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4日跨三县骑行(下)——再访黎阳古城浚县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8-28 07:2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环三县骑行指一天内从我的家乡安阳市汤阴县骑行出发,去往安阳市内黄县、鹤壁市浚县,再回到家里,这一天所经过的三县。接上篇2020年5月24日跨三县骑行(上)—'...

环三县骑行指一天内从我的家乡安阳市汤阴县骑行出发,去往安阳市内黄县、鹤壁市浚县,再回到家里,这一天所经过的三县。

接上篇2020年5月24日跨三县骑行(上)——内黄二帝陵和三杨庄遗址

浚县古称黎阳

古时属于九黎之地 因而得名

九黎就是传说中蚩尤统领的部落

黎阳此名一直用到宋代才逐渐被浚州代替

宋朝以前的隋唐正是此地的高光时刻

当时隋唐大运河刚开通不久

黎阳成了运河上的重要节点

历史上著名的黎阳仓随大运河而诞生

它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官署粮仓之一

从四面八方运来的粮食从这里运向洛阳西安

黎阳仓的地位在当时极其重要

有“黎阳收 固九州”的说法

隋末大乱之时黎阳成了各方的角逐地

杨玄感、李密、窦建德等都纷纷争夺过黎阳

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交通的重要性

以及黎阳仓提供的巨大后备力量

从内黄三杨庄村出来后

顶着正午的烈日向西南方向一路骑行

进入浚县县城时远远就望到了著名的大伾山

而考古发掘出的黎阳仓遗址

就坐落于大伾山北麓山脚下

2014年和大运河浚县段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国大运河项

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

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和世遗标示大运河现状地图附近的古黎阳城的遗址省保碑

“黎阳仓遗址长期以来备受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关注。2011年11月,浚县文物旅游局聘请文物钻探队,对文献记载的黎阳仓所在的大伾山北麓近10万平方米区域进行钻探调查。经过三次考古勘探,发现了黎阳仓有关的主要遗迹有仓城的城墙、护城河、仓窖、夯土台基、大型建筑基址、路、墓葬、灰坑等。2011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黎阳仓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已发掘黎阳仓大小探方25个,探沟4条,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大型建筑基址3处,仓储坑2个,墓葬11座,灰坑83个,路1条,灶14个。出土陶、瓷标本残片万余件,其中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占90%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和建筑材料标本500多件,带“官”字款板瓦200余件(片)。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黎阳仓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80米,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已探明粮仓中心区仓窖84座,占仓城面积的五分之四。总体上看仓窖排列规整有序,大小不一,小的直径8米左右,大的14米左右,最常见的10米左右,现距地表最浅4.5米左右,最深7米左右。由于仓窖依山而建,部分仓口遭到严重破坏。仓窖口一般处于大型夯土台基之下,仓体皆成圆形,口大底小。勘探已确定的84个仓窖平均容积计算,黎阳仓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考古专家表示,限于实际条件和民房所压,还有未勘探区域,实际仓窖数量可能会超过这个数量。根据文献,黎阳仓在隋朝建立,主要是隋唐时期使用。这次发掘还发现,到北宋时期,隋唐黎阳仓仓窖之上,又曾建造了地上粮仓,地上粮仓约废弃于北宋末年。至于唐代中晚期黎阳仓因何而废,尚无科学依据。”——资料来源网络

已近六月的黎阳仓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样子

放眼望去十分开阔 而地下却极其丰富复杂

展出的从隋到宋的粮仓都保存较好

但由于疫情或是其他原因并没有开放

只能透过外面的玻璃向内观察

即使如此在视觉上的观感也让人感叹

其精巧的设计不得不让人称赞古人的智慧

遗址入口粮仓复原的粮仓外部模型

黎阳仓在大伾山的北麓

沿着山下道路穿行而过

便到达了现在的浚县古城

这里的保存程度相当好

很好地保留了浚县明清时期的风貌

上次冬天从封丘骑行回家途经浚县

主要逛的也就是这里

但当时为了赶时间所有都是草草一看

这一次才更加清晰地见识了它的模样

经过东关石桥从东城门进入

便到达了浚县古城的内部

东城门东关石桥

西大街从东西城门下穿过

在东西城门的中心

东西南北大街的交叉口

坐落着一座文治阁

文治阁始建年代失考,曾作为浚县的钟鼓楼而存在,顺治年间毁于火,康熙年间重修定名文治阁。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券门外嵌镶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 西曰“壁泻西山”,南曰“清环黎水”北曰“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高楼,双重檐,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 高1米,阁高10米,上层四面开窗,窗口上分别悬“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横匾。阁内供福、禄、寿神像。平台上建筑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资料来源网络

文治阁

从文治阁下骑行过去

就到达了浚县古城更核心的部分

县衙、文庙、关帝庙、世袭翰林府等

基本都集中分布于一起

由于之前来已经游览过县衙文庙

所以并没有二次前往

而是首先前往了遏云楼古戏台

这里虽然不能登台但每逢表演依旧会使用

主要上演豫剧、大平调等河南本地剧种

从城墙上看戏台遏云楼古戏台戏台前的空地

而紧邻戏台的东侧

还有一座充满上世纪苏式建筑风格的电影院

两者相连 舞台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

四周青砖地面铺开 高处城墙照应

好一派和谐景象

这里现在已经没有正常的商业电影放映了

而是会放映一些具有主旋律风格的影像

电影院

在电影院和戏台的对面是关帝庙

关圣庙大门

关圣庙内的牌坊

旁边则是世袭翰林府

这是一处家族宅院

清代归属于端木氏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子贡端木赐的后代

子贡是孔子最喜欢的徒弟也是儒商始祖

端木氏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清代康熙皇帝所赐,世袭罔替。据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在西巡回京之际,在宜沟镇祖庙借见了迎驾的子贡七十代孙端木谦。康熙皇帝景仰圣贤门人子贡,按照之前对待孔子、孟子、颜回等圣贤后裔的礼遇,敕封端木谦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赐书“贤哲遗庥”。这里的宅院便被称为世袭翰林府。

世袭翰林府坐南朝北,由东西两院组成。西院现存建筑为五门相照。临街楼三间,前院东西两侧各3间厢房,正房3间客会。客会后即为后院,后院主楼5间,东西陪楼各三间。东院为七门相照,临街过厅原为7间。前院东西两侧各3间出厦厢房,正面为三间出厦客会。经客会向后过穿堂屋进入后院。后院西边有配楼3间。正南有主楼5间。——资料来源网络

进入这里还是能感觉到很明显的翻修痕迹的,看得出来政府的努力,想尽量还原原来的古朴风格,在各个房间内还努力还原古代场景,后花园的待客厅内还有汉服表演,还原古时的私塾情景。

大门碉堡碉堡

除了世袭翰林府

古城内还另有一处明清四合院

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物

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还开辟出了一处浚县抗战纪念馆

展出浚县人民当年的英勇反抗

而紧邻四合院的兵役局旧址这次并没有开放

旧时婚礼场景明清四合院兵役局旧址大门

城墙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古城景观

只要有古城墙在我才会对此地有古城的印象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古城才渐趋完整。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被拆除,现仅存沿卫河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等几处。浚县古城墙卫河沿岸段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坚固异常。游客们通常登录的城墙段便是西城门处面临卫河的一段,可以从西城门经过西北角楼走到北城门。——资料来源于网络

从城墙上下来后

这里就不能再多做停留了

上次冬天从这里离开后

在漆黑一片田野里迷路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见本文 转载自个人公众号 文中包含个人情绪 选看:

https://mp.weixin.qq.com/s/4uIfxdBlMkFENHTRxSNyNA)

而且这次实实在在不敢在涉足小路

老老实实走大路沿省道国道骑回了家

跟上次一样都是七点多到家

这次多亏了在夏天

回到家时天还正亮

但又因为夏天长时间的光照

110公里的暴晒骑行伤得够呛

第一次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晒伤的灼痛感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防晒不只是为了防晒黑的

皮肤再好也刚不过太阳光

keep记录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