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怎么玩之二:皇家之路——布拉格的巡礼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db:出处] 2019-08-30 07:0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什么样的城市都见过,却难得像布拉格那样,天天回荡着节日般的气氛,把远近旅人的身心激荡得那么兴奋,又那么舒坦。”——《布拉格不后悔》by 余秋雨布拉格'...

“什么样的城市都见过,却难得像布拉格那样,天天回荡着节日般的气氛,把远近旅人的身心激荡得那么兴奋,又那么舒坦。”——《布拉格不后悔》by 余秋雨

布拉格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美丽的伏尔塔瓦河静静流淌,将之一分为二。河东岸为老城区(Staré Mesto)、犹太区(Josefov)和新城区(Nové Město),河西岸为城堡区(Hradcany)、马拉. 斯托拉纳区(Malá Strana,也叫小城区)、斯密彻夫区(Smichov)和维舍堡区(Vyšehrad)。

其中大约维舍堡区的历史最为悠久。就像夏朝之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捷克在成为捷克之前,经历了四百年普舍美斯家族的统治,著名的波西米亚王朝正是由此拉开帷幕的。关于普舍美斯王朝(Přemysl, 893-1306)的起源有个传说,有个名叫普舍美斯的农夫因容貌俊美,为一名叫捷克的贵族的小女儿所爱慕并下嫁于他,后来普舍美斯统一各部落,建立了王朝。普舍美斯王朝最著名的国王名是瓦茨拉夫一世(捷克语:Václava,英文:Wenceslaus, 920-929),因生前致力于传播天主教教义,死后被封圣,成为捷克人的民族保护神。

929年也因此被视为捷克建国的年代。

在捷克人古老的传说中,波西米亚王朝王权所在地,就是位于首都布拉格南方三公里、伏塔瓦河东岸的维谢赫拉德(Vyšehrad,也被称为维舍堡)。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谢赫拉德”命名的,作曲家在百年之后更是长眠于此。

老城区与小城区以查理大桥相连,“皇家之路(královská Cesta)”横亘其间。这条古道始于布拉格的皇家法院(RoyalCourt),通往布拉格城堡的高地,是15至19世纪之间捷克君主前往举行加冕仪式的路线。

1438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成为第一位经过这条路线前往加冕的君主。彼时国王加冕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街道沿途处处张灯结彩,布拉格万人空巷,国王从老城区出发,经过小城区,最后到达位于城堡区的布拉格城堡和圣维特大教堂后,涂上圣油举行加冕仪式。

所以“皇家之路”几乎涵盖了布拉格所有知名的景观,旅程从共和国广场(Naměstí Republiky)开始,途经火药塔、采莱特纳街(Celetná)、老城广场、查理大桥,到小城广场的圣尼古拉斯教堂,然后登上聂鲁多瓦街(Nerudova)的陡坡,在山顶的圣维特大教堂前结束,全程约2.5公里,步行约两个小时左右。

皇家之路

小城区还是佩特任山的所在地,19世纪末捷克旅游俱乐部的成员在这里仿造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了一座佩特任瞭望塔,是俯瞰布拉格全貌的绝佳地点。

相比有900年历史的老城区和有760年历史的小城区,仅有600余年历史的新城区也就只能被称为新城区了。

据说新城区起源于一个马匹买卖市场,也就是如今的圣瓦茨拉夫广场。

我设想中的布拉格巡礼,就是从圣瓦茨拉夫广场开始的,路线如下:

圣瓦茨拉夫广场→国家博物馆→国家歌剧院→圣亨利塔→火药塔→市民会馆→老城广场(旧市政厅、天文钟、“一分钟屋”、胡斯像、蒂恩教堂、 老城圣尼古拉斯教堂)→十字军广场(克莱门特大楼、查理四世像)→老城桥塔→查理大桥→小城桥塔→列农墙→卡夫卡博物馆→小城圣尼古拉斯教堂→圣维特大教堂→旧皇宫→圣乔治大教堂→黄金小路→伏尔塔瓦河天鹅聚集区→佩特任山→民族歌剧院

布拉格很小很小的,基本可以用双脚丈量。

除了从酒店到搭SA大巴的Andel站,我们只在去圣瓦茨拉夫广场这一段坐了地铁。那天虽然下着雨,但是来圣瓦茨拉夫广场上瞻仰“国王骑马像”的人也不少。

雕像的基座为Alois Dryák(1872-1932)设计,上面刻着“Svat Václave, vévodo eské země, kníe ná, nedej zahynouti nám ni budoucím”(圣瓦茨拉夫,捷克公爵,我们的君主,不要让我们毁灭他的未来)。

雕像的设计者则是捷克的雕塑家Josef Václav Myslbek(1848-1922),四角的人像分别为右侧的圣普罗科普(Prokop,捷克首位本笃会修道院院长)和圣阿达尔贝特。

▼左侧的圣鲁德米拉和圣艾格尼丝

这么不巧,广场尽头的老国家博物馆也在重修中。

国家博物馆建于建于1885至1891年,是新文艺复兴建筑师Josef Schulz的手笔,可惜只能看到一个屋顶。

据说博物馆前有一个自焚者纪念雕塑,这是一段用粉红色石头铺砌的道路,在这里,平整的道路突然凸出,上面有一个铸铜的十字架造型镶嵌在石头上,十字架是残破的,看起来似乎想要体现出一种十字架叠加的效果。

这就是1969年1月16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生扬. 帕勒克为抗议苏联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自焚地,当时他年仅21岁。同年2月25日,另一名学生Jan Zajic(1950-1969)也在这里以同样的理由自焚。1989年9月,一个反抗残暴警察的聚会也在此召开,并且引发了天鹅绒革命,导致了共产主义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终结。可惜因为修缮工事,老博物馆四周都被围住了,我们并没有找到这个雕塑,不过却在圣瓦茨拉夫塑像前找到了两个学生的纪念碑(上上图左下角)。

老国家博物馆左边就是新的国家博物馆。

新国家博物馆的另一边是国家歌剧院(Státní Opera)。最初由德国人建立,意在对抗民族歌剧院,上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如今这里上演着世界性的经典剧目。

从“国王骑马像”回望圣瓦茨拉夫广场。

说是广场,其实就是一条大街。

位于广场附近Štěpánská街61号的卢策纳宫(Lucerna Palace)颇值一提。这是一栋建于1920年的复合式建筑,是由瓦茨拉夫. 哈维尔(Vaclav Havel,捷克诗人、天鹅绒革命领导者,也是后来的捷克总统)设计的。

其中庭悬挂着一座名为“马(Kůň)”的雕塑出自捷克前卫雕塑家大卫. 切尔尼(David Černý)之手,这回圣瓦茨拉夫胯下的骏马变成了一匹四脚朝天、吐着舌头的死马,被认为是对捷克传统的讽刺与自嘲。

离开圣瓦茨拉夫广场后继续步行前往共和广场。中途路过Jindřišská街,街的尽头有一座名叫Jindřišskávěž的钟楼,紧邻着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教堂,名叫SvatýJindřichasvatáKunhuta(圣亨利和圣昆塔教堂)。

钟楼高约65 米,是布拉格最高的一座独立钟楼,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475年,其后多次遭受破坏,如今塔顶景观台对游客开放,从那里可以俯瞰布拉格老城中心区。

雨下个不停,天空阴霾。在钟楼稍作停留,继续顺着导航走,很快就到了共和广场。广场上的有一座修建于1475年的“火药塔”(Prašná brána),它是布拉格老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也是如今硕果仅存的一座。

这里是“皇家之路”的起始地,在1836年之前,国王都要通过此门前往圣维特主教座堂加冕。

火药塔由捷克建筑家和雕塑家Matěj Rejsek设计,模仿了彼得. 帕尔莱勒设计的老城桥塔,最初兴建时通过小桥连接皇宫,但尚未完工,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Vladislav Jagellonsk,1456-1516)就将他的住处迁到了布拉格城堡。加之新城的不断扩建,这座建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塔顶等最后部分几乎潦草完工。

18世纪中期它曾被用作存储火药并因此得名,1757年普鲁士人围攻布拉格时火药塔曾遭到严重损毁。1878年至1886年期间,Josef Mocker继完成对老城桥塔的修复后又对火药塔进行了修复,去掉了塔上原有的钟表,重建了塔顶,使塔高增加到65米。

火药塔北边紧邻的就是市民会馆,很早以前曾是王宫所在地,从瓦茨拉夫四世到弗拉迪斯拉夫四世搬走之前,几代国王均居住于此。

王宫废黜后,这里一度被改建成圣阿达尔贝特教堂等,不过1902年所有老建筑全部被拆除。捷克新艺术建筑家中的先锋人物Osvald Polívka(1859-1931)和建筑学教授Antonín Balánek(1865-1921)于1905年至1912年设计建造了现在的市民会馆。这座堪称布拉格最著名的新艺术建筑,内外部装饰汇集了当时捷克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杰作。大门上方的半圆形马赛克画为布拉格实用艺术学院教授Karel pillar(1871-1939)绘制的《拥有布拉格》,两边的雕塑和楼角的纪念牌由Ladislav aloun制作。

沿着火药塔旁的采莱特纳街(Celetná)就能走到老城广场去。采莱特纳街的名字源自以前这里的面包师制作的一种像辫子一样的面包,像很多布拉格街道一样,沿街能看到许许多多有故事的老建筑。捷克直到1770年才开始使用门牌号码,在此之前漫长的没有门牌号的年代,每栋房子只能用某标识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大多是各式各样生动的雕塑或浮雕。

采莱特纳街最有名气的大概要数34号“黑圣母之家(House of The Black Mary)”了。

“黑色圣母之屋”建于1911年至1912年,原本是出售奢侈、时髦商品的小店,因二楼墙角有一尊黑色圣母雕像而得名,据说是欧洲第一座立体派建筑,从2003年起,成为捷克立体主义艺术的常设展览地。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和立体派有关,包括立体派咖啡馆(Grand Cafe Orient)里特别的立体派蛋糕。

其他的还有“黑太阳之屋”(8号),是莫扎特的女佣人Josefina. Dušková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以及“秃鹫之屋”(22号),那里是昔日的啤酒厂。

采莱特纳街不长,很快就会来到老城广场。我就住在离老城广场不远的一个叫做“Old Prague Hotel ”的酒店,顺便提一下,与酒店一街之隔有一个同样出自大卫. 切尔尼之手的怪异雕塑——“吊着的人(Viselec)”。

步入老城广场,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正在进行修复工程的老市政厅,外墙被脚手架和纱网包围,完全看不出原貌了,只有布拉格的象征——天文钟露还在外面。

天文钟建于16世纪,由钟盘、年历、圣徒雕像三部分组成。

如果正好赶上了整点钟声,钟盘左侧的小鬼首先拉响铃铛并不断点头,寓意时光消逝;右侧代表了虚荣和吝啬的使徒则不断摇头,象征未享尽人间富贵,不愿离去。同时钟盘上部的十二个圣徒在打开的天窗后相继出现,除公认的马提亚取代卖主的犹大外,保罗和巴拿巴取代了马太和大雅各。当最后一个圣徒走过并把天窗关上时,天窗上面的金鸡扇动两翼啼鸣,宣告报时结束。

钟盘下方的年历是12个镶有圆框的组画,描绘了一年十二个月农耕的情景。

年历两侧还装饰着佩有宝剑、短杖和盾牌的天使和三个象征公正掌管城市的市民雕像。

★Tips:老市政厅的钟楼是俯瞰老城广场最好的位置,我只能把遗憾的留到以后了。

与老市政厅比邻而居的卡夫卡故居,因其距离老市政厅只有1分钟路程,也被称为“一分钟屋(The House at the Minute)”,据说棕色墙壁上醒目的白色壁画作成于1615年,其实是文艺复兴时期的“sgraffito(刮画)”。

其中最有名的一组是《射向死去的父亲》,法官为了决定死者三个儿子的继承权,命人将死去的父亲绑在树上,由三个儿子向尸体射击比赛决定,只有小儿子拒绝参与,于是法官将遗产全部判给了小儿子。墙角的一只突出的狮子则是这里作为“白狮药局”时留下的。

蒂恩教堂就在老市政厅的对面,隔着广场相望。

80米高的双塔象征亚当及夏娃,教堂内安放着布拉格最古老的管风琴,是17世纪欧洲管风琴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 布拉赫也安葬在这座教堂内。这座教堂非常古老,12世纪时曾是一座罗马式的圣母玛利亚天主教堂,1256年改建成早期哥特式,现今的晚期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4世纪,与后面会提到的圣维特大教堂一样是由马蒂亚斯和彼得. 帕尔莱勒先后设计建造的。

教堂前黑色梯形房顶的建筑是石钟之家(StoneBellHouse),据说这是查理四世出生的房子,因某次蒂恩教堂鸣钟时,钟从塔尖掉下来,落在此屋上而得名。

在房子外墙某一个隐蔽的角落嵌着一座石钟,十分不显眼。

石钟之家左侧红色屋顶的建筑是金斯基宫(Kinský Palace),目前作为艺术博物馆使用。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入内参观。

★Tips:蒂恩教堂的入口非常隐蔽,在其西侧饭馆之间的小胡同里。

教堂的开放时间是每周二至周六的10:00-13:00及15:00-17:00,中午关门休息。

我身后广场中心的雕塑就是著名的胡斯. 杨雕像。1415年,因反对罗马教会并寻求其改革的扬. 胡斯(JanHus)讲经师被火焚,在捷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把对胡斯的迫害看作是对整个民族的冒犯,反抗罗马教皇和帝国皇帝的斗争愈演愈烈。1419年7月在胡斯宗教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捷克历史上伟大的农民战争——胡斯战争。

胡斯的追随者夺取了教会占有的大片土地,没收教会财产,释放被关押的胡斯信徒,将11名敌对议员扔出窗外处死,这就是捷克历史上第一次“抛窗事件”。

震撼整个欧洲的胡斯运动以及此后十余年的胡斯战争,给帝国和罗马教廷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扫除了德国上层剥削者在捷克的势力,保证了此后一个多世纪捷克完全脱离帝国的统治。500年后,布拉格建起了胡斯雕像,在1915年7月6日,胡斯被焚五百周年纪念日揭幕。1999年,罗马天主教廷向胡斯道歉。

雕像左后方的绿顶小楼是老城区的圣尼古拉斯教堂。右后方的那栋粉色小楼是卡夫卡的父亲Hermann Kafka在1882年经营的第一家商店,那年他刚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卡夫卡,现在是金榔头饭店。

从老城广场到查理大桥,沿途也有不少像采莱特纳街一样精彩的老建筑。

比如坐落于胡斯街(Husově ulici)20号的克拉姆-葛拉斯宫,原本是奥地利外交官葛拉斯伯爵的府邸,建于1713年,聘用的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巴洛克建筑师约翰. 伯恩哈德. 菲舍尔。建筑立面的雕塑则出自马蒂亚斯. 布劳恩之手,建筑的北面是著名的特雷莎喷泉(kašna Terezka)。这座建筑现在作为布拉格市档案馆使用,此外还举办音乐会、展览、会议等各种文化活动。

再比如著名的u zlate studny饭店,据说阳台有个能看见老城广场的网红桌,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定。

当然,也可以在路边小店歇歇脚,吃一个捷克特色的烟囱卷(Trdelník),放冰淇淋的五星推荐!!

查理大桥老城一侧桥塔前方的一片空地被称之为十字军广场(Křižovnické náměstí)。

下图画面正前方白色的是克莱门特大楼,里面有号称世界最美的巴洛克图书馆。在它身后的是救主堂(Kostel Nejsvětějšího Salvátora)。

大楼右侧是圣方济各教堂(Kostel svatého Františka z Assisi)。

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又称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法兰西斯)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他认为“一旦我们拥有什么,就需要武器保护它们和我们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许多争吵、战祸及法律诉讼的原因。”

这里最早是修建于1252年的红星十字骑士会修道院的圣灵教堂,1378年毁于一场大火。

现在的这座巴洛克风格教堂建于1679至1685年间,由GaudenzioCasanovou和DomenicoCanevallem根据法国建筑家JeanaBaptistyMatheye(1630-1696)的规划设计完成。南侧主立面上的雕塑为MatějVáclavJäckel制作。

十字军广场上还有一座查理四世的雕像。

1306年8月4日,瓦茨拉夫三世于摩拉维亚的奥洛莫乌茨市神秘地被刺杀,普舍美斯家族中再无继承者。1308年,卢森堡伯爵亨利成为了德国国王,而他的儿子,卢森堡的约翰则在不久之后接下了波西米亚的皇冠,开启卢森堡王朝的时代。

卢森堡王朝最突出及最重要的君主是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Karel IV.)。

1347年,国王“瞎子约翰”去世后,他的儿子查理继承了王位(1347-1378年在位)。1346年和1349年,查理两次被大选侯们推举为德意志国王,数年后的1355年,他才到罗马接受教皇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史称“查理四世”。查理四世有两重身份:一是罗马帝国皇帝,二是波希米亚国王。“四世”是从神圣罗马帝国那边论的,不是从波希米亚王国这边数的。在其执政期间,波希米亚王国到达繁荣顶峰。布拉格变成了欧洲领先的大都市之一,成立了布拉格大主教管区。

查理四世还建立了布拉格大学和当时的布拉格新城。此外,他也兴建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如卡尔什特因城堡及查理大桥等。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选定波西米亚国王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之一,并确立了德意志以大诸侯为政治实体的格局,这个格局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之前都没有质的变化。

雕像下基座的四个方向各有一尊雕像,分别代表查理大学的四个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哲学院和法学院。

四个角上还有活跃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的四位历史人物雕像,分别为捷克首位大主教Arnošt z Pardubic(1297-1364)、布拉格市长Beneš z Vartemberka、圣维特主教座堂建筑设计师Matyáš z Arrasu(1290-1352,也就是后面会提到的那位精通几何学的法国人马蒂亚斯)和捷克第二位大主教同时也是首位红衣主教Jan Očko z Vlašimi(?-1380)

走过查理四世像就能看见老城桥塔。

老城桥塔上的人物雕像:下层,中间的是查理大桥的保护者——圣维特,左右两侧是查理四世、瓦茨拉夫四世的坐像。上层分别是圣普罗科普(Procopius of Sázava,11世纪捷克传教士)和圣西吉斯蒙德(Sigismund of Burgundy,勃艮第国王,在位时勃艮第人皈依了罗马教会)的立像。下面一排长长的纹章,属于瓦茨拉夫四世统治下的领地。

“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by 卡夫卡

据说只有把查理大桥走过9遍才算来过布拉格。从老城桥塔俯瞰查理大桥,仿佛是电影里的一帧画面。

★Tips:如果从老城桥塔拍大桥或者城堡,我觉得上午的光线更加适宜;但是黄昏的时候站在塔上看大桥,又是另一种滋味。桥塔门票100Kč。

查理大桥最早由查理四世出资建于1357年,取代了此前被洪水冲垮的朱迪思桥,是伏尔塔瓦河上现存最古老的桥。很长一段时间讹传它由彼得. 帕尔莱勒设计,后来证实他只是部分参与。大桥主体由并不十分出名的捷克石匠或者说桥梁专家Oto设计,1402年建成。桥长515.76米,宽9.4米到9.5米,共16个桥拱,起初就叫石桥或布拉格桥,直到1870年才更名为查理大桥。

直到1841年,查理大桥是横跨伏尔塔瓦河唯一的桥梁。

关于查理大桥为何如此坚固有两个传说:一说查理四世特意选在1357年7月9日的5点31分动的第一块砖,按照他们的写法,正好是个奇数序列:1、3、5、7、9、7、5、3、1。二说建造师在修桥的材料中加入了牛奶、鸡蛋、葡萄酒而起到增加黏结力的作用。这一说法已经被科学家证实,大桥的材料中确实含有鸡蛋成份。

从17世纪末开始,桥上陆续塑竖起30组雕像,大多为巴洛克雕塑家完成,使这里成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巴洛克雕塑展。

其中内波穆克的约翰雕像(英文:St. John of Nepomuk,1683)是桥上最古老,也是惟一的一座青铜像。

圣约翰是波西米亚的一位圣人,传说瓦茨拉夫四世怀疑自己的皇后索菲亚与他人有奸情,圣约翰拒绝向皇帝透露皇后忏悔的内容,坚持宗教权利不屈从世俗统治者,1393年被处决从桥上扔进了伏尔塔瓦河里,当他与水面接触时,河上出现了五颗星。

雕像中,圣人手拿着殉道的棕榈叶和十字架,头上是五星光芒,底座上是皇后告解和圣人殉难的画面,文字为投河300年纪念。底座上的青铜画面有两处已经被摸得发亮,据说摸左侧的那只狗,可以交好运;摸右侧的那位妇女,可以保证你重返布拉格。

在大桥的石栏上,有一块象征投河处的五星标志,据说把左手的5个手指对应的放在大桥的5颗星星上,右手手指对应放在铁栏的5颗星星上,可以带来好运。

北侧第3组塑像为十字架和骷髅地。1361年查理四世统治时期这里曾树立过一个木质十字架,1419年被胡斯信徒破坏,1629年重新树立的十字架又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入侵的瑞典人所毁。现在看到的是1657年在德累斯顿购买的1629年制作的金属十字架。十字架上的希伯来文为1696年添加,当时作为对一位当地犹太领袖的惩罚,他被要求出资制作这组称赞基督的镀金经文:“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主”。

1666年十字架两旁曾各增加过一尊雕像,但它们在1861年被Emanuela Max创作的圣母玛利亚(左)和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右)雕像所取代。

北侧第四组塑像是圣安妮,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组。Matěj Václav Jäckel创作于1707年,由布拉格新城的指挥官鲁道夫伯爵出资。

中间是耶稣的外祖母圣安妮抱着小耶稣,左下方是圣母玛利亚。

南侧第5组塑像为圣方济各沙勿略。由雕塑家Ferdinand Maxmilián Brokoff于1711年创作,查理大学神学院与哲学院共同出资。圣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是耶稣会的联合创始人,也是首位前往南亚和东亚传教的天主教徒。

雕塑中他站在正中,手举十字架为左边跪着的印度首领施洗。右边的两个男孩,后面手捧书本和法冠的正是以雕塑家本人为模特。前面的男孩捧着用贝壳盛着的施洗用水。下方托举圣坛的四位人物分别为中国人、鞑靼人、印度人和埃塞俄比亚人。1890年洪水泛滥时雕像原作坠入河中。现在看到的是捷克雕塑家Čeněk Vosmík(1860-1944)于1913年制作的复制品。

南侧第8组塑像为圣鲁德米拉和圣瓦茨拉夫。

马蒂亚斯. 布劳恩(Matyáš Bernard Braun,他也是老城圣尼古拉斯教堂华丽的雕像柱子的创作者)于1720年创作,1784年才被放到这里取代原有的Ottavio Mosto于1701年创作的圣瓦茨拉夫雕像。现在这尊雕像描绘了圣鲁德米拉教孙子瓦茨拉夫读书的情景。基座上的浮雕描绘了圣瓦茨拉夫被弟弟博列斯拉夫杀害的情景。

南侧第十二组为圣路德加,同样是由奥地利的马蒂亚斯. 布劳恩(Matyáš Bernard Braun)于1710年创作,西多会修道院出资。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查理大桥上最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圣路德加(1182-1246)是佛兰德修女,1208年加入西多会。她曾在幻觉中见到基督向她展示伤口。她晚年失去视觉,后来成为盲人和肢体残疾人的主保圣人。雕像中圣路德加正凑近基督的伤口。

站在大桥上,尽揽伏尔塔瓦河两岸风光。

走到大桥尽头,便是小城桥塔。

城垛上的3个纹章分别属于瓦茨拉夫四世统治下的三个领地,左侧是卢森堡(Luxembourg)的红狮子,中间是波希米亚(Bohemia)的双尾狮,右侧是摩拉维亚(Moravia)的雄鹰。

骑扫把的巫婆像下面的两个纹章则属于布拉格老城区。

大桥上和向城堡进发的沿途都有许多卖艺的人,这个城市果然无时无刻不回荡着节日的气氛。

中途会经过小城广场,这里也有一座圣尼古拉斯教堂,是座漂亮的巴洛克式建筑,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钟楼非常醒目,与老城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一样是出自建筑师KilianIgnazDientzenhofer之手。

传说这里曾是莫扎特练琴的地方。

▼教堂前的黑死病纪念柱

从小城广场到城堡可以选择能俯瞰布拉格红色屋顶的“新城堡阶梯”,也可以走另一条与采莱特纳街齐名的聂鲁达瓦街(Nerudova),这条街也是“皇家之路”的一部分,街名来自于捷克著名的诗人和记者扬. 聂鲁达(Jan Neruda),他写了大量的短篇故事介绍这个地区。

附上一张布拉格城堡平面图,游览路线如箭头所示:

★Tips:城堡入口附近有一个可以俯拍老城区的星巴克,有兴趣可以去晃一圈。

布拉格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据说最早是一座军事堡垒,后来成为波希米亚皇室宫苑。

1920年,捷克政府请斯洛文尼亚建筑师JosipPlečnika对城堡进行了整体改建,如今我们看到的第一庭院的大门就是在这次改造中重修的,门柱上方的雕像是根据IgnácFrantišekPlatzer1762年创作的《巨人角斗》复制而成。

城堡大门整点有卫兵交接仪式。下图卫兵的身后的大门就是通往第二庭院的马蒂亚斯门(Matyášovabrána)。

上方灰泥铭文刻着1614年马蒂亚斯(Matyás,1557-1619)统治期间建成,但据考证其主体部分很可能在马蒂亚斯的哥哥鲁道夫二世统治时期已经建成,是由意大利建筑家GiovanniMariaFilippy设计的,为波西米亚首个巴洛克式建筑。这座大门直到玛利亚.特蕾西亚命人改造西翼前一直是个独立的建筑,如今门前旗杆国旗飘扬,捷克总统在此处办公。

大门似乎不对游人开放,要在侧门通过安检之后才能进入第二庭院。

第二庭院中间的巴洛克式喷泉为科尔(JeronýmKohl,1632-1709)于1686年设计,现在被称为“科尔喷泉”。喷泉中央支柱底层雕刻着智神墨丘利、火神伏尔甘、海神尼普顿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顶层为三狮戏球,泉水从狮口中吐出后逐层落下。白色建筑为建筑家帕卡西(NicoloPacassi,1716-1790)修建的圣十字礼拜堂。

售票中心也在第二庭院,门票可在2日内使用,每个景点只可进入一次。

多数人会选择包含旧王宫(I)、圣乔治教堂(III)、黄金小路(V)、圣维特大教堂(VIII)4个主要景点的套票B。购票后最先参观的是圣维特大教堂,参见《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史上最强攻略》,此文中不再赘述。

教堂外的广场上有一座“零伤亡方尖碑”。捷克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破坏,因为据说捷克人有个风俗——敌人一来就下跪。

人都投降了还打什么,所以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时布拉格没有遭受特别严重的破坏。捷克人的这种风俗很被日耳曼人轻蔑,认为他们尊严意识不够。可这样的习惯却在客观上保护了众多古建筑,而且也不失为捷克人独有的抗争方式。

圣维特大教堂的对面就是旧皇宫。旧皇宫的弗拉迪斯拉夫大厅(Vladislavskýsál)建于1490-1502年,由捷克建筑家BenediktRejt设计,也就是设计圣维特大教堂皇家讲坛的那位。

这座大厅长62米,宽16米,为城堡内面积最大的厅,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无立柱拱顶大厅,就当时的建筑水平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Rejt在设计风格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13米高的带肋拱顶属于晚期哥特式,而高大的矩形窗则体现了当时新兴的文艺复兴风格。如今捷克总统选举和其它重要仪式依然在这里举行。

旧皇宫里有波希米亚至宝(仿制品)的展示。

这个皇宫比起圣维特大教堂,简直就简朴得太过分了。古今中外,果然神住的地方要比人住的地方豪华多了。不过皇宫大厅南侧有扇小门,通向一个视野特别好的阳台,可以俯瞰老城区红色的屋顶。

布拉格有”千塔“之城的美誉,因捷克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交通便利的同时也要面临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捷克人民修建了很多城堡。

现在捷克境内还保留着超过两千座城堡,其密度为世界之最。

圣乔治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完好的仿罗马式建筑,920年完成后多次扩充规模,最后一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堂的基石和两个尖塔(由于拍摄角度问题,只拍到了一边)从10世纪一直保存至今。教堂屋顶三角形区域是圣乔治的浮雕像——身穿盔甲的骑士脚跨白马,手握阿斯卡隆圣剑,正在杀死一条毒龙。

传说龙血流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十字,成为了后来的圣乔治旗,这便是有名的“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大门面旁是巴洛克风格的内波穆克教堂的入口。

教堂内略可一观的小礼拜堂。虽然圣乔治教堂体量比不上圣维特教堂,但墙壁上画着各种宗教题材的壁画,其间还夹杂着一些雕像,可以静下心慢慢观赏。

其中《顶棚的耶路撒冷》、《圣母加冕》都是值得一看的名作。听闻圣鲁德米拉的墓室也在这座教堂之中。

▼教堂内圣乔治屠龙的石碑

离开圣乔治大教堂,拐上黄金小路,当真是人山人海。

位于黄金小路22号的卡夫卡故居,简直挤都挤不进去。

(图等待中...)

黄金小路上这座原本在玩具博物馆门前的铜像,重点部位已经被摸得金光闪闪了。

实际上皇家之路“到圣维特大教堂就结束了,但我在布拉格的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从黄金小巷的另一头出去,沿“旧城堡阶梯”下山后向佩特任山方向走去,很快就到了卡夫卡博物馆。

博物馆前这座离奇的雕塑同样出自大卫. 切尔尼之手。两个站在捷克地图上那啥的男人,还会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据说这座雕塑名为“流(Proudy)”,具体要表现什么我已经不想深究了……

博物馆旁边一条狭窄的巷子,居然还装有红绿灯,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景点。

再向前走去,就是伏尔塔瓦河天鹅聚集区了。从这个角度眺望查理大桥,安详又美好。

斯美塔那曾为交响曲《伏尔塔瓦河》写下这样的文字:“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得鹅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烁光芒。

它在森林中梭巡,聆听猎号的回音;他从庄稼地旁流过,饱览丰收的喜悦;在它的两岸,传出乡村婚礼欢乐的嬉闹。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蛊惑人心的歌谣,在浪花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荣光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沃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突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尔后,在美丽的布拉格的近旁,它的河床更加宽阔,伏尔塔瓦河带着涛涛的波浪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的旁边流过,显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

从引桥下穿过,大桥南侧有一堵被称为“列农墙”的涂鸦墙壁。

沿着河边走到佩特任山脚下,上山是有缆车的,佩特任缆车(anovádráhanaPetřín)是一条缆索铁路,自1891年开始运营,是当时为了开发佩特任瞭望塔配套建设的项目,中间只在内波基扎科站(Nebozizek)停一站。

阶梯形的车厢依附在倾斜的山体上,每一节都有超大的观景窗,伏尔塔瓦河两岸风光一览无余。

1889年,捷克旅游俱乐部的成员访问了巴黎世界博览会,受到埃菲尔铁塔的启发建造了佩特任瞭望塔,所以佩特任瞭望塔经常被描述为埃菲尔铁塔的小型版本。

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埃菲尔铁塔整体为平方截面,而佩特任瞭望塔的观景台是八角形的。

(图等待中...)

从佩特任山下来回酒店的路上正好经过国家歌剧院,这是捷克人自己倡议建造的剧院,象征着捷克文化的复兴,设计者为捷克建筑家约瑟夫. 吉特克,舞台正上方刻有金色文字“为了国民自己”。该剧院的口号是:“这里是用捷克语为捷克人表演的舞台”。剧院以演出捷克人创作的作品为主,在竣工仪式上,上演了斯美塔那举世闻名的《里布舍》。

不远处是布拉格著名的卢浮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建于1902年,据说当年爱因斯坦是常客,卡夫卡曾在这里写就了《变形记》。

后记:

听说远方有一座城,名叫布拉格;听说世间有一种困境,叫做“布拉格困境”。

明明只要离开,一切就会结束,只是离开被一再推迟。卡夫卡在《审判》中曾写道:“奴隶总是受制于自由的人。”大抵就是如此。

我在它面前,心甘情愿失了自由,长困于此。所以,布拉格,后会有期。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