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考察二人行的学术型复盘解析(壹)非旅行攻略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2-28 23:5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次我们二人的旅行,主要以东京几个知名艺术大展、近现代日本建筑师的建筑作品考察、濑户内海艺术祭跳岛三大行程为主,整趟旅行耗时15天有余,乘坐多种交通'...

本次我们二人的旅行,主要以东京几个知名艺术大展、近现代日本建筑师的建筑作品考察、濑户内海艺术祭跳岛三大行程为主,整趟旅行耗时15天有余,乘坐多种交通工具,横跨关东关西四国,并不是一次舒适度高的逛吃拍旅途,而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私人考察朝圣之旅。

这篇文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日本旅行行程规划,它的作用在于我对于这近半个月的我们的私人日本建筑考察作复盘。在出行前就已烂熟于心的建筑平面剖面立面图甚至手稿,在旅行中用脚步丈量建筑并尝试与其产生精神的交流,解决那些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一些疑惑点,旅行归来后结合理论和实践再去审视去回顾,以下文字也并非轻松地阅读。

在出行前的几个月里,对于日本建筑之行这一模块我曾做过详细的表格规划,第一版计划过于理想化,包含安藤忠雄、伊东丰雄、丹下健三、妹岛和世、黑川纪章、隈研吾、柯布西耶、藤森照信、赖特等知名建筑师的42个作品,均做了详细的罗列和排布;但考虑到时间和交通路线的限制,尚不可全部囊括。于是我们根据实际路线,更改并减少为以安藤的15个作品为主,丹下健三2个作品、妹岛黑川与柯布各1个作品为辅的行程计划,全程依然非常紧凑, 且不得有丝毫差错,也为本次考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但如今再想起来当时的计划,仍然兴奋不已。我们的建筑之行也将从关西开始。

在东京看了几天展后(以后几篇会详细回顾看展的经历),我们便匆忙前往日本关西,在大阪及周边城市探寻安藤的设计足迹,没有队伍团员,没有解说领队,更没有现成的坐标供我们轻松找到目的地,一切都是亲自去摸索,有时即便在谷歌地图里面有所标注,到达目的地后发现竟是错误的,不过还好,克服万难翻山越岭,终于一个一个将其找到,想来也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决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任性。”

1941年安藤出生在日本大阪,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安藤没上过大学,没经过建筑科班的专门训练,对他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勒柯布西耶,他曾多次去看朗香教堂。

纵观安藤的建筑历程,可发现他很早就形成的建筑偏好:一个是为日本的传统建筑倾倒,二就是是追慕柯布西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建筑。

“柯布西耶是靠不断地摧毁又重建自己的建筑思想来获得进步的。”这是他从柯布身上学到最根本的东西,他拒绝无条件的迎合社会需求,而是要追寻真正的问题,试图读懂其本质。

粗略回顾完建筑师的生平背景和脾性,我们的建筑考察之行,正式开始。


第一站:住吉长屋

在大阪市住吉区老街连续的三间长屋,安藤将正中间的那间改造成一个箱型混凝土房子——没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住吉长屋”,安藤称其为,住宅的原点。

到达住吉长屋的时候已经是日本的傍晚,走下轨道交通,步行了很久,边研究定位边对比地图,我们终于在一片居住区中找到了它。

抵达住吉长屋门口的我

一看望去,以建筑角度来看,规模的确很小,混凝土的外墙还有些坚硬冰冷,很难想象出是一栋住宅。出行前研究过很多遍的网上的摄影图和书籍中的平面图,现场看到的时候还是被它狭长的进深,短而窄的开间惊呆;在一片低矮传统的老房子中,这座建筑就像一个清心寡欲(stoic)的倔脾气青年,骄傲而执拗,实在不得不用独特来形容。

仔细看,它本质上是仿日式传统长屋建造的,只不过材质用现代的混凝土干净利落地表达,空间功能更干练了些—不过神韵不变。是个风雨雪都能亲临的小建筑,对于当代设计也许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内部的长中庭底部(图片来源为网络

安藤在设计时曾面临的几个问题:一个是房屋四面都被墙包围,除了入口就没有别的开口,;另一个是房屋内外、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清水混凝土表面;而争议最大的第三个问题,是把已经就很狭小的箱型小房子在切割成三等分,中间一段不加天花板,当做中庭使用。

一楼是客厅与厨房等“湿空间”,二楼是两个卧室“干空间”,这种干湿分离的设计,各个房间的生活动线都被中庭切断。虽说当时觉得前卫,可在当今的楼盘中已经成为了很普及的产品亮点。

就是这栋,并不符合当时主流审美甚至连实用性也被媒体不断批判的建筑,我在它旁边踱步驻足,习惯性的用脚步丈量它的四角尺寸,仔细端详着他,用手摩挲着外墙清水混凝土的冰凉质地,在不自觉中,夜晚的长屋的中间门厅亮起鹅黄色的夜灯,竟将这坚硬的建筑衬得一丝柔和。

夜幕下矗立的长屋让我看出了神,思考着安藤当年是如何思考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的体会到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又是如何考虑打造赋予变化与深度的居家空间,只拥有必要物品的生活美学?

一二楼干湿分离的设计方式(图片来源为网络

“没有窗户的外观,对街道而言,显得过度封闭.....里外两面都是清水混凝土,适合作为住家吗?.....没有用隔热材料如何抵御寒冬?.......下雨时要从卧室去上厕所,不就得撑伞走下没有扶手的楼梯?.....”媒体和舆论有不少严厉批评的声音,从常识上的功能主义观点来看,的确有诸多不便,我回想着他曾面临的这些嘈杂,想着自己作为 KFS 工作人员若接到这种设计案例是不是会一票否决它的实用性和市场价值。

诚然,中日的建筑规范以及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实则会免去我得担忧和顾虑—事实上是根本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中国现有的建筑开发模式与日尚不可同日而语,国土储备以及人均建筑面积与日对比的相形见绌也注定无法做到建筑方案的自由发挥。又或者可以将把它当做一种精神力量去看,当做是安藤以自己的方式,对生活与住家的意义作彻底的思考和深入探索后得到的结论,当做是一种“建筑家的自我偏执”,甚至可以把它当做安藤从小居住的木造长屋的情怀再铸,也不失为一种美感。

内部的露天长中庭(图片来源为网络

月色渐浓,守在门口不忍打扰住户的我们,依旧久久不愿离开,似乎想找到最深层的缘由去解释这座建筑物的执拗,这种长屋确实很能让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好像一座城堡一样,里面却别有洞天。安藤追求在封闭空间中,将光线与风等抽象画的自然导入建筑内部,伟大的作品更需要懂它的人,就像长屋里住户在几十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和住吉长屋刚刚完工时一样,以不变的生活方式继续住在这里,证明了不依赖物质也能享有生活的丰饶。

“问题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人们对居住阵地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


第二站:六甲集合住宅

这片现代版的断崖上的建筑,是安藤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重要案例。

以六甲山丰饶的绿意做背景,仿佛埋藏在大自然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像是在自然中逐渐繁衍的情境。

六甲集合住宅一期正门

在六甲一期门前的我

建于山手地带的高级住宅区的六甲一期、二期,是出售型集合住宅,而非租赁式住宅;加上大型建造工程所需的建地条件以及户数少等因素(一期只有二十户、二期有五十户),而且与一般住宅相比,售价也不便宜,实际上半数的居住者都是外国人,问题就在于,集合式住宅无法提供群居的丰富样貌,以及人们对这种集合住宅所抱持的偏见——住户不愿理解群居的好处。

日本人有个特性,就是异常强烈的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与住家。所以除非经济上的考虑,没有日本人会选择居住土地所有权是由共同持有、平分的集合式住宅。

在倾斜度60°的山坡上的我

近观倾斜度60°的山坡

在1978年那个时候,在倾斜度60°的山坡上盖房子还是极为困难的事,让悬崖变成建筑用地,一类住宅用地的高度限制问题,如果是配合建地坡面往上建造,需要设计成十层楼高的建筑,但是法规允许的高度只在十米之内,安藤为了将其配合山坡地将建筑体嵌入自然环境里,避免破坏景观,以建筑本体最底层作为测量高度的基准,即使是十层楼建筑体,随着坡面没增高三米,基准线也会跟着增高,如此一来,就可以将高度控制在建筑基准法所规定的十米以下,这样获得的政府批准。

虽然整体上都是混凝土的立体方格子累积而成,但有意识的与山坡斜面相适应做了变形,对各个住户房屋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

六甲集合住宅一期图纸(于兵库县立美术馆安藤忠雄馆拍摄

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工程始于1978年。建筑物由一系列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长5.8米,宽4.8米,其剖面顺着山势而设计,平面对称,建筑物之间空隙则设计了上下交通的阶梯,它们使整个建筑物统一起来,各单元在斜坡上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状,于是每个单元都有开阔的视野,想让生活在单元里的人们走到叠落的屋顶上去与自然交流。

第一期工程,保证每一户都能看到海,顺着山坡走势排列,在追求外观一体化的同时,每户都不同,让下层住户的屋顶当上层住户的阳台,是独栋建筑无法享有、因群居而拥有的丰富形态。但是说起来简单,要做的是利用单纯的立体框架来创造丰富的住户空间,并利用空隙做出富有变化的公共空间,这其实并不容易。

六甲集合住宅二期图纸(于兵库县立美术馆安藤忠雄馆拍摄

住宅二期和一期一样都是大斜坡,但面积大了四倍,建筑物楼板面积也增加将近 5 倍,整个规模明显扩大很多。二期主要靠提升环境,大面积规划公共空间,建地里规划了两大建筑群共有的绿地公园,在建筑中部的屋顶上建造了一个可以远眺大阪湾的游泳池,开放给住户和周边居民使用。

将不论平面形状或剖面形状都不规则的自然地形,都套用同样的框架结构里,将规则的形状套进不规则的地理环境,必然产生立体上的差距。连接此差距所产生的空隙,设计成公共空间,将各种各样的独立住宅连接起来。

地上一楼是由粗柱支撑起上层结构的挑空式楼层,住户和附近居民都能自由进出;最高楼层设有托儿所,其下是幼儿园,顶楼是游泳池、室内体育馆、日光浴室等公共设施,形成顶楼空中庭园。住户楼层内还有餐厅、美容院等商店毗邻。

在一个集合住宅中,包含了足以孕育一条市街和生活共同体必须必备的生活要素。在哪里,不仅具备以量的供给为目的的经济优点,还明确显示出唯有群居才能享受的丰富感。

六甲集合住宅三期图纸(于兵库县立美术馆安藤忠雄馆拍摄

六甲三期,在经历 1995 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带来转机,作为具有战后重建意义的员工宿舍。

第四期在 2009 年建成,成为附近社区以及供老人进行疗养的设施。

六甲集合住宅四期图纸(于兵库县立美术馆安藤忠雄馆拍摄

六甲集合住宅的设计理念是:活用地形的结构,规划处类似日本传统小巷般的公共空间,让其贯穿整个小区,上述构想通过阶梯式交叠的阳台与将各处凸出部分作为主要阶梯通道的设计而得以实现。

从六甲会很容易联想到当初最受争议的当属柯布西耶的集合住宅(L’Unite d’habitation) 系列,马赛公寓如他所说,这座集合住宅是当做都市的居住单位而设计的,一个“都市中的都市”,钢筋混凝土结构、十八层楼高的板状高楼,从单身到大家庭,共容纳了 23 种类型的 337 户住户,全都是跃层住宅形态,将这些住宅以立体组合的方式巧妙地收纳到单纯的箱里,这种建筑结构相当出色,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安藤做到了将柯布的马赛公寓置身于山中。

六甲集合住宅沙盘模型(于兵库县立美术馆安藤忠雄馆拍摄

作为开发商的策划管理,在研究项目前期的这些年看过、研究过的各地新型产品中,无不体现着六甲当年的智慧,既是山间景色与建筑人居的融合,更体现出住宅产品改造的技巧与水准;比如保利的爬山墅系列、万科的退台洋房系列、龙湖的新原著系列中的近郊度假项目、以及川渝传统山地环境下的诸多中小开发商的产品设计,在看到六甲集合住宅的平面图以及草图后,再实地用脚丈量这座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第三站: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水御堂是安藤第一次设计的寺院建筑。

在这宁静的风景里,夏日的片刻,满池莲花的姹紫嫣红,为建筑灌注了生命力。

水御堂坐落在淡路岛一座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小山丘上,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覆满绿莲的椭圆形大水池。它的下面才是水御堂大殿。

从寺庙的山门前踏上一条小道,在清脆绿茵中迂回而上,就能看到一面混凝土墙的前庭,穿过墙面上的小门,又是一堵墙,在这两堵墙中间形成一个静谧的空间。

混凝土墙的前庭

两堵墙之间的道路

穿行不久,当我们边走边惊讶于自己踩踏白沙的声音之大,走到墙壁的尽头处,视野豁然开朗,一座长轴四十米,短轴三十米的椭圆形莲池在眼前展开,一段狭窄的楼梯伸进湖中,拾级而下。

在莲花池门口的我

逐渐走入莲花池门口的我

在莲花池包围中慢慢进入的我

不同于一般宗教建筑的拾级而上,水御堂的设计师让观者在莲花池的包围中慢慢进入,更像是一种禅境的净化体验。

逐渐走入正殿的我

光线逐渐变暗,再穿过昏暗的通道,当墙面从混凝土变成木头,红色的光亮开始显现,就是正殿了。

混凝土与木头的的昏暗通道

正殿

正殿的内部结构是在方形的空间里,利用清水混凝土墙面隔出一个圆形房间,里面用角柱与木格子屏风分割出内殿与外殿。内殿后面的大型木格子窗,准确面向正西方位,格子上涂满鲜红的朱红色。让坐镇于此的佛像本尊背后,洒入来自西方的光芒,塑造出西方净土般的空间,亦即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意象。

在被莲花池净化的我~满头大汗的夏天

因为莲池和海景的存在,被命名为水御堂,建成于 1991 年。普利克兹奖授予安藤忠雄的评语说:安藤的建筑师空间与形式充满艺术的集合。当参观者漫步其中,没有一刻是可以预见的,他拒绝被习俗束缚。创造性是他的媒介。他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其灵感之源。”在那一年还发生了阪神地震,水御堂的莲池也成为当地居民的取水源。

第四站:淡路梦舞台

这是一座综合文化设施,是淡路岛国际公园规划的核心。这片土地的前身是用来给关西机场填海造地的土石采掘场,因此这也是一次环境重生。

在圆形下沉的会议场所的我

在圆形下沉的会议场所石器指针下的我

淡路梦舞台国际会议中心,曾经举办了国际园艺造园博览会等活动。

各路纵横交错的水池,以及会议场所,酒店、商店、温室、露天剧场等,都有机的分布在一个曾是裸露红褐色基岩的斜坡上。“在保持日本回游式园林趣味的同时,形成一个带有某种简洁有力、格局清晰的西方庭院特征的结构。”

在半圆形露天剧场的我

梦舞台的构想,是以因为人类的开发行为而受创的大地复苏为主题,计划在搭建建筑之前,现在周边的坡地上种下超过五十万株约十厘米的树苗开始。

梦舞台于 2000 年就已开馆,在全长一公里、面积宽达二十八公顷的“梦舞台”建地内,如今十厘米的树苗已经长城了五米以上的高耸树木。

除了镶嵌了 100 万枚贝壳的“贝之滨”,淡路梦舞台最吸引人注目的事阶梯状的 100 个花坛。这片名为“百花圃”的人工山丘非常壮观,安藤将其称为“1995 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的遇难者纪念碑”。

百花圃—1995 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的遇难者纪念碑

走过过独木桥到电梯塔,在坐电梯回半山腰,觉得很像纪念碑谷,抽象的几何,充满暗喻和神秘感的空间,孤独空旷又宁静的氛围,是一个曲折而不可预测的游览流线。

在独木桥通往电梯塔路上的我

在电梯塔向下眺望淡路梦舞台全景的我

半山腰的酒店下面是海之教堂。

在地面上看到的海之教堂的顶部十字架

从海之教堂内部看到的顶部十字架

淡路梦舞台的“奇迹之星植物馆”,种植了很多珍稀植物。


如此,带着朝圣后的愉悦与惊喜,安藤作品中的四站已完成考察,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还有更为重要的教堂、私人图书馆、美术馆、以及濑户内海中更多的著名作品在向我们挥手,带着内心的渴望,再次踏上征程,请静待后面的二三四篇~

“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最能看清自己,并且最适合思索问题。
当我在陌生的地方彷徨时,经常能感受到期待感,也有接连不断的紧张和不安。经常迷惑于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当中,不知奔向何方.....我不得不寻找解决办法.....无时无刻不在问自己很多问题....旅行不是那种单一的身体移动,而是为了去自我发现的过程。”

最后,感谢本次考察中担任私人摄影师、挑夫、美食地图的徐先森~~~辛苦啦。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