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神庙,我们局促得像是参加祝福的祥林嫂……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3-03 16:4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我的皮鞋彻底“和泥”了。鞋面上,鞋油和灰尘纠缠在了一起,像急雨拍打后的沙滩。即使是在城市里,空气中的浮尘也非常大,女人们倒是好说,拽过头顶的沙丽挡一下'...

我的皮鞋彻底“和泥”了。鞋面上,鞋油和灰尘纠缠在了一起,像急雨拍打后的沙滩。即使是在城市里,空气中的浮尘也非常大,女人们倒是好说,拽过头顶的沙丽挡一下就行了,男人们则习惯于把围巾绕在头上,以此护住口鼻。这也算是当地一景了,跟风靡东欧的斯拉夫头巾有一拼。

突突车一路横冲直撞,把我们送到了位于城外的拉克希米—拿拉央那神庙。这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名字也真够长的了,每一次问路,我都念得很含糊。

拿拉央那就是传说中的毗湿奴大神,祂是印度教的守护神。蓝颜色的皮肤和大鹏金翅鸟的坐骑,让我无论怎么看,都觉得祂像是第三世界版的“阿凡达”。这样想当然很不礼貌,在这个普遍信仰印度教的国家里,祂的“人气”非常高:从突突车前挡风玻璃上的贴纸,到寺庙里高高大大的雕塑,祂的形象随处可见。

拉克希米则是拿拉央那的妻子,是幸运、财富、爱的女神。所以根据我的不完全观察,供奉拉克希米的地方似乎比供奉毗湿奴的地方更多,毕竟毗湿奴那只是守护祂的嘛。

哎,人呐!

在加尔各答,我们还刚好赶上了一个与拉克希米有关的节日,晚上十一点,马路上仍然聚满了庆祝的人群;街边的神龛里,也浓墨重彩地装饰了一笔;出租车司机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我讲着关于拉克希米的故事,全然不顾我听不懂印地语。总之在我看来,算是盛况空前了,然而这才只是印度教众多节日里的一个。不过,似乎我们要去的那一座拉克希米—拿拉央那神庙,也只是众多印度教神庙中的一座。印度教神庙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跟你说吧,给我指路的那个人将我引向了和目的地完全相反的方向,可是在那儿,竟然也有一座神庙,一座拉克希米—拿拉央那神庙。

仅仅一公里的范围内,竟然就有两座拉克希米—拿拉央那!我们本着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原则,统统“打包”游览,一路走马观花。

印度教神庙的外观很好辨别,它们长得很像造型繁复的塔。塔的外立面上,往往雕满了精致的花纹,上面的很多图案,都直接取材于宗教故事。

我们造访神庙的当天,并不是什么宗教节日,然而里面的人却非常多,顺带着在外面卖供果、扎花串和看鞋的人,都多。在印度总是有这样的惊奇,不管是哪一天,寺庙里永远都是人山人海,人多到只能单向前行,稍不留神就挡了别人的路。

神庙是向公众开放的场所,所以没有门票。我们三个并不信教的外国游客,稀里糊涂地存了鞋、拾阶进了庙门,竟然也没人阻拦,于是更加兴奋。像刘姥姥误打误撞地闯进了怡红院,我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很没有见识地东瞧西看。一进门,头顶挂着一个巨大的铜铃,进来的人都会先敲一下,以示“我来了”。于是我们也赶忙伸出手臂,用力敲了一下。

“真沉。”我不由自主地感慨了一句,又立马觉得很造次,于是赶忙噤声。

再往里走,是一面很大的环形柜台,有神职人员站在柜台里面,收取人们带来的供果和钱款,并将供果返还。我站在旁边看了很久,才看出点儿名堂来,感觉这个环节很像“捐功德”和给食物“开光”(神只是象征性地享用,然后人们各自带回)。身后的人如潮水般不断涌来,我已经被挤的转不过身来了,保安催我赶快走,于是赶紧快步向前。再往里,才是神像,有很多人在一旁叩拜、祈祷,口中念念有词。

“香火真旺啊!”

出了这座庙,转身再去另一座,同样人满为患。

随人流鱼贯而入,有人在“扬汁水”,人们捧着双手虔诚地接了,然后喝掉:有人在分发膨化大米花,人口也用双手捧了,或者直接吃掉,或者在每一座神龛前留下一小撮;还有人绕着神像一圈一圈地走,用手向我们比划着正确的行进方向……总之,我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也因此显得格外碍事,不是一会儿踩了这个人的脚啦,就是一会儿又撞上了那个人的腰。好在寺庙里的人都很友好,偶尔面容平和地朝我们扫上一眼,然后继续虔诚地做着自己的功课。

与佛教的请香不同,信仰印度教的人们会携带穿成串的孔雀草鲜花、豆子做的供果和椰子入殿。参观完毕后,又会在寺庙门口的香料柱上蘸取油彩,自行涂抹额头。

我们谨小慎微地置身其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努力地有一样学一样。但是无论怎样努力,看起来都像是被禁止参加年底“祝福”活动的祥林嫂,显得木讷、局促和笨拙。每每想来,自己都要忍俊不禁。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