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西贡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db:出处] 2021-02-21 13:5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一西贡三篇,《情人》、《三轮车夫》、《青木瓜之味》。最喜欢《青木瓜之味》,不是因为故事讲的好,正是因为没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我更为单纯的沉浸在某种氛围'...

西贡三篇,《情人》、《三轮车夫》、《青木瓜之味》。最喜欢《青木瓜之味》,不是因为故事讲的好,正是因为没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我更为单纯的沉浸在某种氛围里——这是一种独属于西贡的氛围。

我们现在太习惯使用“东南亚”这个很大范畴的概念,以至于我闭上眼睛时这些国家模糊的纠缠在一团,并不知道该从哪里拎出泰国、新加坡、马来、印尼。可直到19世纪瓜分亚洲之前,大多数欧洲人关于这片土地只知道“印度”和“支那”。于是他们把现在位于中印之间的半岛命名为“印度支那”。就是下面这块区域。

法兰西共和国从清政府手里抢一块、从暹罗王国手里抢一块,拼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也就是现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之和。而西贡,一度曾是联邦总督驻扎地,被称为“东方巴黎”。

抛开政治因素只看个体情感,殖民地承载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独特的“乡愁”。电影里的“西贡氛围”,不止是现在还矗立在西贡的法式建筑,而是一群人用“优雅慵懒的法式风情”与“粗砺热辣的东南亚”一次次碰撞所发酵出的独特醇香。

时不时会渴望这种氛围,渴望这种氛围时就会向往西贡。终于决定在2021年第一次长途旅行,亲赴西贡,去寻找那曾被酝酿多次的熟悉的氛围。 很多人抱怨过西贡的脏乱差、对中国人的不友好,出发前其实我并不确定在这片物是人非的土地上究竟能寻找到几许,但不论结果如何,我都想要试试。

一路走下来,把百余年前法式风情封存最好的地方,我推荐三个:胡志明市美术馆、胡志明市博物馆、西贡中心邮局。 胡志明市美术馆最让我惊艳。百叶窗隔开了炫目的阳光却并不阻挡市井的喧哗,闷热潮湿的空气在高挑却昏暗的房间里酝酿出一种优雅的慵懒。

房间里没有空调,但每间都保留着这样一个老式吊扇依然在工作,置身其中时代的代入感真的挺强。

多彩房屋、旋转楼梯、老式电梯,几乎成为每个匆匆忙忙来打卡的小哥哥小姐姐排队拍照的地方,我就不去凑热闹了。“除了这些,你捕捉到的法式风情还有哪些?”我一边慢慢踱步,一边懒散的开启感官。

“地砖~”走了几个房间之后,我对找到的这个答案颇为满意。法国的精致和考究在不起眼的地砖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用地砖作出了房门口小地毯的感觉:

几乎每个小小的门槛都有独特的构造:

百叶窗与地砖的结合:

这个逼仄的走廊四面全是满墙的巨幅画,穿堂而过时有种奇幻般的震撼:

市美术馆展出的主要是50-70年代的现代绘画,我对同时期国内的绘画丝毫无感:因为不知道画家想表达的是什么,而且我一度怀疑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这次对展品我几乎没抱什么希望。但事实是,我感受到了纯净的情感、捕捉到了鲜明的风格!或者说,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生命的鲜活。

看了几个房间之后我发现,除了用色的鲜明、纯净自成“越南风格”外,画板材质也是“越南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很多木版画,离近看的话非常有“漆画”的效果,矿物颜料从不同角度闪着金属般的光泽,可惜手机并不能清晰的捕捉:

而下面这幅画的细腻、柔美、绵软,让我从远处就预感这将是不同于之前的油布、木板,走进一看,原来材质是丝绸。

甚至画廊里这些对外出售的当代作品,鲜活感都扑面而来:抑制了自己好多次买下一幅的冲动——再来一次的话我估计真的会忍不住出手。

无意间逛到地下一层的天井,小朋友们在这里画新年历:这是一个小朋友的作品,忍不住和老师沟通之后拍了下来:

旁边有个胖娃娃睡的正香:

西贡邮便局比起美术馆就喧闹多了,这种建筑风格在欧洲并不少见,于是匆匆看了一眼就撤了。

走之前不忘再搜集个地砖:

离开西贡这天,最后去了胡志明市博物馆,爱奥尼克柱头下是蛮有特色的另一种百叶窗。

从楼上里面看的效果:

不止是中国的,越南的的小哥哥小姐姐也喜欢来博物馆拍照。

如果以为氤氲着这样的文青调调就是西贡的全部,那非常遗憾的告诉你,这只是西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下一篇,带你一起看看滤镜之外的西贡。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