大地震后,大映和松竹等大厂都到这里设置影棚。再加上太秦这个地方西边有自然风光,可以就地取景;又是纺织产业重地,可以快速提供衣服和假发,于是借着时代剧的兴起,“东洋好莱坞”就在太秦落地生根了。

(二)误闯天龙寺

我们从岚山站下车的时候,已近中午,游人如织。从岚山站内开始,就觉得处处是景色,恋步难行,不停的拍照,行至景区口,就饥肠辘辘了。

由于“枫景”逼人,我提议不辜负秀色来一顿正儿八经的日餐,于是在Google地图里搜了一处评分极高的斋饭素食日料,餐厅名字也雅致的很,叫“筛月(Shigetsu)”。

“筛月”一餐,大概是我数次赴日以来,吃的最雅的一次,所以当时也担心起正宗日料不菲的价格。入至前厅,就觉得钱包“呼吸不畅”,被人领到一处大通铺榻榻米的房间席地坐下,偌大的房间两侧放了十几张矮几,吃饭的人都隔席对坐,尽头的窗外是醉人的颜色,让我想起电影《细雪》片头的场景,也是这么空阔的房间,吃饭的人都是隔的远远的。

筛月里,每人一份素斋饭,菜式倒是不少,很多食材都不知为何物,最后结账觉得价格还能接受,每人3300日元,大概200人民币的样子。整个房间的安静的很,没有人高声喧语。大概是用餐形式太有民族特点了,我们对面的男女在餐毕后实在忍不住,走过来希望让我帮他们拍张合影,听口音应该是北京人,男生长的有点像窦唯。

餐后那根烟是在餐室外檐廊下抽的,我这么不爱自拍的人,都忍不住举着前置摄像头按一张,能在这么美的地方燃烧自己,我都替那支烟感到幸福。

餐厅后院的景色也极美,有一处小池,池中有倒映进来的层次分明的颜色;餐厅门外还有一片竹林,竹林掩映之间,连透过来的光都是绿色的,远远望去幽静宜人。要不是意识到自己毕竟是个游客,需以游览为己任,不然实在是舍不得走出筛月这个餐厅。

走进竹林,发现林道里挤满了人,一直到发现“大河内山庄”的路牌才意识到,合着刚才所谓的“餐厅后院”就是天龙寺,那个竹林就是天龙寺北门大名鼎鼎的竹林道,这个竹林道是去往野宫神社的必经之路,无论是《细雪》还是《古都》都有提到过这条竹林之道,《古都》中千重子说的,“我喜欢野宫、二尊院的路……”就是指这条路,这里还是《艺伎回忆录》的取景地,我就这么不怀任何心情的,走了过来……

林道不远处就是野宫神社,这一处神社更是声名远播,不止是上面提到的《细雪》和《古都》,就连《源氏物语》中都有所描写。而野宫神社,在平安时代是内亲王(皇室的女性)被选作斋宫人后,拂去俗世尘污、斋戒沐浴的地方。

日本景点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真的保持着千年原貌,所谓野宫神社,就是一点点地方里的几座小小的木屋,建制小到我觉得像是中国农村里的一处山野农舍,这就叫“宫”了?……可以联想一下,作为遣唐使的日本人到了长安和洛阳后长大了的嘴巴。大唐在日本人心中,就是永远的繁华!

(三)大河内山庄坠机事件

我是最早玩时光网的一拨用户,最早的影评都写在了时光网上。我豆瓣上的数据之所单薄,就是因为刚开始都写在时光网上,之后又自己创业做了一个观影数据整理的APP,叫MOME电影回忆录(Movie Memory),现在无论是时光网还是自己的记录APP,都消散在时光里,于是这才重启豆瓣。

十几年前,时光网还总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上认识了时光网的产品经理阿德,他后来在做影迷社区的公司里扶摇直上,现在也自己创业,做豆瓣点映相关的事情。从一个影迷身份来说,很是羡慕他的工作履历,保持着与自己热爱的距离,从没走散过。他在豆瓣上有一篇热门文章叫《日本电影地图:去京都前一定要看这些电影》,虽然题目取的有点投机,但是内容对我来说是十分有料的,我在京都的时候还时不时打开看看,当做攻略使用。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河内山庄和渡月桥的部分。

从竹林中踱步出来,我们就直奔大河内山庄了。

大河内山庄历史并不悠久,昭和时期才有的,是日本昭和初期的名演员大河内傅次郎所建的庭院。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庭院设计与岚山秋景相得益彰,完全嵌入山中。但坦白讲,在岚山景区里,大河内山庄并不足奇,只要是在赏枫季进山,山水庭园的风物,随处可见。但由于我贪恋他的盛名,于是造成了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

这次赴日之前,我从朋友那儿借了一台无人机。之前在下鸭神社前的树林里试飞过一次,引得旁边的老太太拍手“死过以(好厉害)”了半天——日本人的赞赏总是既诚心又夸张。但当时只飞了一下就没电了,于是也没做太多的操作测试。

那日走到大河内山庄半山腰,想到此地无人机可一饱整个山庄景色,不禁神往,于是掏出大疆,举机跃试。

无人机慢慢升起,手机里就显现出完全不一般的景色,山庄林色,渐收眼底……向前推进,绕过高耸的树冠,隐约间看见山门,于是想绕到山门一侧,沿山路俯拍。可这时飞机已不受操控,这时抬眼已完全看不到飞机所在的位置,开始慌张,死命去拉反向的操作杆想让它返回,然后看到飞机在屏幕中一路跌落,最后它痴痴的举头望着林荫中的光,像极了弥留之人对世界最后的张望……

急忙冲下山,发现大疆它自己躺在路旁,于是赶紧把它尸首整理好,还好没有落在丛林中,收了全尸。

无人机是借朋友的,就像把别人家孩子给弄丢了一样,除了痛心还有些焦虑,不知道该如何交代,于是那一天接下来的旅途就埋下了郁郁不闷的心情。

沿大河内山庄浏览路线来到一处观望台,发现这里是阿德在它游记里发过的一处景色,站过去眺望开来,竟不觉得好看了。

果然,再醉人的风景,终需有乘得下它的心情。

这种郁闷直到我走到渡月桥边,方才缓和了一些。

(四)大堰川上月渡桥

渡月桥的得名,来自于龟山天皇,某日他夜游天龙寺,踱至大堰川时,正看到月亮从木桥正上方缓缓向另一侧移动,感慨“似满月过桥”,于是给这桥赐名“渡月桥”。

龟山天皇大致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人,而据传渡月桥最早是平安时代早期的道昌和尚所建,道昌是空海法师弟子,那应该是中晚唐时期的人。所以这座木桥,在得名“渡月桥”之前至少存在了四百年,而这四百年间,它应该是叫“岚桥”吧。

岚桥横跨在大堰川之上,以桥为界,上游称为大堰川,而下游为桂川,这里从平安时代就是日本贵族踏春游秋,搬弄风月之地。而这里也是日本文学和日本电影记录最频繁的场所之一。

从山上绕道下来的时候,下了点点细雨。天半明半阴的,紧紧的缠绊着我坠机后的心情。行至半路的时候,看到两个巨石上刻着些字,仔细端详发现是周总理当年赴日留学期间写的《雨中岚山》的诗碑,碑末说“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在异国偶见中文题字已是惊喜,而且是白话诗,又是周总理的诗,并且写的是雨中岚山,和彼时心境又搭,数感交集。诗作是周总理1919年4月所作,60年后的1979年4月为纪念中日友好邦交而立的石碑,时间又过了40年,不知道如今的中日关系算不算辜负了前辈啊……

从山上下至大堰川岸边,忽然天空放晴,一下子川水潋潋、波光粼粼,映的心中也透亮了很多。于是干脆在川畔坐了下来,心里知道这一坐势必就误了岚山的最后一趟小火车,但还是坐了下来……还是不赶了,赶来赶去的,记忆里就没有风景了。

(五)御发与彩虹

放弃了岚山小火车,突然就空出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本来想在渡月桥边闲逛一下,不曾想这渡月桥实在是太招人,可能是因为太有名的原因吧,桥边总是挤满了人。

这时候桑酱说她想去一个地方,去给自己求个符。她说她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一直没时间去,应该就在岚山里的某一处,是一个专门保佑人头发的神社,叫御发神社。求增发、生发、防脱发的人,都应该去祭拜一下这个神社……我一度语塞,日本武士最流行的月代头,是主动把自己剔成地中海发型的民族,怎么竟然还有保护头发的神社,由于这个知识点过于冷僻奇葩,我欣然决定陪她前往。

御发神社具体在哪里,我现在已经说不清了,反正从渡月桥又返回到了竹林小道,接着往山中走,七拐八拐的。远离景点的山道中,有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穿过一条洒满红叶的小道时,一座彩虹挂上穹空,这让寻找神社的旅途,蒙上了几许梦幻的色彩。

和所有关于寻找的电影一样,一路寻去的过程是愉快的,而最终的发现是即朴素又失望的。御发神社我没有进去,它在一条小河边,飘扬着自己的旗号,但奉纳之人需要花钱去请愿,神社小而冷清,我不想进去被人热情的要挟,就在外面等着桑酱进去为自己的秀发慷慨解囊……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刻,我还现去询问了桑酱,她对御发之神好像还是颇有微词的,好像发际线还是坚韧不拔的在后退。不过我心里想,既然你去拜他,就不该再埋怨他,你应该觉得,现在的发际线就是那次布施请愿才留下的。拜神嘛,总不能像是托人办事那样功利,有成或不成的期许。我们无非就是把心里的一个愿望,放到这天地间的某一个去处,它收下了,你便轻盈一点。

第三部分

京都の秋,在我看来,它不仅仅代指着城市和季节,这四个字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名词,它代表着一种颜色,一种氛围和一种心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就是你把“京都の秋”这四个字放到百度图片的搜索框里,点击回车,然后爬满你屏幕的那种颜色。这种颜色绽放在我们世界的许多角落,但极为特殊的是,当整整一个城市都布满了如此的色彩,它才能给你这样一个氛围,这个氛围不是你逃离到某处去特意欣赏的景色,而是包裹了所有烟火气息的一座城。长居于此的人们就活在这种氛围里,“京都の秋”就是他们生活本身的颜色;而作为短居于此的人,只要你在那种氛围中浸泡过自己,那么你在遥远地方的某一刻去回忆它,它就变成了你记忆中的一种心情,有着独特气质的,属于色彩的心情:它比缤纷更深沉,比绚烂更幽静……这就是我心中的,京都の秋!

而我心里最浓郁的“京都の秋”,它躺在那座被遗弃的北山杉林资料馆里。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木曜日 晴@京都 Kyoto

(一)北山杉林

如果你问我,在所有日本文学景点的走访中,我最喜欢哪个地方,那毫无疑问是京都的北山杉林。

我对北山杉林的向往,来自于电影《古都》。虽然是川端康成把这片杉林写进了《古都》,但真正让我觉得这番景色我非去领略不可的,是80年和16年两版电影《古都》中的北山杉林镜头。虽然16版的电影,气质上跟小说很不搭,但16版的《古都》有很多京都的空镜头,可以当做这座城市的宣传片镜头,拍的唯美异常。我在看完小说的时候,也发誓说我会来到这里。

2016版《古都》剧照

1980版《古都》剧照

我去京都前做攻略,唯独北山杉林的位置无法确定,因为那是好大一片区域,更加不知道用什么交通工具可以前往,这些信息都很难查到,我猜是游客去的太少了。这也是当时我为什么下定决心要请一个导游的主要原因,桑酱在接到我的行程计划的时候,也很惊讶,我竟然要去这个地方,她说几乎没有游客提出过要到这里玩。也难怪,京都的景点实在太多了,而且又是赏枫季,谁会花整整一天时间到这个没有明确景点的地方来呢?

基于以上原因,我把去北山杉林的路线放在这里,有意者按图索骥。

到北山,要在二条駅前坐西日本JR Bus,大概一小时的车程。我选的下车的站叫做北山绿花园前,这站离北山杉资料馆最近,下车步行300米即到。而之所以选择去北山杉资料馆,是因为那里面有《古都》的文学碑,以及小说场景中两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相会的石雕。

那整整一天的行程,其实就是从北山绿花园前站,一直走到北山中川站的过程。一路都是盘山的公路,路两侧就是杉树林或山涧溪道,偶尔会路过木材厂、民宅和学校。总共7站路,用时4-5个小时,走走停停,秋高气爽的天气去,可以醉在山坳里。

那一天其实都没怎么说话,就一直在走路,那种闲走的气氛,如今回忆起来,有点像看《菊次郎的夏天》的心情,就是那种又轻快又暖心的感觉,没怎么见过人,偶尔躲一躲车,经常路过那些实在舍不得走的景色,就盘腿坐在路边,等风穿过。

不像别的植被,会把山貌全部覆盖住,北山杉林层次分明。杉林茂密笔挺,树干挺拔而上,像整齐的军列;树冠层层叠叠,像波浪涌上山顶;而山顶的秋色,像是给山负了金色的皇冠,红枫就是缀在冠上的宝石……

我一度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品种的杉树,也拜托了桑酱去查日本网站上的资料,但结论不敢确定属实,就摘录一些,放在这里:“北山大多坡度较大,且树苗比较珍贵,所以想要在此植树育林并不容易。为此,人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育林方法,使得同一树根上生长出数十甚至上百树干。暂且称其为‘台衫’。有了育林的技术,那该选什么样的品种呢?人们认为该选具有良好基因的树种。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川八幡宫的母树,树龄500多年,高耸笔直且生命力顽强。于是人们借助这株母树的优良基因及‘台衫’的技术,再加上三五十年的教导,终于将北山衫‘抚养成人’……”

无论是80年版电影中的郁郁葱葱,还是16年版锦绣和服上的图案,都跟我眼前的景致毫无二致。多少个夜晚自己窝在逼仄的小屋里,电影和书本将我带到过这里,我在自己的脑海里看轻风漫过杉林,望着叶浪涌上天空;而那一天,我站在杉林前无数次看到那个画面出现在我眼前,那一刻,我心愿已偿,以梦为马,未负昭华。

不及想,我也有词穷一日,放些照片吧。

(二)北山中的失乐园

心愿成真那一天,其实在下车那一刻愿望就实现了,北山杉区里,皆是景色。然而我并没想到,北山杉资料馆还能给我更大的惊喜。

其实,我一下车是先去的北山杉资料馆的,最后写它,是因为最怀念它。

它就在路旁,大门紧锁。我千里迢迢而来,资料馆又是唯一一个北山中的景点,我不甘心,我让桑酱在门外等我,我自己从铁门下面钻了进去,我心想,哪怕只看一眼《古都》的文学碑,也是好的。

资料馆中空无一人,我至今也不知道它是被废弃了,还是没有到开门的季节,整个庭院杂草丛生,每一步踏下去都有碎树枝破裂的声音,沿着路引往深处去,能看到红到发艳的不知名的树,还有黄到流金的不具名的枝......再往深去,是干涸的池,池边是无人的屋。路的尽头是座茅亭,通往茅亭的路被各种颜色的叶子覆盖,最下面的枝叶已干枯,一层一层的覆上去,每上面一层,颜色就更熟艳.....这里应该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它被人间遗弃,却变成颓美的天堂。

在这样美好的季节被我闯进来。

我曾一度不想把这里写出来,想让它独存在我的记忆里。我有点怕它被很多人找到,我想让它就一直如此:安静的落它的叶,颓然的朽它的枝,独遗于世外,孤存为桃源。不要被人慕名而寻,只待误入之人......该多好。

茅亭的对面,在枝丫间,就是《古都》文学碑,碑亭之间,千重子和苗子跪逢于此,这就是我苦寻的--“相会”。

人人物物,物物人人,这世间所有的相会,都要离散分别,我心里的失乐园,不知道现在是如何样子了......

两年来读过如此之多的日本文学,看过如此之多的日本电影,直到找到这座弃园的那刻,我心里的物哀,才算是圆满了。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金曜日 晴@宇治 Uji

写完京都我才发现,原来越精彩越难忘的经历,反而写的越短,因为惜字如金,不愿赘言。而那些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地方,其实更多是因为体会浅,所以才要凑史料,讲流水账。

所以宇治之行,我打算写的言简意赅一些。

宇治,在京都府的东南角。是京都去往奈良的必经之路,此地为平安时期贵族的别墅地,有点像如今镰仓之于东京的地位。

宇治有三宝:抹茶、平等院和《源氏物语》。我来此地,是因为后两者。

在如今这个商业社会中,太多地方的声明是跟它的特产绑定在一起的。比如驴肉之于河间、大闸蟹之于阳澄湖,都如同抹茶之于宇治一样。在日本,只要能看到抹茶的产品宣传,大多都带着宇治的字样。并且在宇治,一切食物都跟抹茶沾亲带故……去往平等院的表参道上,我吃了一顿抹茶饺子,那味道也实在不敢恭维……

平等院出名,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平等院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11世纪,至今已保留了一千余年;其二是平等院中的凤凰堂,正是日本十元硬币背后的图案,因此在日本是家喻户晓。而更重要的是,凤凰堂的形制与敦煌壁画中唐佛寺形制一样,是了解唐朝建筑非常难得的样本。有趣的是,在夏威夷有一座和宇治一模一样的平等院,是1960年代当地日本后裔缅怀先祖所建,仿照的一板一眼,一比一等比例建造,并且整个木质建筑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这也是极其难得。

平等院位于宇治川西岸,其占地面积相当于宇治市的二分之一,除了这座藤原家在平安时代末期造的宅院外。更加让宇治市声名赫赫的恐怕就是日本文学的扛鼎之作《源氏物语》中的《宇治十帖》了,这部分彻彻底底以宇治市为文学背景,讲述了宇治亲王三位女儿的故事。

其实,你从宇治车站一下车,就能感受到《源氏物语》的气氛。比如宇治桥旁的紫式部像,以及橘桥边的《源氏物语-宇治十贴》纪念碑。更何况,在这里还有一座源氏物语博物馆,就在京阪电车宇治站的北边一点。

宇治川上的宇治桥挺有说头。宇治桥被列为日本三大古桥之首,使用桧木制造,是日本现存历史最古老的桥梁,它始建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这座桥每二十年就会替换桥墩桥架,最近一次是2009年替换的,是历史上第62次替换。此桥不只历史悠久,它还是小说里大名鼎鼎的“梦浮桥”的原型。无论是《源氏物语》还是谷崎润一郎的《梦浮桥》,甚至是苏枕书写的《尘世的梦浮桥》,都是以此桥为文化依托。

源氏物语博物馆,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是一座外观很现代化的建筑,喜欢《源氏物语》小说的人去参观应该更有感触。我对《源氏物语》感受颇浅,整个博物馆也没有任何触动我的地方,只能算是打卡成功,就不妄加评论了。

说起宇治,最后提一句这里还是芥川龙之介成名小说《鼻子》的文学景地。小说开篇那句:“提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之尾一带是没有人不知道了”。这里的“池之尾”,就是京都府宇治郡的地名,而小说里的池尾寺,大概就是虚构的了。

游览完宇治的当天下午,我就前往神户探寻《细雪》中的其他文学场景了。而京都的美好,又岂是我这万把字能说的清的?言不及万一,推荐大家去看看苏枕书的那几本介绍京都的书,估计能窥见一二。

《浮游纪-日本卷-城市旅记》

城市文艺旅记——镰仓

城市文艺旅记——东京

城市文艺旅记——热海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