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心,初心--尼泊尔·蓝毗尼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5-28 18:2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012年6月,我趁着一个多月的工作休假,前往西藏。原计划只是在拉萨和山南转转,没想到在拉萨的客栈里认识了几位驴友,于是开启了“西藏-尼泊尔”之行。而这'...

2012年6月,我趁着一个多月的工作休假,前往西藏。原计划只是在拉萨和山南转转,没想到在拉萨的客栈里认识了几位驴友,于是开启了“西藏-尼泊尔”之行。而这次旅行,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经历了10天的西藏行之后,我们在6月末的一天到达了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座城市,总觉得过于嘈杂,以至于它本有宁静的部分(如寺庙)也变得浮躁了。在加德满都待了一天后,我们继续出发,前往尼泊尔的其他城市。这一路上我们遇见过山路,遇见过暴雨,与当地人一起乘坐过大巴,也租车自驾过一段路程。终于在一个阴天的下午,我们到达了蓝毗尼。

我真正知道“蓝毗尼”这个城市也是从来到这里开始的。据说蓝毗尼是释迦摩尼出生的地方,而梵文里的蓝毗尼是“可爱”的意思。我们进入蓝毗尼园,第一件事便是去找住处。

与周围的寺庙沟通了之后,发现当时只有韩国寺庙是允许女宾入住的,于是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当晚入住韩国寺庙。

时间感

放下行李后,我们立刻前往蓝毗尼园以及园内各个寺庙拜访。对我而言,蓝毗尼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当时车辆是不能进入的(不知道现在如何),所以只能通过走路完成参观。

这一趟拜访下来,几乎会用几个小时不止。这里有全世界各国修葺的寺庙:中华寺,韩国寺庙,日本寺庙,德国寺庙,斯里兰卡寺庙……每一个寺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好像诉说着各国特有的佛教故事。逛蓝毗尼园不仅需要有耐心,还需要有体力。小伙伴们继续参观着,而我由于体力不支决定休息片刻,于是打算走进离韩国寺庙不远的中华寺坐坐。我进入的时间段几乎没什么人,只有一两位师父在扫地。院子不大,中间的庙堂里坐立着一尊偌大的释迦摩尼佛像,周围摆满了禅坐垫子。

在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我想打坐。来尼泊尔之前,我刚刚接触到“打坐”的概念,而每一次打坐,都会让我很焦虑,无法进入。于是在当下的那一刻,我决定坐在其中一个禅垫上,闭上眼睛试着打坐。呼气,吸气,再呼气,再吸气。感觉一切都安静了,都静止了,时间不存在,空间不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念头,出现各类有意思的画面和回忆,然后这些念头、画面、回忆又消失了,就像一个个水泡,出现,又破灭。

身体感到越来越轻,越来越柔软,原本疼痛的腿脚在逐渐地释放疼痛,好像“疼痛”本身成为了一股能量,从我的身体里流走。

突然,有人在拍我。睁眼一看,原来是寺庙的师父。他告诉我,朋友们来找我了。我问师父现在几点了,师父说我已经打坐了足足一个半小时。而我感觉仅仅只过了一会儿啊,这美妙的时间感。一切的一切都被放慢了,让我能极为深刻地去感知每分每秒所带来的粗糙与细腻。

晚上我们回到韩国寺庙进餐、休息。

黄昏过后,听说寺庙内有个冥想活动,于是我们前去参加。等再出来时,一轮明月爬上了天空,那月亮又大又圆,像个超级月亮,大到似乎我能触摸到它。我坐在寺庙的阶梯,凝望着这个超级月亮。从小到大,我很少去观察天空,去了解关于白云与飞鸟,恒星与月亮之间的故事。而在那一刻,我仿佛跳出了自己存在的环境里,真真切切地看见了月亮,看见了它的光滑与阴暗。周围是一片漆黑,唯有一轮光明在给予温柔的力量。

据说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有一天路过蓝毗尼花园,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居然就决定住下来天天欣赏美景了。

到了第二天夜里,王后抬头望见了天空中又圆又大的月亮,而且月光将整个花园衬托地相当美丽,王后不禁沉浸在这样的美景中,然后是毫无痛苦且极为迅速地在园中的娑罗双树下,生下了王子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

我想蓝毗尼是有这样的魅力吧,让凡人在当下遗忘了时间,放下了执着。而那些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竟然也会出现在脑海里,久久不曾离开。没有思维,只有感知,一切都漂浮于空气之中,触手可得,却了不可见。

如今我再回头看这段回忆,不禁思考:如果当时没有打坐,没有月亮,没有那些令我迷之向往的景色,我会感到什么?我感到时间的漫长吗?我感到来自于旅行带来的疲劳吗?我感到暴雨带来的害怕吗?又或者,此刻的我,面对着工作与生活,是否依然能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看到的景色,一个令我调整时间感的画面?

这也就是大多数人为什么愿意在压力之余选择旅行吧。而也有一部分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依然有独立的节奏,不悲不喜。

我想到《奇特的一生》中关于柳比歇夫看表习惯的阐述。多年形成的看表的习惯,令看表人会有一定的特殊的时间感。而我想,那些没有看表习惯的人,他们对待时间的感知又有什么不同呢?“看表”本身是一幅“画面”,而那个对待时间的感受,究竟是会跟着画面走?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清澈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同屋的小姐姐一起去园内散步。其中,有一条小路,两旁全是大树,十分幽静。我和小姐姐边走边聊天,但总觉得后面有个小尾巴在跟着我们。

回头一看,是两个当地的孩子,其中的小女孩眼神十分通透,好像透过这双眼睛,我能看见更远的东西,但这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小女孩拉了拉我的衣角,然后伸出手,意思是想要什么。在城市,看见这样的孩子,我通常会认为他们都是来要钱的,甚至还是组团式地来要,于是这种思维也让我认为,眼前的这个孩子,一定也是同样的路数。“贫穷和讨要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我这么固执地认为着。于是我拿出了20元尼币,给了小姑娘,小姑娘拿上钱,和身旁的伙伴一起向我们挥了挥手,然后跑开了。

看到他们跑开后,我有些失落,有一种落在地上的感觉。我和小姐姐继续散步。路走到尽头了,于是我们只好返回原路。走到大概半中央的地方,我远远看到那两个小孩跑了回来。我们以为他们俩是在这附近“蹲点”的,以便可以向其他人讨要。逐渐地,我们和他们越来越近,直到会合的一刹那,小姑娘给我了10尼币,还有一颗糖,紫色包装的水果糖。紧接着,她对我们说“Thank you”,这句英语发音并不准,带有浓浓的尼泊尔气息,但是很好听。

说完,他们就又跑开了,直到离开也没见着。我很惊讶,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以为给了钱后,就不再有下文呢。

我以为他们和其他我遇见的讨要的孩子是一样的。

由于以往的经验,对固有的思维再次认同后,便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偏见性执着。而这个事情的整个经过,让我开始怀疑自己脑袋里的那个思维定式。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呢。

你认为的道理和模式,或许并不是全部适用,甚至就不适用。

当有一天,我们将心量扩大到可以包容一切黑白、颠倒、是非、对错时,我们也能看见那束光了。

那一刻,那颗糖在我的手里,即将融化。

那一刻,我看见释迦摩尼出生时的大树,就在不远处。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