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迟到的山和水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db:出处] 2019-08-26 11:1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五一假期去了桂林。因为不喜人多,除了2014年的仅仅一次,几乎不在五一出游。但这一次,似乎就是不想让自己呆在习以为常的地方。前阵子和朋友聊天时也都说起'...

五一假期去了桂林。

因为不喜人多,除了2014年的仅仅一次,几乎不在五一出游。

但这一次,似乎就是不想让自己呆在习以为常的地方。前阵子和朋友聊天时也都说起,对以前热衷的或感兴趣的事情的热情,这些年好像在慢慢地减退。不知道是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随着年纪渐长而消减了,还是被忙碌的工作生活消耗掉了。

而被无止尽的琐事、忙事捆绑成一种“习惯”的固定状态,还是要适时地逼自己主动去打破。

桂林,这个中国最老牌的旅游地,曾是上小学时的我最想去的地方。

那时候不知道喀斯特岩溶地貌,不知道峰林峰丛这样的术语,只知道语文课本里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声之响亮,堪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因为名气大,那时还流行一首比如今任何“网红”都火的“神曲”:“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红遍大街小巷,无人不会哼唱。

记得有一年我妈承诺我说,如果期末考试考得怎样怎样,她就在暑假带我去桂林。结果,她却食言了。

这些零零散散的印象组成了当时我对桂林的无比憧憬和期待。

多年后,在我可以独自旅行之后,我去看过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各种类型的喀斯特风景,也去了很多小众又冷僻的地方,但时过境迁,儿时最向往的桂林山水,却一直没再放入计划中。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一次没抱太高期望的临时决定,虽然游人熙攘,天气也不给力,但漓江那青山碧水、茂林修竹、如歌田园硬是让我离开前便开始计划何时再来一趟。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桂黔地区的喀斯特峰林我已不陌生。所以当火车车窗外,一座座绿色的锥形石山从平坦的大地上冒出来时,我知道我们已经在慢慢接近桂林了。

从火车北站往城里去,时不时地,在街道的那侧,或房屋的后面,就矗立起一座突兀的石峰。在这些石峰之间,平坦的地方就成了城市,山在城中,城绕山走,便是这个独特的桂林。

先看到了桂林的山,不多久,进入市区,就看见了桂林的水。

初夏的漓江,正值雨季,没见到传说中如镜的清澈,没见到传说中迷蒙的烟雨,却是宽阔的满盈和丰沛,要溢出来似的,连江边的嬉水岸堤都被没过了。那在水边嬉水的孩童,看得我有些胆战心惊。但他们丝毫不惧,生长在漓江边的他们,江滩在水下的哪个位置,他们一清二楚。

桂林山水的标志,在各种影像、画片上出现过无数次的景象:象鼻山。

山形如一头大象,伸着长鼻子在水中吸水。小时候去深圳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印象最深的就是象鼻山的微缩景观(那估计也是我儿时执念想去桂林的一个原因)。没想到,竟然隔了二十多年,我才看到真正的象鼻山原型。

另一个角度的象鼻山,又变成一个刺猬了。

靖江王府,明代镇守西南的靖江王的王府,是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一个代表。

里面有广西师范大学的一个校区。但100元的门票让我望而却步。

夕阳西下时,爬上象鼻山的山顶远眺,攒聚的峰丛,矗立的孤峰,在视野前方展布开去。山脚下依偎着城市里鳞次栉比的楼宇。“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百年前的诗人,应该也是立这个城市的某个高处,望见现在我眼前所见的景致,写下了与这风景百年同在的诗句。

我忽然有些后悔这么晚才来到桂林,上学时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类型、分布,去考察各地的岩溶地貌,但明明这里,这独特的,带着奇幻效果的峰林、峰丛,才是发育得最典型、最完美、最壮观的喀斯特地貌——远远胜于“喀斯特”这个术语的发源地,那远在亚得里亚海北的喀斯特高原。

登高远眺,漓江蜿蜒,穿城而过,开阔而满盈。解放桥横跨两岸,游船点点。鳞次栉比的城市楼房与耸立的峰林互相映衬。

日落时分,爬上象鼻山,一座座凸起的峰林在逆光中像一段剪影。

名山爱阳朔,平地遍峰峦。

晚上坐车从桂林到阳朔。黑暗中,我看不见高速沿路的景色。

这条穿过峰林峰丛、号称“风景最美”的高速公路,在建设前,曾有地质专家联名上书中央,认为“高速公路会破坏峰林地貌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但是和大部分类似情况一样,生态保护终是让步给了经济发展——工程照旧进行,桂梧高速如期通车。

阳朔县城,宛若不夜之城,明亮的灯光、霓虹让我在夜里也能看见那一座座从马路两侧、从楼房后面、从街道尽头直直立起来的石峰。

但,阳朔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县城的建设就与上述的高速公路一样全无节制,过度的房地产开发让那原本与峰丛、峰林相映衬的田园风光消失了。而“十里画廊”被旅游公司打造地好像“时间倒退了十年”,一路都是各色人工打造的、牵强附会的景区,门票不菲。

用好友橘子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了灵魂“的景区。

峰壑千重是阳朔的常态。无须登高,随便一个角度都是林立的雄奇的群峰。

工农桥,是眺望遇龙河风光的最佳角度。

忽略喧闹的人流,阳朔山水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美冠天下”。

划过群峰之上的滑翔伞。独特的地貌,使阳朔成为各种户外运动的胜地。

阳朔月亮山。

高处的石山中天然有个洞,宛如十五的圆月。

喧嚣人流中,我的注意力被工农桥码头张贴的一张石桥的招贴画吸引了去。一查,原来是“富里桥“,在遇龙河的最上游。

租了辆电瓶车,沿遇龙河逆流而上。 游人渐少,两侧青山相对出,清风袭人,鸟鸣入耳,随之而来的,是久违的山水的安宁和田园的诗意。

这才是原本的阳朔嘛!我在心里说。

两岸峰丛耸立,如一株株绿笋争相破土而出;翠竹茂密,满眼青碧。

美丽的遇龙河,河水清莹却湍急,尤其是一道道堰坝的落差,让每一个坐着竹筏冲过去的游人忍不住尖叫。

遇龙河上的竹筏。

依靠遇龙河的水流顺流而下。

遇龙河的上游,差不多每隔500米就有一个这样的堰坝。

丛峰包围的油菜田,春天满目金黄的油菜花此时已结成了黑黑的油菜籽。

穿行在田间的小路上,田畴井然,阡陌交通,一座连着一座的形态各异的山峰,从平坦的田间拔地而起。

在光线昏沉的阴天里愈加迷迷蒙蒙,若再升起白色山岚,简直要叫人错觉进入了仙人的地界。

没有光照,下午的温度随着天色渐暗也逐渐下降,在电瓶车上迎面吹来的风已经从和煦变成了冷冽。我一面看着导航,一面焦急地关注着时间,以及电瓶的电量。

在曲曲折折的田间似乎穿行了很久,终于看到了写着“富里桥由此进“的岩塘村路牌。

村子后,在遇龙河的最上游,就是用一张照片把我吸引过来的富里桥。

这是一座质朴的单拱石桥,横跨在清澈的遇龙河之上,绿树掩映,青山环绕,碧水绕庄。满眼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

真实的它,比照片更有魔力。黑色的桥身朴素而坚实,被生机勃勃的垂吊植物爬满,古意盎然,顿时能把人从方才喧闹的景区拉回到曾经的西南小村落,时光忽然就安静了下来。

快要下山的太阳,此时却如与我心灵感应般地突破了云层,照亮了遇龙河上游的这片山河。站在被磨得锃亮的石板上,视野豁然开阔,远山青翠秀丽,碧水缠绵蜿蜒,田畴井然,田园如歌。

建于明代初年的富里桥,距今已500多年。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村庄兴衰几重,唯有这座石桥了,与这流淌的河水,与这环绕的群峰,相守百年,从未改变。

遇龙河的上源,是一片青绿的如歌田园,青山耸峙,河水潺潺,田畴井然。

阳朔让我感觉最亲切而喜欢的,就是这18公里外的,遇龙河源头的富里桥。

落日时分的田园与群峰。

虽然有点担心电瓶的电量,但回程还是选择了河边的小路。路过旧县码头边的小桥,太阳已经从远山后落下了,余晖染红了云彩。

刚才我来时遇到的两个摄影师还站在三脚架前,留恋着这最后的光,舍不得收起脚架和相机。但从他们的脸上,分明看得出对方才所拍照片的满意和满足。

河上的竹筏都歇息了,热闹了一个白天的河水终于恢复了平静,倒映出连绵石峰的完美倒影。

一重一重的山,只剩下了深深浅浅的剪影,在逆光中,如同一幅缥缈而虚无的水墨画。

遇龙河畔的重峦叠嶂,逆光中如水墨画似的。几程漓水曲,万点桂山尖。

关于漓江,从小最深的印象就是撑一杆竹筏漂游于江上,看着两岸的林立石峰,轻盈地从身边划过,就像诗词里的浪漫:“两岸奇山看不尽,碧莲峰下泊行舟”。

大概是在2010s初的时候,我听朋友说起漓江的徒步,沿着漓江行走,感受田园村庄、碧水青山,比起泛舟江上更能自由地亲近漓江的山和水。

所以,即使没有急着去桂林的想法,但是却早已计划好了——如果去到桂林,必须要走一回漓江。

晚上从阳朔坐车来到杨堤。

杨堤至兴坪,是公认的漓江最美最精华的一段,也是最经典的漓江徒步路线。

四月中旬产生去桂林的想法时,就提前跟桂林的朋友打听了杨堤—兴坪徒步的情况。而到了杨堤后,才真的确定徒步路线中进出浪石村的两段摆渡的的确确已被禁止了,若想徒步只能从下内村或全家洲村开始走。

我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我发现,如果给自己整理一个“后悔没早去”名单,桂林绝对是排在前列。

自从摆渡关停后,从杨堤出发徒步的人少了很多。但很巧,住宿的客栈里还有一对夫妻也是去徒步,我们一起拼了当地大叔的车。想起走不了的浪石村,我们都有点遗憾,所以当大叔问我们是去需要翻山的下内村,还是近一些的全家洲村,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下内村。

一大早约了当地的大叔开车送我们去徒步的起点。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绕行。林立的群峰间,红日缓缓升起,橙色光唤醒山里的村庄和稻田,寂静而蓬勃。

大叔把我们送到下内村的山脚下,从这里,要翻过一座山才能到漓江边。

南方的山,草木旺盛,翠竹压枝。空气是湿漉漉的,树木也是湿漉漉的,连石头都是绿色的,绿得发亮,绿得青翠,葱郁而生机勃勃。各种不知命的花朵和植物,吸引着我不停地蹲下身用相机记录它们。站起身,又得快步地追赶走到了前头的同伴。

走在茂密的森林里,远远地,就听见了漓江上气动竹筏的发动机声,轰啦啦——轰啦啦——但石头小路依旧还是往上延伸,并不陡峭,曲曲绕绕,蜿蜒在青翠的山林间。

在每一个转弯处,奇丽的山峰便越过了高树,直挺挺地矗立在我们的视野里。每一次相遇,都在告诉我们,离江水越来越近了。

我还没有享受够山林里的行走,前方已越来越开阔,一排尖尖的峰丛在眼前拉开帷幕,脚下,欢快流淌着的,就是心心念念的漓江水。

爬到山顶,漓江就在脚下,尖尖的峰丛一座座列队般矗立在江边。

一条被踩出来的下山路竟然直直地通到了漓江边。

我们站在水边四顾,前方、左右竟都没有路了。

方才在山上偶尔看到的“中国徒步者联盟”遗留的紫色路标也没了踪影。脚下只有一道沿着江水,不到半米宽的堤坝好像勉强还能走。

我们四个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走上那狭窄的江沿,身侧就是涨得满满的漓江水,哗哗地翻滚着。往来的竹筏真的就是从我们身边开过去的,带着船上游客奇怪地打量我们的眼神。

我们一个跟着一个地沿着江岸走,连呼吸都变得格外小心,尤其是树枝伸展出来的地方,更是弯腰走得心惊胆战。记得之前我问桂林的朋友为什么漓江徒步现在不让走了,他猜测着:“可能是因为安全问题吧,毕竟之前有人落水过。

“当时我不太理解,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顺着山间小路下山,真的是直接走到了漓江水边。

沿着窄窄的堤岸约莫走了十几分钟,前方此时连水泥筑的堤岸也没有了。

”难道我们走错了路?“我们四人带着疑惑彼此互相打量,干脆就先顺着缓坡爬上去看看。

还好坡上竟然是一条石板小路,小路穿过果园,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村子。

村里的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买他们的橙子,我们一打听,原来就是全家洲村。

江边的小村,藏在青山下,朴素而静谧,一片一片的果园栽种着当地特产的橙子树。枇杷结了一串串,黄皮果开了一丛一丛白色的花。

漓江边的全家洲村,村里的老人们正在打理着当地的橙树。

在山顶上,就望见了江对岸这座绝壁的大山。村里的老人说,这座大山叫“鸡笼山”。

江边,村里人自个儿出行的码头和泊船。

穿过全家洲村,接下去的路程便是沿着临江的山边行进——原来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沿着江边石滩走。

山林青翠茂盛,各种形状各异、姿态独特的峰丛在茂密的枝叶间时隐时现。

正值涨水期,满满的漓江水有些浑浊,没有了秋冬时的碧绿和清澈。

从桂林开过来的白色大游轮,一艘一艘从江面划过,隐隐约约还能听到船上导游在讲关于这些石峰的神话传说。

一江漓水奔流,奇峰夹岸次第展开,云朵在山头聚聚散散。行走在这朦胧缥缈,如画卷般的山水间,脑中忍不住地反复循环着贺敬之那首优美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沿漓江的徒步原来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沿着江边石滩行走,而是沿着临江的山路,曲曲绕绕,上上下下。

走过第二个村庄下龙村后,是一段乏味的公路。

我一边啃着刚才从村里买的金桔,一边心无杂念地纯粹地往前走。

走着走着,蓦地发现,正前方露出一个角的,不正是那著名的“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就如同这个气势磅礴的名字,是漓江上名声最大的一个景观。在九马画山下的冷水村,我们看到一块指示“九马画山摄影点”的路牌,当地的老奶奶告诉我们那个摄影点,就是江中的沙洲。

“现在过不去了,涨水了。”老奶奶说。

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通往江中沙洲的石汀步已经被涨起来的漓江水淹没了。

同行的大哥很是遗憾,他说自己坐过两次漓江的游船,但是在船上因为与山离得太近,并拍不全山壁上的“九马”,本以为徒步可以看到,却又遇到了涨水。

我们在汀步旁的坡前徘徊,都走到这了却看不到正面的九马画山,实在是太不甘心。

正在这会儿,又走来两个徒步的旅行者,向我们打听哪儿可以看见九马画山。

得知最佳观景点在汀步那头的沙洲时,其中一个大叔走到坡下观察淹没汀步的水位深度。

“没得倒不深,就是需要涉水过去。”我们告诉他刚才观察的结果。

大叔倒是很干脆,立刻开始脱鞋脱袜,开始淌水走上了石汀步。

看大叔慢慢地走到了对岸,既然有前人探了路,我也忍不住了,脱了鞋袜,卷起裤脚,踩着草地的泥巴走到了汀步前。水只没到小腿,就是石头上的青苔水草有些滑,好在我有登山杖“护体”,撑着杖子,也淌过了河水。

光脚走在江心的沙洲。

这里不愧是最佳观景点,隔着江面,对面就是那一面矗立在江边的巨大石壁,像是直直地削平了一般,又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画上了一道道黑色或青色的条纹,浓淡相间,斑驳有致,与植被的绿色弧线组成奇妙的图案。

徐霞客当年来到此处,就留下记录说:“其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归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俱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远望如画屏,故名画山。“

相传有一年周总理来漓江游玩,看到这石壁上的奇特纹理,如同九匹形态各异的骏马,故起名为“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的大绝壁。

九马画山下的码头,是原徒步路线上唯一还能摆渡过江的渡口了。

江水从此处西折而去,青山耸峙,群峰攒聚。

我们从这里乘摆渡船到达对岸。沿江边新修的水泥小路走向兴坪。虽然这一段已不能亲近江水,但峰丛更加高挺而密集,一路走去,高低起伏如山的交响曲。

厄根底码头。

渐渐临近兴坪,江面上又热闹起来了。兴坪码头开过来的气动竹筏,在江上忙碌地来来回回。

那个朝板山下的码头,便是远看漓江地标——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角度。

几乎所有游人走到此处,都会像约好了似的拿出一张20元人民币来跟它合影。

不管怎样,这已然是大家心目中最最能代表漓江山水的景色了。

漓江山水的标志——20元人民币图案。

再往前不远,就是兴坪的古镇了。与同行了一天的大哥夫妇告别后,我坐在码头边,望着江水、游船和那“20元”发呆。

在天上盘旋了一天的浓云到了此时却有点散开了,已经西斜的太阳好似挣扎着想穿过云层透出一些光来。

真感谢太阳今天的努力,让我不用遭遇天气预报原本预测的淋着雨走路。

沿江近20公里的徒步,终于圆了我漓江徒步的心愿,终于有机会感受到漓江最好的山水:沿途小村的平和,空山鸟语的幽静,竹林江涛的安宁,以及在九马画山下捡石头时,江水冲到我手里的一个田螺姑娘。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