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有古根海姆——毕尔巴鄂的建筑之旅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db:出处] 2019-08-24 23:4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毕尔巴鄂因古根海姆美博物馆而名声大噪,然而在博物馆之外,这座还有更多的建筑将这里打造成艺术之城。城市初印象我是搭乘红眼航班去毕尔巴鄂的。在罗马的'...

毕尔巴鄂因古根海姆美博物馆而名声大噪,然而在博物馆之外,这座还有更多的建筑将这里打造成艺术之城。

城市初印象

我是搭乘红眼航班去毕尔巴鄂的。在罗马的机场迷迷糊糊等到捱到黎明,然后在廉价航空上睡了两三个钟头后,终于到达了这座被建筑与城市规划奉为经典案例的城市。

一下飞机,昏昏沉沉的大脑就被“建筑诗人”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的松迪卡机场所震撼醒了:白色的水泥、涂塑钢骨和玻璃、锐利和倾斜的曲线、富有流动感的造型、重复的元素和创造性的结构表现。

几乎他所有的作品,都有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这座洁白的机场候机楼被称为“鸽子”,人们能从抽象的结构中隐约看出鸟儿张开的翅膀。

毕尔巴鄂机场

毕尔巴鄂机场

毕尔巴鄂是西班牙第六大城市、第三大港口,也是巴斯克自治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遗憾的是,地区首府却在维多利亚市)。

这里的巴斯克语,是学界最难以界定起源的一种语言。路标上写着的这种异常奇怪的、和拉丁语系没有任何相似性的语言,让国际游客对这里无所适从。

好不容易搭上了开往市区的大巴,直到汽车一路开过内维翁河,进入市区的时候,城市的高楼大厦瞬间出现在眼帘。其中最惊艳的当属古根海姆博物馆:整座建筑表皮由钛合金板构成,肆意的弯曲扭转,展现出无穷的光影变幻。它提醒着人们,那个因建筑而复兴的城市,终于到了。

古根海姆博物馆因建筑而重生的城市

在西班牙北部偏居一隅的毕尔巴鄂,远没有巴塞罗那、马德里和南部安达卢西亚省的古城们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但是城市中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和以设计与创意为触媒的城市振兴发展历程,都让其成为了城市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案例。

这座始建于十四世纪的港口城市,最早是和海上称雄的西班牙帝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班牙的国际贸易和对美洲的殖民,都直接把这座港城推向了世界。而随着西班牙殖民帝国被日不落帝国所取代,这座港口城市也逐渐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因出产铁矿而再次振兴,逐渐成为西班牙的重要工业城市,城市的钢铁、化工、造船和电子产业都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曾经的港口工业城市

二战后,随着欧洲后工业的进城,毕尔巴鄂再次衰落,和西欧的许多重工业城市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场大洪水严重损毁了老城区,让整个城市彻底跌入谷底。

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工程,让城市得意涅槃重生:以文化、艺术创意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为核心,引领城市经济的转型,重新为城市注入活力。

毕尔巴鄂公交车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这场城市振兴运动中的先锋,其建成吸引了大量艺术家、游客和商人,为城市持续的增加了人气和经济活力。这座城市成为了法国学者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完美范例:“文化资本的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古根海姆效应”也成为了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案例,席卷全球各地。

古根海姆博物馆

一场花花建筑的艳遇

然而引领毕尔巴鄂重生的,并不仅仅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里绽放出了先锋建筑的花丛,除了古根海姆这朵鲜花,我们依然能找到更多的缤纷花朵。

离古根海姆博物馆不远,就是全市最高的大楼Iberdrola 塔楼。

这165米高、40层的大楼于2012年完工,完美的挑起了城市的天际线。酒店集合了酒店和办公功能,建筑表面大量使用了不锈钢与玻璃等材质,极具现代感。大楼的设计者是以摩天大楼知名的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他最有名的作品,便是马来西亚的吉隆坡石油双塔——曾经的世界最高楼。

Iberdrola 塔楼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另一边,沿河走上一小段路,便来到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Isozaki Atea双子楼。

这两栋一模一样的22层大楼,是毕尔巴鄂最高的居住建筑。除了最下面两层是商场,上面都是高档住宅。两栋板楼均外用闪闪发亮玻璃幕墙作外立面修装,很是耀眼。两栋楼中间围合成一个小广场,与一座造型独特的白色步行桥相连。

Isozaki Atea双子楼

这便是沃兰汀步行桥(Puente del Campo Volantin),同样出自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之手。

桥的主体结构是架于内维翁河上的75米的倾斜的钢管抛物线拱,它的双线悬索挂起弧形的桥面。整个桥通过不对称的造型营造出一种轻盈的动感。当地人亲切的称之为“白桥”,已经成为城市地标,游人往来如织,拍照逗留。

沃兰汀步行桥

城市另一个地标建筑,便是尤斯卡尔杜那宫(Palacio Euskalduna)。

这个于1999年修建的公共建筑,是是毕尔巴鄂市的会议中心及音乐厅。建筑在老造船厂原址上,由来自马德里的青年建筑师索里亚诺和帕拉西奥斯所设计。建筑师希望通过新建筑的设计,展现出城市曾经的辉煌造船工业历史。因此建筑主体——包含了三个大小不一的观众厅,是用船的钢结构技术建造的。建筑表现的氧化铁板更是赋予了建筑奇特的色彩,让人感受到这座工业城市所历经的沧桑巨变。

尤斯卡尔杜那宫(Palacio Euskalduna)

巴斯克地区健康部大楼或许是除了古根海姆博物馆之外,造型最为独特的建筑了。

更重要的是,它与其他老房子紧密相连。

根据毕尔巴鄂的城市规划要求,在这片既有城区新建的建筑,必须与周边已有的建筑保持着相同的类型特征,即阁楼低矮、抹平转角的塔式建筑。建筑采用了内外双层立面,既满足了城市建筑规范的要求,也优化了节能与隔声的性能。双层玻璃板的表面,呈现出复杂的折叠的造型,随着光线的不同,建筑折射出不同的光和色彩,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

这座建筑真正做到了与周边建筑的“和而不同”——建筑师一定深谙毕加索的话:“像行家一样学会规则,然后像艺术家一样破坏他们。

巴斯克地区健康部大楼 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没有古根海姆等新建筑带动城市复兴的话,足球或许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国际名片了。

许多中国游客最早认识这座城市,都是因为西甲联赛中的异类——毕尔巴鄂竞技队。出于巴斯克人强烈的自豪感,毕尔巴鄂竞技队直到现在都固执的坚持传统:绝对不用非巴斯克人做球员。

因此在转会市场上只卖不买,一直没有外援,球队完全只靠自己的青训。这只被称为“巴斯克雄狮”的球队,甚至在2008年之前从来不在球衣上做任何广告。这样完全自给自足的反商业化球队,还能长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西甲联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毕尔巴鄂竞技队

从古根海姆博物馆一路向南,穿过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就会在毕尔巴鄂西部城区中找到毕尔巴鄂竞技队的主场——新圣马梅斯球场(Estadio San Mamés)。

竞技队俱乐部于1913年首次建成一个球场,并且根据球场旁边的圣马梅斯大教堂为其命名。

新圣马梅斯球场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之前,圣马梅斯球场一直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西班牙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少了圣马梅斯球场的毕尔巴鄂就像少了埃菲尔铁塔的巴黎一样。为了更多的坐位和更好服务设施,在老球场运营百年之后的2013年,新的球场在老球场的原址旁边建成,老球场也被拆除。

新球场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保持并加强老球场“足球教堂”的氛围。建筑强化了红白相间的球队色彩元素。球场外立面采用了弯曲的ETFE膜材料元素,体现了动感活力。并且采用了动态照明系统,使得建筑在夜晚通体发亮,成为河畔的城市地标。体育场罩棚上的白色气枕为整个看台提供遮蔽,内部看台的设置也聚焦于球场,营造出一种压力锅的氛围——相比于其他地区的球队,毕尔巴鄂的主场一支以恐怖著称,那些极端热爱自己民族的球迷们,往往把这里变成客队的坟墓。

与老球场相比,新球场的外观更加炫酷、张扬,更能激发了球队的自豪感。毕尔巴鄂竞技队的主席评价其“为独一无二的俱乐部打造的伟大球场”。而球队的锋线球员·阿杜里斯则说 “在这个球场踢球,让人激动的喘不过气来”。新球场的确鼓舞了球队的士气,在建成的两年后,毕尔巴鄂竞技队在这座新球场击败西甲巨人巴塞罗那队,举起了球队近几十年来唯一的奖杯——西班牙超级杯。

新圣马梅斯球场 来自维基百科

除此之外,在河畔仓储区再建的IDOM集团总部、城市文化休闲中心等建筑也独具特色。

而除了各种建筑之外,毕尔巴鄂的基础设施也充满了艺术性和设计感。上世纪九十年代毕尔巴鄂开始建造轨道交通,英国建筑大师福斯特(Foster)赢得了竞赛,设计了市区内29个地铁站。地铁站入口均为圆润造型的玻璃罩子,造型独具匠心,又极度节省用地。福斯特的地铁站大受毕尔巴鄂人的欢迎,把这些地铁站被称为“Fosteritos”,以示对他的纪念。

毕尔巴鄂地铁站 图片来自Foster+Partners 城市作为一件艺术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期,毕尔巴鄂持续通过全球建筑大师们的建筑,来推动城市的振兴。

这里的新城区如今成为了艺术与建筑的博物馆,各种先锋建筑、雕塑小品、艺术家们的设计工作室云集于此。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艺术家,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艺术实验室,城区也成为了一个大型的艺术区。

更为难得的是,毕尔巴鄂做到了新城区与老城区,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完美融合。新兴建筑虽然造型各异,但也对其他建筑表现了尊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通过城市整体风貌的设计,将建筑物与城市环境紧密联系,让各类建筑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毕尔巴鄂夜色

建筑学家罗西认为应当将城市整体视为“人类最杰出的创作”。他将城市建筑体视为一件艺术品,并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城市人造物”这一概念。从这个角度讲,各个历史年代风格各异的建筑汇聚的毕尔巴鄂,是一件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根据当地人的介绍,内维翁河北岸的高地,是最适合俯瞰城市全景的地方。

从城市中心区跨过河,来到北边的山脚下,会发现这一片老城区是立体城市。老房子随着山地起伏上升,各种街巷的坡道上,如今也装上了辅助步行的电梯。山下有轨道车直达山顶,穿过了当年产业工人居住的社区。在山上的观景台,依山傍水的城市尽收眼底。河两岸老城新城建筑的对比鲜明,但又在体量与风格上相当和谐,历史隔河对话。城市的河滨区域,当年是繁忙的码头,如今又展现了各种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雕刻着艺术品和建筑,又不断的塑造着城市。

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是欧洲少有的日新月异又光彩照人的个性城市。全城多样化的景观风貌,展现了城市的传承与革新。从港口城市、工业城市到文创城市,莎士比亚剧中的“毕尔巴鄂利剑”,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兴衰,可好的建筑就像艺术品一样,被时光所珍存。

毕尔巴鄂市俯瞰 巴斯克人的骄傲

毕尔巴鄂并不大,但却非常适合居住生活,或者是闲逛。

各个街区大多建设于不同的年代。规整而紧凑的街道,充斥着普通人的生活气息,路边的行道树和花坛,爬满藤类植物的公园栏杆,让人感受到那些我们的大城市曾经拥有却又失去的生活氛围,不得不感慨旧时光是个美人。

城市的名字,西班牙语Bibao的发音类似汉语的“毕包”,词语无处不在的出现在各种广告牌、路标和公车上,在人脑海中挥之不去,更是无处不在的让人体会到城市的个性魅力。

尽管如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让这里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但说着巴斯克语的巴斯克人,依然一如既往地那么的热爱着自己的城市。

巴斯克人都极具民族自豪感。我记得很久之前一个足球杂志采访法国的巴斯克人球星利扎拉祖,文章就用了这位小个子左后卫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巴斯克人,为他自豪”。而我在欧洲旅行期间,如果遇到巴斯克地区的游客,他们总会劝我去巴斯克去看看。

著名的巴斯克足球员动员——利扎拉祖

我的沙发客主人玛利亚是毕尔巴鄂本地人,总是一个劲的手舞足蹈的向我介绍这里的传统。

他的何塞则来自西班牙语区,是本地一个乐队的贝斯手,稀疏的头发留成长发系上辫子,艺术家范十足。尽管不太会讲巴斯克语——他也承认巴斯克语实在太难学了,但他的乐队却坚持原创巴斯克语的歌曲。

和西班牙人的聊天很愉快,他们是天生的演说家,几乎可以滔滔不绝的讲一个晚上。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对于城市,对于建筑的热心。玛利亚告诉我,通过建筑引领城市复兴的运动,不仅仅是由政府推动,广大市民也参与其中。

市民们都认为建筑是影响城市风貌的公共事务,通过许多社会组织以及一些城市设计的工作坊,表达了大众的意见。

建筑是工程,也是艺术。毕尔巴鄂是巴斯克地区的中心,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很多市民都有一定的建筑美学素养。“所以不要轻易忽悠如今的毕尔巴鄂人,他们不再是当年的巴斯克矿工,他们是懂艺术的”,玛莉亚对我说。

若干年前,卡拉特拉瓦的“白桥”和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塔楼建成后,曾引起了当地居民们的一些抗议。

他们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建筑,放在一起会让城市不协调。玛利亚和何塞还参加过一些市民组织的讨论,尽管两个建筑最终没有改变,但市民的发声,也对城市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说:“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改造文化,这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在毕尔巴鄂,我们看到这里的老城区贮存了文化,现代建筑改造了文化,而这里的人们,则通过对城市的热爱,使得文化代代流传。

部分文字首发于《世界遗产地理》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