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 flâne | 春风沉醉的夜晚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5-04 23:1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如果只能推荐上海的一个地方,那我一定会说是苏州河。因为住在附近,周日的傍晚,或无处可去的时候,或脑子里有事情在打转的时候,总是会走到苏州河边。从这里一'...

如果只能推荐上海的一个地方,那我一定会说是苏州河。

因为住在附近,周日的傍晚,或无处可去的时候,或脑子里有事情在打转的时候,总是会走到苏州河边。

从这里一直往东,就可以到外滩。这么一条路,不知道踏过多少次。每一条路,都记得名字,记得每一个转角后面会有什么商店,下一座桥长什么样子。

那么就来最后走一次苏州河吧。这张路线图几乎是默写下来的。

这张路线图几乎是默写下来的

周日的傍晚,或无处可去的时候,或脑子里有事情在打转的时候,总是会走到苏州河边。

从汉中路地铁站出发,第一个值得停留的地方是 “壹分米”米粉店。这家隐蔽的小店位于创意园区门卫的里边,一不小心就可能错过。

手扶玻璃推门而入,门面低矮,座位不多,面对苏河。不论人多人少,总是放着背景音乐。

菜单只有汤米粉或拌米粉两种,浇头可以从猪肉牛肉和香肠中选择,搭配青菜鸡腿菇片和胡萝卜丝。米粉完成后自己调味,一勺麻油,一勺花椒油,适量辣椒油,加上萝卜丝和蒜蓉酱,最后撒上白芝麻和香菜沫,便是一碗百吃不厌的米粉了。

几年来一直都是这个味道,几乎每次都可以连粉带汤地吃完一整碗。

壹分米米粉店,光复路581号, 只在工作日和周六中午开门。

从米粉店出来,向东穿过南北高架桥和桥下的篮球场之后,经过面粉厂旧址的红砖楼房,就有一路沿着河的塑胶步道了。

对老上海来说,苏州河原是工业密集区,如今仍能看到各种面粉厂,纺织厂,造币厂,粮仓的旧址。

到乌镇路桥这段尤其的安静,只有睡在躺椅上的流浪汉

到乌镇路桥这一段,几年前还是危房群居房 - 破旧的门窗,纠缠的电线和水管线,连衣架和艳丽的衣服。

从门洞瞥见里面的寻常生活,床衣柜和桌子都层层叠叠充满创造力地挤进几平方米的昏暗空间里。女人拿着脸盆在门口洗衣服,小孩从公用卫生间提着裤子跑出来。

如今这些都拆光了,成了一大片的空地。也是好奇,这么多密密麻麻的生活,拆光了就这么一块空地。由于新楼盘还没有造起来,这一段路尤其的安静,只有睡在躺椅上的流浪汉。

娄烨的电影《苏州河》里潮湿的河边出租房,浑浊打转的河水,工人,驳船,晾衣架,狗,垃圾,油污,桥上推着自行车的人,大概只能在之前的群居房里找到影子。

这么多密密麻麻的生活,拆光了就这么一块空地

啤酒阿姨就在乌镇路桥的南岸,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家小吧。老板娘阿姨有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 也忘了是听酒友讲的还是调酒师讲的 – 这位有魄力的上海阿姨进口了她能找到的所有全世界的啤酒。

别人问你进了卖不掉怎么办,阿姨说那我就自己喝掉!真不愧是wuli上海阿姨中的典范(笑)。

店内是粗犷的木质啤酒大桌,巨大的啤酒桶,还有一整面墙的啤酒自动贩卖机。全世界的啤酒就按地域挨个排了一面墙,有台妹喜欢的果味台湾啤酒,也有在腾冲见过的缅甸啤酒,还有各色包装精美的英国IPA艾尔啤酒——真是一片啤酒的海洋。

总是有老外一个柜子一个柜子地贴着玻璃看过去,然后发出一阵惊叹——他一定从这里找到了熟悉的故乡啤酒。

和其他酒不同,啤酒是有乡愁的。虽然可能都是青岛啤酒厂制造的,但到了各地,被打上不同的商标,就成了某种旅游纪念品。北京的燕京,南京的金陵,就像收集明信片一样。

不过,每次转了一圈,最后我还是会选择最爱的德国白啤Franziskaner。口感甘甜,泡沫丰富,推荐请君一尝。

最鼎盛的时候,啤酒阿姨的桌子都摆到苏州河边,隔壁烧烤摊打包直配。气氛太好,在这里看球赛喝啤酒可谓一座难求。

不过现在河边的桌子都已经被城管要求收起来了,最多只能挨着墙坐在高椅上吹吹风。

啤酒阿姨啤酒吧,南苏州路1247号

啤酒阿姨隔壁的一排红砖老房子,之前是旧粮仓,如今是八号桥艺术空间和一些艺术品小店的所在地。若是有个展,会遇到画家站在自己的画面前,拿着香槟和粉丝拍照合影。

八号桥艺术空间

绕到后面,还有一家叫苏荷的青年旅舍,夹在石库门弄堂里种满植物的狭窄门廊是我的最爱。

苏荷国际青年旅舍,南苏州路1307号

从乌镇路桥继续往东,不远就是四行仓库了。

这个仓库是这几年才修旧出来的博物馆,之前都是一排五金商店。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中的重要一役。牺牲一个团,来掩护十万军撤退。

据说这场激战惨烈之至,西山墙上弹痕累累,现在依然保留着枪炮打穿的墙体。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多位)在这座孤岛里,冒着敢死的心,扛了四天四夜。枪林弹雨,尸山血海,如今的纪念馆里还有场馆还原当时的战役场景。

纪念馆里面有个二十一岁的少年,身上绑满手榴弹,纵深跳入日军的突击队中同归于尽。

放大的瞳孔,扭曲的表情,被冲昏头脑的冲动,好可惜的美好生命啊!前几年众星云集的电影《八佰》中,郑恺饰演的正是这位舍生的少年。

据说原来预计保卫战要扛住七天,而到了第五天,终于因人道主义而休战撤退了。

四行仓库纪念馆,光复路21号,周二至周六开放,门票免费

四行仓库旁边有延伸到水边的栈道,这里可以看到西藏路桥。

空气清澈时候,可以清晰看到大理石桥桩上的欧式雕刻。

穿过西藏路,栈道变高变窄,则是眺望浙江路铁桥的好地方。

这座铁桥一看就是老古董。前几年被封了两年,移到一边,好好地翻新了一遍。上海滩题材电影中的铁桥通常都是它出镜的。

这里因为靠近曾经的垃圾码头而被老上海人称作“垃圾桥”,如今一头连接着七浦路小商品街,一头是北京东路的五金商店街面和南京东路的老城厢。

桥上小贩在自行车后座上就摆起移动摊位,或是一个手写的广告牌刻章开锁加电话号码。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一座桥了,应和了娄烨在电影里描绘的苏州河: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在河上你可以看见这些人……

浙江路桥是最接地气的一座桥了

在西藏路桥和浙江路桥之间,不要错过文安路的小博物馆OCAT上海馆。

展览的都是现代艺术,只有两个厅,两三个月会换一批展览,一直是免费的。但这些展换来换去,几乎每次都看不透彻的。

有时从早到晚循环放映一个短片,画外音无意地重复着日常的琐碎,幻灯片闪烁的画面里只见一片汪洋。这样一个展持续半个小时。

有时展厅被割离成回廊,如迷宫一般。一边是聚光灯打向沙漠中的一只油漆罐,一边是破碎的玻璃镜,转过隔离墙去还有不断发出马达声音的机器,等等。

这样在夏日慢慢地消磨小半天的时间,从故弄玄虚的声影中抽身出来,照在河畔的夏日烈日下,总是心里轻轻地压着什么。

看完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明白。

OCAT 上海馆,文安路30号一层, 周二至周日,门票免费

继续顺流而下,经过福建路的高桥之后,栈道又下降到水岸边。

这里可以看到对岸密密麻麻的老房子,寻常人家的小窗户,晾衣架和五色的衣服,每一间里都是一段生活故事。

但窗户被挤压地那么小,叠放在一起好像少了谁都不会引起注意。

而远处,往东看露出上海标志东方明珠的身影,往西望去则是像一件大背心的世贸广场高楼。

下一座大理石桥是河南路桥。桥边是上海总商会的旧址,如今徒留一块门墙作为纪念,大部分地皮已经开发成苏河湾华侨城高档住宅区。

而隔着河南路的另一边,是跨越百年的河滨大楼。曾经的“远东第一公寓”,见证了上海的近代历史。而今细细密密的窗户里,交织的电线杆,生活依然在继续。大楼依然履行着提供住宿的功能,对外出租和买卖。据说很多影视剧描绘上海的公寓,还从这里取景,因为窗外就是清晰的外滩万国建筑群。

河滨大楼依然履行着提供住宿的功能

再往前走就是邮政博物馆了,可能是苏州河沿岸最美的建筑。

有年代感的廊柱,敦实的墙面,绿色的屋顶,欧式的雕刻,火炬和钟楼,上书“人民邮政”四个大字。

博物馆是可以入内参观涨知识的,譬如世界各地的邮筒,邮票邮戳,骑着绿色二八大杠的邮递员雕像,还有一辆火车邮车和大清邮局的仿真屋。像是对那个“从前慢”的黄金年代的整体回忆。

我现在依然喜欢给朋友寄明信片。尽管有各种信息时代的联系方式,但还是忠于这种纸笔的交流。在周五雨夜说话给一个礼拜之后的你听,而我的话在一个个人的手中传递,直到旅行过半个地球到你身边。

邮政博物馆,北苏州路276号,每周三四六日开放,门票免费

紧挨着邮政博物馆的是四川路桥。和前面的几座大桥不同,这座桥行人不用走下桥洞,而是直接从桥面上过,所以视野尤其开阔。

继续往前的乍浦路桥也是一样。

在桥上,一边是一览无遗的浦东 - 东方明珠,啤酒起子和上海中心。阳光明媚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东方明珠的玫红色明珠上的棱镜反射着太阳光。

回过头往西望去,邮政博物馆的老建筑,上海世贸广场的剪影,苏州河上一条条的桥梁。若是傍晚,就会看到映红了的天边和倒影。

这个四川路桥的转角和乍浦路桥是每次鼓励我走完一整条苏河的动力。四川路桥是最佳合影角度,这个弧度和切角,刚好让你和浦东三大件合影。

而乍浦路桥开阔的视野是最佳观赏角度,没有外滩上匆忙行人的干扰,得以静静欣赏这幅巨大的后现代画一般的上海的地平线。

上海的地平线是一幅巨大的后现代画

最后径直走到外白渡桥结束。

和浙江路桥的平民比起来,这座铁桥则是大明星。人流车流都很多,还总是被婚纱摄影包围。

唯一一张没有人的照片是熬夜在北外滩看完世界杯后,凌晨走过桥径直去上班的路上拍的。

有时我会从这里过到南岸,在一片老屋中找到外滩美术馆。

或是在划船俱乐部和新天安堂之间的园弧草地上小憩,欣赏外白渡桥和外滩。这也是个心爱的角度。

心水的角度


每次想起上海,我总想起这样微醺的晚春夜晚。

郁达夫写道,在“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夜晚”,穿着仅有的一件破棉袄在马路街巷到处乱走。

在新闸路坐公车去估衣铺,不习惯白日的车水马龙,被路人骂猪头三。

也许是苏河北岸和闸路的描写,也许是前途未卜的苦闷,总觉得感同身受。春风沉醉,这描述已不能更好。

不喜欢做地铁,所以上下班我一直都是骑自行车。

骑车上桥又下桥,沿着北苏州路或南苏州路轻快地回家。

也会骑车穿过南京东路的狭窄弄堂,或是法租界的梧桐树荫。

后来发现,南京东路是到外滩最拥挤最无趣的一条路,有很多纵横的弄堂,滇池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远比这有趣得多。最好吃的生煎包和气氛最迷的爵士吧共享一个十字路口。

这些,之后再慢慢写吧。

就这样吧,暂别了,这座陪我良久的熟悉城市!

向乌镇路桥望去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