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西北行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19-11-18 13:3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十月下旬回国一趟,安排了一场西北之旅。因为可用时日太短,想看的太多,于是凑出了一张十分紧凑的行程表,将几个地区蜻蜓点水般过一遍,留待以后寻机会再度拜访'...

十月下旬回国一趟,安排了一场西北之旅。因为可用时日太短,想看的太多,于是凑出了一张十分紧凑的行程表,将几个地区蜻蜓点水般过一遍,留待以后寻机会再度拜访仔细重温。

(一)西宁

关于这场期待已久的旅行,原计划从广州出发,经兰州转机直奔敦煌,停留数日后再去西安。然而启程当日因为低估了高峰期的通勤人流,在地铁上耽搁太久而误了机,不得不改变计划,换了最快起飞至西宁的航班,在当地停留一晚,再于次日前往敦煌。

于是西宁成了本途第一站。

广州前往西宁的航班,经停张家界

地处青藏交界的西宁,在旅游线路中总是离不开青海湖环线。但因为这是计划外增加的临时落脚点,我们只能在短短半日间窥视当地生活的一角。

到达西宁时已将近傍晚,走出机场便感受到久违的西北高原的高阔气息,似乎连天色都比南方显得更白透一些。

我们打了一辆车直奔塔尔寺,运气好的是得以在关闭前进去,稍微不走运的是无法更进一步入内参观,只好在外圈和八塔周围转悠。一路上司机告诉我们湟中今日预告原是要下雪的,塔尔寺被笼罩在浅灰透蓝的云层下,又因临近日暮,路上已经见不到多少人,显得格外肃穆。我们在这种低沉的气氛中将能走的地方都走了一遍,连出游带来的高涨情绪都被平复下来,倒是离开前抬头欲多拍几张照片时意外地碰上了凤凰归巢般瑰丽的晚霞,霞光为群山披上一层浅紫金的罩纱,暖化了清冷的塔尔寺,一切远景都被模糊了。

我们一步三回头地走上车,恋恋不舍地离开。待去到酒店时夜色已完全降下,气温也跌至零度,于是又添了一层衣物再出门觅食。大概因为天气过于寒冷,人口总数也不及其它著名省会,夜晚的西宁市区有着完全迥异于东南沿海城市热闹夜景的安静,路边的商店餐厅门窗紧紧关着,行人稀少,吃饭的馆子是当日人气最浓郁的地方。直到第二天早上出门时才重新感受到那股因为喧闹忙碌而带来的日常生活劲儿。凛冽寒风中大多数行人都戴着口罩,一些人夹着公文包,谨慎地用一只戴了手套的手按在大衣下摆,另外一些人则抱着双臂匆匆往前走。

去机场的路上又看到了大片高楼林立的住宅区,前一天未能看清的诸多细节一一呈现,不断重复出现的单调格栅立面,略显陈旧的钢筋结构,空洞的窗口,被风卷起沙尘空无一人的水泥马路,似乎又是一处房地产过度开发的地区。回来后查了一下,网评西宁是个存在感比较弱的省会,然而却是这些被人逐条罗列的“缺陷”使得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值得一记的还有当地酸奶,有着介于粘稠和稀薄之间难以形容的口感,酸甜度恰到好处,深得我心。

(二)敦煌

终于到了敦煌。

该如何描述敦煌呢?这座沙漠小城应当在许多人心中都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宗教,历史,艺术,还是观光和探险,似乎除了舒适的享受,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惊喜。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临鸣沙山。四世纪中叶,一名从东边来的和尚在鸣沙山东面悬崖上凿下了第一个佛窟,从此拉开了此地长达千年的石窟艺术创造帷幕。

对我而言,敦煌印象始于张大千和莫高窟。大千居士在敦煌石窟所行之事的功过至今仍难定论,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设计从业人士,似乎去敦煌朝圣一番,便有极大概率能打通任督二脉,在创作与鉴赏之道上更进一步。然而我既没有张大千的天赋,莫高窟也非八十年前的莫高窟,以现行管理状况而言,脑袋空空地去看固然不可,做足功课满腔期待前往恐怕失望更大。此番我们运气不佳,首先未料到十月底仍算作旺季参观,只能看八个洞窟,被随机分配到的路线中有三处清代修缮痕迹;碰上了研究院人员集体外出开会无法预约特解,又因为前一天误机调整行程而错失造访榆林窟的机会。

出于保护目的,每个可开放洞窟所允许停留的时间很短,光线不佳,很难仔细一一观看,而清代修复的雕像大多笨拙,整体观看愉悦感大打折扣,直到后面去西千佛洞才弥补回一些失落(去西千佛洞时整个景区只有我一位游客,所以每个开放的洞窟都能仔仔细细看够本)。

西千佛洞开凿年份较莫高窟早了四百年,由于地质环境和人为因素,有许多洞窟破损严重,现在仅有五处开放观看。当中保留的创作虽少而精,壁画主要受北魏时期及回鹘影响,菩萨与飞天造型生动,体态优雅,线条流畅自信,洋溢着一种民间的热情与生机,是我心心念念想一睹风采的画作(所有景区内的洞窟都不允许拍照,大家买书看吧)

西千佛洞外的树林

鸣沙山则与想象的无异——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沙漠是如此旷远。

我们在日落时分从山上走下来,在月牙泉边看到了恬静温柔的晚霞,待走回景区大门时天上已转换为星夜,夜空中有许多在都市早已难寻的星星。晚上我们在市区一家小店吃到了极为美味的手抓羊肉,入口像舌尖上淌过了春日第一滴冰融的溪水,一洗旅途带来的疲劳。第二天我们沿西北方向去了雅丹戈壁,又回头看了一眼玉门遗址,便出发前往西安。

(三)西安

关于西安,一句“十三朝古都”就足以说明它的地位。

这座古城和罗马一样,同属于“一铲子下去都有可能挖掘到文物”的宝地。据说我小时候被送到在西安地区驻军的舅舅舅妈身边呆了几个月,但因为年纪太小印象全无,这回可算作一次全新体验。

初观西安,城市保留了旧朝的规划,以其为中心向外发展,从城规市容和城建细节中都可以看出这座城市在沿袭强秦胜唐之意、展示现代新景上下的功夫和雄心,站在城市中轴线,笔直宽敞的长街上远眺,能嗅到一丝独属于强大王朝之都所遗留下来的恢弘之气。

而提到恢弘,自然离不开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平面图像资料看得再多,始终不及立体具实的世界来得震撼。在审美一事上,秦始皇与古罗马帝王跨越地域同步了:How to make it great? Make it big.(忘记在哪里听到这句话了)从单件陶俑到整体规模,兵马俑将“宏伟壮观”一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妈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初访兵马俑时可以下去近距离观看,如今这种机会是很稀有了,所幸两年前纽约大都会办了一场以秦汉王朝为主题的展览,从陕西借去了一批文物,当中就有几座兵马俑塑像,因此得以近距离观察陶俑(2007年大英博物馆办过秦始皇专题展,从图片资料上看租借的应该是同一批文物,所以能看实景还是得看实景)。除去规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互有区别的士兵,每人五官各具特点,栩栩如生,可见工匠技艺水平成熟,与同时期其它以塑像工艺闻名的地区文物相比也毫不逊色。

镇馆车马制作十分巧妙,但观看人数太多难以靠近驻足,只能借图片和复制品加深了解。

参观了兵马俑之后我们原想去省博,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忘了周一闭馆这回事,于是改沿着书院路去了碑林博物馆。

当日天气宜人,空气舒朗,古雅安静的庭院中阳光正好,十分适合散步发呆。对于书法爱好者和字体设计师来说,碑林大概是天堂,而两旁的石刻艺术馆藏则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以昭陵六骏为首的唐代王陵雕刻自不必提,坐落在另一端的艺术馆中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共展出百余件北魏至宋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展现了历史上长安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当中的单体佛、菩萨立像、背屏式造像,佛祖和菩萨头部雕像尤其柔美细腻,即使带有残缺也丝毫不减生动气韵。

西安近年来成为旅游打卡胜地,除了各种名胜古迹大概还得归功于吃。这回行程仓促,只来得及尝试了西安饭店和羊肉火锅,稍有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做一次味蕾之旅。

某纽漂西安土著看了照片后表示冬天回家时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蓝天

回顾这五天四夜的行程,处处都藏了细节,虽短却回味无穷。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雕像艺术,在不经意间做了一次横向浏览。敦煌石窟造像主要为泥塑,分搭骨架、制泥、塑造和敷彩四个阶段,用料及工艺等都有其独特之处,至今仍保持了彩色特征,又因时间的作用,与黄土砂石色调极为自然地融为一体。兵马俑的制作是塑模结合,以塑为主——用泥塑胎,躯干部分为手塑,头部与手部则借模具制成粗胎后进行细节刻画,入炉烧制后再组装上色。两千多年前的塑像制作工艺已十分高超成熟,对写实细节的表达非常到位,士兵五官神态活灵活现,使得兵马俑物件在文物与艺术品之间的定位十分模糊——应当可以说两者兼任吧(考据指出兵马俑实际上走鲜艳配色一卦,脑补了一下,坚定了自己对陶俑和石雕更偏爱展现原材质的立场)。

石雕则是历代佛教遗存最多的品种,碑林馆藏佛像因材质特性更显温厚圆润。

莫高窟第45号窟,盛唐时期

兵马俑士兵特写,图源大英博物馆

碑林石刻艺术馆雕像,北魏时期

这场旅途亦能勉强算作一场历史文化之旅(虽然因为安排不当错过了好几个历史博物馆)。

为什么要寻访历史的痕迹呢?我在BBC一个纪录片里看到一句话,觉得解释得很到位:“如果你对历史进行细致入微的思索,你就会对当前有不同的看法。”兵马俑出土的意义远不止考古和艺术方面,这背后所反应出的某种被宣扬的政治思维,那位帝王的生平和信仰,对当下的影响都是值得深思的。

最后回到景色上,不得不再赞叹一句西北风光雄浑与沧桑兼具,自有一种独特的美。五月份的英伦之行有大部分时间在火车上看景,而这回一天一飞的经历则让我有机会在高空中一睹西北山河的风采。

借用李零在《说中国山水》的一句话结束:“大地赐我以灵感,让我觉得美不胜收。”

张家界至西宁

西宁至敦煌,推测是祁连山脉一带

敦煌至西安,远处是沙漠

敦煌至西安

海上牧云,日月同辉

P.S. 感谢问号,Jim总,萌姐,Lewis古月,玉界尺等几位提供的建议。向各位对敦煌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推荐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