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4日跨三县骑行(上)——内黄二帝陵和三杨庄遗址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8-28 07:2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在地图上其实并不起眼夹在濮阳浚县滑县内黄县中间属于内黄但是离县城又最远反而是离濮阳浚县更近一点离本县远又离其他地方近在'...

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

在地图上其实并不起眼

夹在濮阳浚县滑县内黄县中间

属于内黄但是离县城又最远

反而是离濮阳浚县更近一点

离本县远又离其他地方近

在这种情况下

交通一般不会太好

地图上的位置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第三次来这个地方

却没有见到一辆公交通往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骑车反而比坐公交更快更自由

当下这个时间即将到达麦收季节

部分村子已经开始在路上晾晒小麦

从家里出发一路不知道碾过了多少麦子

当然那些村民也乐意让车子碾

就是村道真的不太好走

一路向西南方向慢慢进发

很快就进入到了内黄境内

导航却让往地图的河道中走

我怕是又碰到了上次从河北返回河南时

导航让我从漳河河道过去的经历

只不过这次没有那么多石头

河道路段上全是沙子

不知道这个河道已经废弃多久了

两边庄稼地都起来一大片了

但是地图上还是没有什么更改

倒是导航会把你往上面岛

从那个所谓的河道刚刚上来

就碰到了一个有点奇葩的景观

坡顶路边的一块石头上

用绿色的喷漆写着原谅两个大字

怕不是下面的河道给绿帽子王锻炼心态的?

估计也就是单纯的恶搞吧

不然还真挺有意思的

原谅石

不得不说当时的太阳是真的晒

上午不过才骑了40公里

还有几公里就要到达二帝陵的时候

路上就有点撑不住了

再加上最后一段路几公里全部是上坡

配速直线下降最后晃晃悠悠才到

离三杨庄村越近越能感到沙子的多

马路上都有一些细沙铺在地上

路两边就真的全部都是沙地了

也就是这些沙地

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现在的二帝陵

别看现在景区内遍植绿树

茂盛程度都快赶上植物园了

但在这一大片地方在被发现前

几乎整个都被埋在沙子里

根据前人所述这里应该是在清末被沙埋的

1986年清沙时才重见天日

这其实是幸运的

躲过了战争年代和文革的破坏

大量精美的碑谒流传了下来

但其实又是不幸的

正是因为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维护

才能让其不被黄沙掩埋

陵区原来大量的建筑也不至于消失

就我而言二帝陵应该不可能真的埋葬了这两位上古传说时期的部落首领的

他们的王陵在古时候的存在

更多的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的存在

当然肯定也有普通老百姓对祖先的尊崇

不过有了大规模地普遍意识还要到近代

在二帝陵的门口就展示着黄帝的世系表

颛顼是黄帝之孙 帝喾是黄帝曾孙

两人是叔侄关系 且都属于上古五帝

那个推演表忘记拍了

不过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

不管什么姓怎么推演都会推到黄帝头上

以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的也经常这么干

来宣扬自己入主中原的正统地位

二帝陵入口

省文保碑

现在的二帝陵依然是省级文保单位

我其实觉得蛮可惜的

就凭其保存的精美碑谒

以及延续千年的墓址

还有残存的建筑遗迹

应该也可以进入国保行列的吧

进入大门以后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广场

广场左右侧都是明显的人造景观

大多是一些认宗归祖的人群所立的碑吧

又或者是一些巨钟之类

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寻根文化巨大的魅力

而广场中央还的确是一件真正文物的

并且应该就是原二帝陵的山门

现在看起来虽然只剩这么矮一点

上面还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各种小草

不知道对这个残存的建筑是不是有些威胁

但是还真是有点中华民族顽强传承的意思

经考古确认现在残存的建筑遗迹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只不过景区几乎全没有标出来,能看出来的大部分还是现代建筑以及现代塑像。

而在大殿后的杂草中

依稀还是可以辨认出一些建筑基址的

应该是寝殿享殿一类

其中还横七竖八倒着一些断开的清代谒碑

要说可能保存完好的古碑可能真的太多了

所以这些断开的碑也就不在乎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从明初到清末光绪年间

几乎没有少哪一个皇帝的年号

并且字迹的清晰程度是我见过的碑记里

程度最高的一批

并且同时这么多保存完好的碑放在一起

真的大大提高了这个景点的价值

大殿内供奉的二帝像

建筑基址

建筑基址

碑廊

碑廊

从碑廊往后的一大段就都是一些形象工程了

什么五帝同根树什么县政府立的碑啊

还有大面积的认养林之类的

全部忽略直奔最后面的巨大陵冢

那里有着珍贵的元代墓碑

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

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

这一王陵内同时有元明清三代谒碑

真的十分罕见

颛顼帝喾二陵一东一西排列

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即指此处

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

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

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

五帝同根树

到达这里也就到达了这个景区的终点

从景区出来以后

门口还有一些算卦的卖小吃的

但不管这些商贩的数量还是游客的数量

相比其他地方看起来是真的少

尤其对于它的价值来说

这些人流量就更不行了

真的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一处景区

然而还好它在地图上有明确的标示

并且常年对外开放

它旁边紧邻的一处文保单位

就真的可怜太多了

不仅在地图上没有标示鲜为人知

而且还常年不开放

据说以前也开放过一段时间

但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就一直关闭了

主要原因是过于急躁的开发

以及不正当的保护造成了一些破坏

它就是考古界鼎鼎有名的三杨庄遗址

2005年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有人因其被洪水破坏和黄沙完整掩埋

而称其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首先,遗址首次全景展现了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乡里田园的直观景象。汉承秦制,实行的是郡、县、乡、亭、里的行政管理体制。里作为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其下又实行编户齐民的什伍制,即五户为邻(伍),十户为什;五邻为里,即二十五户为一里。从三杨庄聚落遗址目前的发现看,已经发现了14处汉代的庭院,也就是说14户,遗址内的“一里”究竟有多少户,现在仍在勘探之中。就目前的发现来看,这些庭院或经过统一的规定或约定俗成,它们均为坐北朝南,方向一致(南偏西约10°);均为二进院布局,占地面积大致相同;前后左右相距的距离有远有近,最近的相距为25米,远的可超过500米,相互之间均被农田相隔。每家庭院南门外均有通向田间大道(一般宽约5米,有的地方宽约7米)的独家小道(一般宽约3米)。每家的庭院均在自己的田中。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大致景象。

第二,遗址首次展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通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汉代居住类建筑遗迹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都城和大的城邑,如汉长安城、洛阳汉魏故城、汉河南县城、南阳郡宛城、河北武安午汲故城、山东临淄故城等,所揭示的建筑遗迹也主要是宫殿、官署等官用建筑,普通民居发现很少。以前对汉代庭院民居的认识,或来源于汉代的画像石刻,或来源于墓葬内出土的陶院落模型明器等,而且,多是些楼阁、亭榭等造型;这些材料又只是写意线条或模糊形象。在仅有的少量文献记载中,概略的“一堂二内”是汉代平民典型住宅。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内已经发现的这些庭院所有者或居住者的身份无疑是当时从事农耕力作的普通农民。这些庭院均为二进院布局,堂屋(主房)全部为瓦顶;庭院周围或水沟环绕,或毗邻池塘;庭院一周绿树荫翳,树外即是田畴;前有水井,后有厕所。

第三,遗址首次揭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通民居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三杨庄遗址的发现最先引起的是全国古建筑学界的热切关注,因为国内现存的古代房屋建筑实物几乎全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对汉代房屋建筑的认识同样也只能来源于线条勾划的汉画像砖石和壁画以及模糊的陶模型明器等,而汉代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木构架建筑体系形成的发展与成熟的关键时期。人们热切希冀这一发现能够切实地解决古代建筑史领域内汉代房屋建筑技术的许多问题。从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清理出的各类建筑保存的状况看,至少每座主房的瓦顶北半坡大部分保存了板瓦与筒瓦的仰覆扣合原状,说明这些建筑是洪水浸泡坍塌的,没有受到洪水的急流冲击,而且,坍塌时有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所以保存状况较好。这就给我们全面了解这些建筑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第四,遗址首次实景再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技术和农业文明。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耕作制度,在秦汉以前主要是施行最简单的缦田法,就是撤播,无行无垄。它虽然可以在播种时节约劳力,但浪费种子,而且幼苗长出后密集丛生,中耕、除草都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由于不便于田间管理,产量相当低。后来逐渐出现了有垄的条播法(也就是垄作)。到西汉武帝时明确出现了“一畮三甽”的代田法。三杨庄汉代遗址中发现的大面积耕作农田可以为我们真正理解汉代的代田法提供真实的实物样本。三杨庄汉代遗址中的一畮(垄)和一甽(沟)的合计宽度一般为60厘米。现存甽深(最高点到最低点高度约为6厘米),这肯定不是耕作后最初的深度,应是庄稼收割后的深度。另外,从三杨庄遗址内已发现的各庭院周围,特别是屋后广种树木看的情况看,这符合当时朝廷的提倡和规定。在第三处庭院的西北田地中,清理出有一些树叶痕迹,很可能是桑树叶和榆树叶。这也说明,当时的家庭中妇女肯定从事有养蚕、纺织等这类副业,也是家庭收入的来源之一。当然,按规定,田里是不能种树的。从清理的情况看,田垄中的确没有发现种树的痕迹。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当年的考古发掘一共挖出14处遗址

博物馆内仅保留了一处庭院遗址展出

这是我第二次奔着这里来

上次是疫情期间吃了闭门羹

当时只以为是因为疫情关闭

这次才知道是真的不对外开放

幸运的是刚好碰到一个车队开来

看起来是数个家庭几十个人的规模

并且从口音能听出林州话安阳话普通话

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

但可以清楚的一点是他们进行了团体预约

而且很容易我便混了进去

真的是十分幸运才得以进去一看其貌了

坍塌夯土

水井

池塘

树木遗迹

汉代蹲坑

铁犁铧

房屋遗址

这个现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片绿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保护不力导致的霉变

算是知道为什么一直不对外开放了

对于一个不算富裕的小县来说

维护成本确实不太容易

但也不至于让它这么恶化下去

希望在不开放的期间政府是有在努力的

除了一片绿的观感以外

整体带给我的感受还是十分惊喜的

汉代农村遗址可能仅此一家如此完整

那时的一户人家居然可以有这么大的规模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包括了池塘和耕地

但是房屋的基址看起来也不小了

许多农具和生活用品还留在这里

房屋的不同房间、厕所也都可以辨认出来

甚至连树木遗迹都可以清理出是我没想到的

一下子仿佛跨越千年来到汉代

而且说起来当时的农村

其实跟近现代中国农村也没有太大不同

再次印证了中国数千年小农经济的稳固

当然保存这么完好

跟前文提到的沙子一样有关

正是在洪水泛滥泥沙掩埋

才能在千年后重见天日时

给世人带来如此大的惊喜

仅仅是绕了一圈没有做太多停留

就被讲解员带了出去

除了讲解员还有两位负责人随同

看起来能进到这里真的不容易

看完窃喜的我赶在大部队出来前就离开了

在二帝陵前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后

便向下午的行程出发了

2020年5月24日跨三县骑行(下)——再访黎阳古城浚县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