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术考察二人行☞暴走东京的城市美学(肆)凝固的艺术载体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3-15 21:1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有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你们在逛美术馆的时候在看什么?我会回答:去赏真迹的价值、看画家的笔触、研究构图和光线的处理,叹息大师与时代的独一性,和自己画不出'...

有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你们在逛美术馆的时候在看什么?

我会回答:去赏真迹的价值、看画家的笔触、研究构图和光线的处理,叹息大师与时代的独一性,和自己画不出来的技巧与情感;我们还要去看承载这些艺术的建筑,这些凝固的艺术载体。

相对于教堂是个精神价值远高于艺术价值,为了达到宗教的象征意义而孕育出的社会空间;

美术馆则是专门为了艺术品而设计的展示空间,既要包容作品,又能独立存在的建筑物。

本次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规划的几个日本现代建筑,无不体现着现代主义之父勒·柯布西耶对日本现代建筑及日本建筑师作品的影响,无论是丹下健三的教堂,还是妹岛和世的美术馆,甚至柯布西耶本人此生三座美术馆作品中的其一,都展示了艺术超越了自然与建筑的境界。

建筑的性格诉说着建筑师的语言,我们考察的最终目的,便是与建筑对话,与建造者共鸣。


丹下健三 圣玛利亚大圣堂

我们经由代代木体育场后沿着内路穿过几条了公路和一个公园,在一片幽静高级的住宅区中,终于走到大圣堂门前。

远观就看到了一个通天钟塔与一座造型有如鸟儿预备展翅高飞般的主教堂。

待我们逐渐走近,不锈钢外覆面反射出来的光影随着时间不断变化,阳光落在金属表皮上,在粗糙坚硬的混凝土楼板周围形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裙摆”,仿若披上了一件耀眼的衣服。

钟塔与周边建筑物相比,是肉眼可见的高耸入云,我们站在它的下面需要尽力仰视,高度约莫有 60 米,在最高处挂着一座吊钟。

整体结构是由四个斜面构成的,四条竖直的墙面在屋顶汇聚,仿佛利剑一般笔直地指向天空。

钟塔后身的这对不太对称的 “鸟儿翅膀”让主教堂在天空的幕布下,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鸟的轻盈和它翱翔时翅膀的张力——建筑整体由八个垂直的双曲抛物薄壳面支撑,呈大十字架形的直角交叉,既作为屋顶也作为墙面。

纵观整体,这里唯一的开口是一个垂直式的大裂口,我们从门口进入,逐渐步入地下层,两片相依的曲面屋顶之间夹着带状玻璃,围出了教堂的内部空间。教堂内部的混凝土构造与外表的金属层形成强烈对比,入口区域的底层高也与内部主厅的巨大挑高形成对比,让我们有一种步入洞穴般的感觉,与中世纪的天主教堂氛围相似,却又充满现代主义风格。

一眼望去,教堂内部是混凝土重新打造的,通过四面竖立于墙面的窗口,四面位于屋顶的天窗,分割成位于房顶的十字形窗口,光线从这些“缝隙”中进入室内——在较暗的教堂内部,光和影加强了宗教之地的象征性与神圣感。

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教堂里,生怕惊动了什么似的,抑或是为这伟大建筑的神圣感所叹服,或是坐在长椅上凝视前方的圣象,光在每时每刻在墙面上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并不刺眼,但异常温暖,成为建筑氛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顾柯布西耶与丹下健三对光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安藤,在我们考察初期去过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海之教堂等系列的宗教建筑中,也在处处用光影体现着精神力量;这些直射进入教堂内部的阳光、墙面上的漫反射都与墙面融为一体,无不在强调着混凝土墙的曲线美,在那一刹,深悟 “朝圣”的意义不过此时。

教堂内置有洗礼室、祭坛、圣母玛丽亚像、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圣母怜子》雕塑等,与建筑一体强化着宗教氛围。

教堂外部与背面公园相接的山体上有一座水岩洞,我们在外部的长椅上坐了很久,与在岩洞中大型的圣玛利亚像对视,眼前再现出圣母玛丽亚向圣女告白“无染原罪”的典故,让我们有如穿越回 19 世纪中叶的教堂。

有些建筑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年代,而这座五六十年前就建成的圣玛利亚大圣堂正是这样一座建筑,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更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与影响。

就在1945年美军大空袭后,将原先在战火中摧毁的木制哥特式教堂进行重建,这才有了这座大圣堂;同时它也是丹下健三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他本人的追悼仪式也是在这里举办的。丹下健三由此创立了建筑先锋组织——“新陈代谢”派:提倡使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坚决认为城市与建筑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筑同样符合事物生长,变化和死亡的规律。

它包含着来自西方宗教的韵律,也同时包含着东方文化和感性之美,将两种文化的复杂特质在建筑中吸收并融入细节,让这个教堂成为东京密集城市背景下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在抵达大圣堂之前的路上,原本规划了同为丹下健三重要代表作之一的代代木体育馆,由于正在进行东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未能开放,于是只能在外部眺望整座建筑,无缘入内,实则可惜。这座体育馆是1964年10月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中,日本向国际社会展示战败后复兴景象的一次历史性分会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


柯布西耶 国立西洋美术馆

国立西洋美术馆位于东京都台东区的上野公园内。2016 年这里就已成为了日本第20项世界遗产。

据记载,美术馆内的藏品多达 4400多件。除了丰富的藏品,仅就国立西洋美术馆这个建筑本身来说,它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当年,法国政府同意归还松方藏品的条件就是“创建一座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于是,设计国立西洋美术馆的重任,就落到了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肩上。

提到柯布西耶,就不得不说他提出的新建筑的5点方针——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自由平面、屋顶花园、横向长窗和自由立面。这些都对现代建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第一个实现这些的典型案例是萨伏伊别墅,将这5点方针完美结合在新建筑里。

而在“柯布西耶意识”的发展史中,日本建筑不容忽视:从直系弟子前川国男等三人,再到次弟子丹下健三,直至伊东丰雄,再到后来自学柯布西耶理论起家的”安藤忠雄,还有以柯布西耶建筑构成为研究基础的妹岛和世,就差不多构成了近代日本建筑史。

柯布西耶的设计,让我们首先进入美术馆的中心,再由一条螺旋向外的动线组织参观者到达展示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在未来有展品增设的可能,美术馆还能延续这种螺旋的姿态继续向外扩张,这种以黄金螺旋线的样式,仿佛鹦鹉螺一般可以无限向外发展的美术馆体系,所以被称为“无限成长的建筑。

无限成长的美术馆并非单纯地向外盘旋,而是在内部形成四条向四方发散的通路,将建筑的整体构成有力地统一起来,将底层架空引导人们来到建筑的最中央,从而使动线由建筑的最内部展开,进而瓦解传统观念上建筑与环境、与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当时,这是建筑学上超前的观念与创举。

在展品中,我们看到除了有松方幸次郎的藏品,还包括了后来购入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初的西洋美术作品、雕塑作品。

莫奈的《睡莲》、罗丹的《思想者》《加莱义民》《地狱之门》、鲁本斯的《丰饶》、雷诺阿的《阿尔及利亚风格的巴黎舞女》以及以高更为首的后印象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小彼得·勃鲁盖尔的《有捕鸟器的冬天风景》都惊喜的一一找到,在东京就能看到Old Master的作品实属难得。

馆内的镇馆之宝,当属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画作《睡莲》。其中收藏的这一幅《睡莲》,是莫奈晚期的睡莲作品,壁画大小。

买到德加的画后和睡莲的 LED 大屏合个影


妹岛和世 葛饰北斋美术馆

美术馆建筑由妹岛和世操刀设计。坐落于东京墨田区的这座高4层建筑,之所以选址于此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200年前曾居住在墨田区。

这座美术馆是作为北斋作品的永久展示馆,延续了大师与该地之间的关系。

美术馆背对着一条高架铁路,周围环绕着普通居民区。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并与周围融合的空间,四层美术馆的外形像个盒子一般规整,用看似随意的斜面切削形成的缝隙作为出入口,通过立面反射,将光线引入室内。

这些通过斜切形成的开口,就像是把整个美术馆当做一块方形的“蛋糕”,用蛋糕刀切入内部,取出来一块三角形“蛋糕”,真的是非常有趣的裂缝。广场的空间通过裂缝穿透地面,这让我想起拉面馆挂着的窗帘。妹岛的建筑总是让我充满遐思。

反光的铝制板材外表被要求不能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干扰,经过多次试验,从各个角度进行反射度的验证之后,才最终确定现在所使用材料的反射强度,使得整个建筑不会在阳光照射下显得过于刺眼。

美术馆底楼划分为售票厅、图书馆、讲座室以及备用区域4个部分。

妹岛就是上面我们提到丹下健三的新陈代谢派中这一代表的核心人物,我们在这座美术馆建筑中看到她无不彰显的创新与融合。

初识浮世绘,入门作一定是那副《神奈川浪里》。

当我们走进美术馆,感叹着数字技术的强大——将版画的制作过程完全演示了出来,并且在屏幕里即可调大放小《富岳三十六景》的细节尺寸,好似将《局部》搬到眼前一样,我们贪婪地放大欣赏着画中每一个人物的细节、神态、动作;再将整幅缩小,小到可以看清整体,再去研究每个人物及景物的构图,真是又方便又精巧。

电子化的美术馆,《富岳三十六景》的细节

作为葛饰北斋的个人美术馆,这里收录了 1800 多件藏品。这些藏品包括从关东各个角度描绘富士山的《富岳三十六景》的一部分,《神奈川浪里》等作品,以及百年后再次回归日本的《隅田川两岸景色图卷》。其中更有一幅珍贵的长达 7 米的图卷是葛饰北斋在 46 岁时的作品,也是一副极为珍贵的肉笔浮世绘(区别于浮世绘版画,肉笔浮世绘指的是直接在绢或纸上作图)。

买到的三个世纪之前的北斋肉笔浮世绘小幅作品

肉笔浮世绘的小幅作品在北斋个人发展后半期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再之后的行程中淘到了一幅 121年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北斋肉笔浮世绘作品,说是他珍贵,是因为肉笔浮世绘的独一性,不像版画般可以随意复制,欣喜若狂,算是本次考察中的最佳礼物。现在就裱在画框里,挂在我卧室的门厅处的墙上,每每抬头看到它,就想起在北斋美术馆的这一天。


到这里,我们的日本旅行完美结束了。主要以几个知名艺术大展、小众美术馆建筑及私展探寻、近现代日本建筑师的建筑作品考察、濑户内海艺术祭跳岛四大行程为主,整趟旅行耗时15天有余,乘坐多种交通工具,横跨关东关西四国,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私人考察朝圣之旅。

而规划在东京的这近 6 天的考察行程中,我们完成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横跨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版画、奥地利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日本当代艺术等多个艺术流派的大展,及所承载这些大展的美术馆——其中不乏日本当代普利兹克奖建筑师妹岛和世与黑川纪章的作品,早期现代主义巨匠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生涯中仅三座博物馆中的一座“无限生长的博物馆”,当然还有日本建筑界新陈代谢派巨匠丹下健三的经典作品。

我们在机场候机

考察的乐趣在于,我们得到的收获与满足感远远高于旅行或是度假。

我喜欢这样有意义的旅途,看似放弃了一些闲适的逛吃拍,却获得了书本和网络上得不到的体验和感受。

有一些目的地需要亲临现场,才会真正身临其境;需要身体与灵魂的同步触碰,才能感知到的共鸣。

这些边走边看边悟的回忆,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会渐渐显出真正的弥足珍贵。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