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那些金光闪闪的日子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db:出处] 2021-02-22 10:4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老板娘说,不要跟街子上的当地人走得太近,他们都是些小混混。那年冬天,乡下的四方街上,开了一家烧烤店。那是个没有夜生活的小镇,比大理更远,久居于此的一部'...

老板娘说,不要跟街子上的当地人走得太近,他们都是些小混混。

那年冬天,乡下的四方街上,开了一家烧烤店。

那是个没有夜生活的小镇,比大理更远,久居于此的一部分人是在大理待得烦的,觉得大理聒噪,于是来了这里。

可自打这烧烤店开后,小镇的夜晚十点也才惺忪,一张一张的木头凳子,在外面石板地上那么一支,等着人头攒动,小串烤起。

烧烤店通常傍晚才开,白天那店铺门口是没有摊位的,店铺被分租给了两批人,一批负责白天在店里看守,主要做一些户外拓展和山地车出租,兼顾领队指导这样的工种。

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当地人在那里出入,然后烧烤店应运而生。

其实整个小镇很小,说是镇,用村来形容更恰当。

四方街是小镇的中心,四周巷子条条走遍,半个小时已是足够。可这么小的地方,却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现存的还有两个。

过了寨门往后是一条宽敞的大河,再然后是村庄,再然后是大山。大山的背后还是大山,无数绵延的大山。

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有马帮走过,因着驼铃阵阵,历史把歌声唱响到今日,引了游客来追寻前尘。

早先,是一个广东深圳的老太太发现了这里,更早之前,有一只国外的考察队来到这里,与当地签约了古建筑保护协议,定下20年之约。

然后越来越多的背包客开始来到,渐渐地,四方街上的小商铺,原本的民居都成了铺子出租给各地的生意人。

那家烧烤店,是为数不多的当地人开的店,虽然是与其他的人共同经营,只占得了一个夜晚的时间。

小镇并不封闭,每天来往此处的游客不多,但很散,各个地方来的都有,更确切来说,应该是各个国家的都有。

那时我在当地一家旅舍打零工,常常闲来无事到街子中心的古戏台旁边去晒太阳,戏台在四方街中间位置,视线的右上方有一棵大榕树,对面是本祖庙。

榕树很大了,庙很久了。那个新建起的烧烤店,我却一直不曾走入。

因着老板娘那一句话:都是当地的小混混。会闹事。

都说大理的生活很悠闲,没有大海但有洱海。面朝洱海也能春暖花开。但是大理呆久了的人跑到小镇来,又说小镇太好,比大理好。

可真要他们全搬到小镇来,又舍不得大理的风花雪月。

小镇没有什么可玩的,除了那一段丰厚的历史。甚至连酒吧都没有——那个时候,小镇的夜晚,十点即打烊。所有店铺的不成文规矩,便是在此。

可烧烤店来了,把一切的规矩好不容易由大家默契搭造出来的这一份清净被打破。小镇里开始传出那些开烧烤店的人曾经做过怎样的坏事,是谁的打手,又蹲过多久的牢房。

故事在一声声里更精彩。

白天的时候,上午会忙一波,下午又闲了。最大的爱好就是晒太阳。云南的太阳狠毒,到了冬天又让人贪恋。

二十几年没下过雪的当地,那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让当地人开车都翻到沟里去的小雪——并没有太多的积雪,但是下过雪的山路滑,司机哭着说我走不来雪路。还好,一看车子里人没事,最大的幸运。

在冬天还未到来之前,秋天,应该是游客还算喜欢的季节。当地山里丰收的一切,被山上彝族老大妈老大伯们背下来,挑到集市上卖了。

看到他们五颜六色不知干什么用的编织袋,想象他们在山上是如何度过这一生时光的。

有一次,一个山上的大伯对赶集的我说,前两天,山上来了一个老外,树上搭了一个吊床,睡了好几天嘞!

以此证明,那山上并不是人世之外。

从小镇到山上的路并不好走。没有游步道,更没有台阶。一脚一脚,都是泥土踩出来的路。要看马粪,或者寻人踪。人踪常常是瞧不见的,所以只能找马粪。

多年以后我在西湖群山的塑料瓶巧克力包装里找一条人迹循回正常的大道,会忽然怀念那个时候根据马粪辨别踪迹的日子。

三千多米的高山,路不熟,只好早上出发,带着饼干和水就出发。没有想过找不着怎么办,反正是出发了。

半山腰遇到一片水塘,在那里躺下去,仰头太阳刺目,把帽子一歪,眼睛一闭就是美好。附近没有人声,哪里有马在吃草,有鱼跃上水面与我打过照面,都是梦里的事情。

从山上回去不久,我离开了那个小镇。

有一年寒假,突发奇想要骑行,登山包一直是我的家当,车子怎么办?去昆明淘个二手车,还省了千里迢迢的邮寄费,多聪明?

从想到出发,不过两天时间。坐上火车的时候还在恍惚,真的要骑行吗?那么多山路,走得完吗?

一个从无骑行经验的小白,第一次长途居然是出国,简直是异想天开。不过,到底是为的省钱,异想天开哪里有省钱实际。于是就这么行动了。

正好当时骑行的一个队友,说有个朋友就在昆明附近。于是几人前往,这一打照面,才知竟是多年前小镇烧烤店的老板。

他在昆明的郊区承包鱼塘,就住在几个池塘旁边。带着我们骑车下坡,一路踩着泥泞停到一旁。

晚上,他又请人送来一大盆烧烤,因是朋友的朋友,想着先付钱给送过来的老板,那老板却怎么也不肯收,说要是收了你的钱,小龙不得把我揍了?

正在屋里做饭的小龙听到外面争执,立马丢了铲子跑出来,让我们不要多事,“你们现在到了我的地盘了就得我请客知不知?”

一句话撂完把老板赶跑,他又进去做饭,大铁锅浓墨重彩的香,让鼻头都感动。凑过去看,才看清捧出来的是一盘土豆。

在云南,土豆叫“洋芋”,通常蘸着辣椒吃。

说起当年开烧烤店,问他怎么不卖烧烤了,小龙说赚不了钱。

那时候游客已经渐成规模,小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为什么还赚不到钱呢?

小龙问,你以为烧烤是赚游客的钱吗?

难道不是?

都是当地人吃得多。游客一般怕吃亏,再说烧烤哪里没得吃啦?非到我这摊儿来吃?

又说你不知道当地人多有钱,谁家的烟叶有多少谁家又在下关买了新房子。

以前大家都说花钱大方是出去旅游,其实像当地人一样好吃好喝才是对得起自己。一个犒劳眼睛一个犒劳胃,便宜了自己就好。管其他人说什么?

小龙炒的土豆,盛在一个巨大的不锈钢盆子里。土豆表面金黄撒着辣椒粉,红红黄黄的很好看。筷子一夹,才发现背后黏成一个饼了。焦焦糊糊的停不下手也停不下口。

又听说附近有一个昆明最大的集市,本来打算一早就走的计划,也改成了看完集市再说。小龙提醒小心扒手。

不禁揣测,真有那么多人流量吗?他伸出一个手指,一个亿还是一千万或是一百万的交易量,我记不清了。反正意思就是人多钱多小偷多,凡事多得注意着。

小龙的岳父也会把池塘里客人钓起来不要的鱼拿到集市去卖了。往回走的时候,想着买点熟菜回去,刚要掏钱,立马听见了一个咋咋呼呼的声音:你们在干嘛?

原来他也来了集市,手里拎着一大袋的菜,说回去烧着吃,菜他都买好了。

朋友与他也只是路上认识,我与他更是听闻却从不相识。但从昨天开始,似乎就成了朋友。是他认为的“远方来客”,不亦乐乎地招待着。

小龙厨艺很好,是那个时刻开始,我才觉得后悔,没有在几年之前去尝尝他做的烧烤。也许再早几年相识,说不定还能讨教得来几招烧烤秘术,那样以后即便是我沦落街头了,也可以摆着个摊卖偷听来的“烧烤真经”。

一切的为时已晚,其实是刚刚好。

假如我真的曾经在几年前就去他店里,或许会带着坚固的偏见看他,或许只会埋头吃饭,根本听不到这么多故事。

别人的一生,怎么又会是三言两语能够评定的?

那个冬天,云南不冷。途径某一片乡下时,北方大雪纷飞,那儿的油菜花已经绽放。阳光下的萝卜蔫着水分,被风一吹香味也跟着人跑。西蓝花一堆一堆丢在国道,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来捡。

有一次爬山,到了中午停在路边吃饭,听到一个男生说,真好啊,要是以后没钱吃饭了我就天天来爬山,能白吃这么多好吃的。

都是因着爬山才认识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停下来分享中午美食。一餐一饭里笑意朗朗。

我想起了很多过去。故事并不是故去的过去,而是你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他人说起大理风花雪月无比浪漫,我看到的大理是窃窃龃龉猜忌有长。

在这个阖家欢乐的春节,团圆是一家人齐聚,享天南地北美食。

在那个我为了省钱骑车去旅行的冬天,我的春节是在路上度过。那一盘土豆就是我的年味,津津有味此生难忘。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有一身锦绣华衣当然很好,不然西楚霸王也不会“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但回家回的是情分,是回的心里的那一个归属地。并不是一个地方,一个房子,一顿大餐。

在都市久了,你会以为江湖只是江湖。传说中的东西,怎能当真?

莫不是世人眼孔短浅,只恐真心错付,不敢以己示人?

总想着吃亏,你迟早会吃亏。

不求回报的好,水漫金山的情。人间感动比浮世值得。

看惯了声色犬马,听一听梦里水乡。自以为不求上进的追逐,又为圆满谁的一生?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