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夜 相约港岛(一) 骑楼、大厦与中年乐队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5-22 17:4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九龙高铁站出站后全文2981字,阅读约三分钟。中午吃的焖面,七分饱之后又添了两筷子,配上稀饭,妙啊!这可能是一个太原人的快乐吧。动笔的计划搁置了特别特别久'...

九龙高铁站出站后

全文2981字,阅读约三分钟。中午吃的焖面,七分饱之后又添了两筷子,配上稀饭,妙啊!这可能是一个太原人的快乐吧。动笔的计划搁置了特别特别久,近来闲得十分可以,决定午后开始行动。先从旅行开始。想把香港作为文字出发的第一站,虽然它并不是大学实际出行的第一站。

我在去年五月出发去港,因为课业的原因,五号一早出发,七号晚便返回厦门。就这样也误了一天的课程,幸好课表不那么紧张。从厦门到香港的过程只糟糕二字,最终还是抵达了。 一出西九龙高铁站,满眼是掩在雾里的楼,这种高楼的密集很像上海或是厦门,但更高、更小、更密。

从高铁站到住处的那座大厦有三公里,我决定拖着箱子步行,箱子不大,也更想感受一下不同的城市的道路氛围。不太妙的是道路结构复杂,导航在香港没有那么灵,路线基本正确但南北有问题,甚至有时路线也会有问题,这就很尴尬。

但我凭借着自己的方向感,几乎每每都能做出正确选择,不太会找路可能就会比较麻烦。

骑楼与大厦

去住处时约是下午四点,街道上人流量不是很大,行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吸引我的主要是路两旁的建筑物。到的当天主要在九龙城区活动,我注意到的建筑主要有骑楼与大厦两种。大厦混杂在骑楼中,给人一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骑楼(图源网络)

先说骑楼,骑楼在中国常见于香港、澳门、福建、广东等地,是一种近代商用建筑,建筑物下层以若干石柱支撑,形成走廊,顶上是用来居住的楼层,整栋楼宛如一位骑士“骑”在走廊之上,被形象的成为骑楼。

骑楼这种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也几乎是同一时期,南欧和地中海一带产生了类似于骑楼的商业建筑。这种建筑在古罗马发展起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许多商业建筑都具有这种敞廊式的特点。近代以来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这种建筑快速的落脚到世界各地。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等口岸开放,随着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些建筑与文化越来越多的影响到这些地区。

并且这种建筑特别适合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遮挡风雨与炎阳照射、发展商业活动、还是居民日常纳凉交流之处,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一九六零年代的华南地区十分盛行。当时被英国殖民的香港也开始发展骑楼这种建筑。在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准确的说,骑楼是唐楼的建筑样式之一,随着时间的发展,骑楼与唐楼变得通用起来。二十世纪上半叶,香港人口大幅增加,居民居住空间日益狭小,骑楼内部和外部空间也被不断切割和拓建。

九龙太子道西的骑楼式唐楼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摄

我作为一个从未来过香港的观光者,对于骑楼的印象十分深刻。骑楼敞廊下几乎都是商店,黄旧的廊柱之间可以看到小小旧旧的店牌挂在店门之上,大多边缘破损,覆满灰尘。去住处的路上经过一家烤鸭点,狭小的店里晕着红黄色的光,门店前串着两排的烤鸭,桌案也上有各种剁开的。

有三人在拥挤的店里忙忙碌碌。我从廊下走过,拖着箱子,走得离店很近,可以看得清楚吊着的烤鸭上的油腻的光与鸭肉紧皱的纹路。走在廊下,若是慢便可以清楚的看到店内的各色商品与店主的忙碌或闲散,也算是行走中的一点消遣。

(图源网络)

拐过两条街,又可以看到骑楼之间交杂着直立的大厦。

这种大厦也是有年头的,商住合一,更多人的气息,和新建的商用写字楼有着不同的气质。这些大厦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一时期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推出公屋,由政府兴建后用于优惠价格出租或者出卖给市民。其中出租的叫公共屋村(廉租屋),出卖的叫居者有其屋(廉价屋)。无论是豪宅还是公屋大多四十层之上,部分高达70层。到达住处,穿过走廊进入电梯,登记入住。我想说,窄!真的很宅!一张大床占去1/2的空间,还有一个的卫生间,没有桌子。

大概是旅行住过最小的房间。一切都有一些泛黄的味道......夜晚,可以听到街道上开过车的声音,对浅眠的人是有一些折磨的。我心里默默想着第二天的行程,捱了很久......

码头的乐队

入住当天小小休整之后便下楼闲逛。钱包里装着来之前换的港币,雀跃又茫然。来之前为了方便,软件上选择住址时挑选在油尖旺区。下楼后逛了两条街就略略后悔,因为过于热闹。当时天色已黑,每条街上都闪着各种灯牌,这些灯牌属于那些小吃店与美妆药品店,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有许多人围着,街道上也是人声嘈杂。

我很害怕这种热闹,现在也只记得那些不停闪烁的霓虹灯牌,闭上眼,仍感觉红绿一片。天飘了细雨,我决定背着包坐公车去港大。

在去港大的公车上

车开的很快,在高架之下穿行,视野慢慢拓宽,雨点愈发密集。港大附近下车,行人稀廖,只看得到雨水反射的光。

我轻轻地、悄悄地在港大闲逛,很怕遇到陌生人,害怕被询问到。作为一个应试体制下成长的学生,即使无人询问,我也偷偷感到羞愧,因为我从小只有不怎样的成绩单。这种成绩单让港大遥不可及。 当然,又过了一整年还多,这样的想法有了很大变化。我也不想再因为成绩单而偷偷羞愧。从港大出来便去中环码头坐船,这里有天星小轮,是轮渡的一种,在香港历史悠久,我报着体验的态度,想去乘坐,就顶着风和飘来的雨向码头方向去。到了码头,雨小了。

有歌声传来,在二号码头。我在导航上数了,这里一共十个码头。

高德截图 你数,真的十个哈哈哈哈哈

十几个人坐在台阶上,也有人在下面跳舞。我向下看,唱歌的是一男一女。男人弹吉他,女人唱歌。一曲终,大家鼓掌。通道外风雨有些,通道内氛围却很热闹,有别于商业街的那种,很融洽,刚刚好。

我站在台阶旁等下一首歌开始。歌听了一半,我听到有人唱《Hotel California》。我快步离去。 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天桥下有另一只乐队。一个吉他手,一个主场。到的时候刚好是间奏,主场伴着吉他吹口琴。我没什么鉴赏能力,但感觉很不错,氛围很好。几个中年人伴着音乐跳舞,是那种没什么形状的舞,但很有节奏。

拍的很丑 主场被挡到 大家在很快活的跳舞 还有人在摄像 他们会传到youtobe上

在我听到第三首,有人让我坐下一起听,坐在他们铺在绿化周围石板的纸片上。

我仿佛闯进了别人的派队,很不好意思,但盛情难却,坐下了。阿姨开始和我聊天,向我我介绍乐队,讲他们的活动时间。她不太会普通话,我则完全不通粤语。但说的很热闹。那首歌结束后,主唱向我招手,表示欢迎。知道我是大陆学生,要专门为我唱几首歌。然后便是演唱了几首普通话的流行歌曲。跳舞的阿姨请我一起去跳舞,我跃跃欲试又拘谨着放不开。最后在氛围的带动下跟着节奏摇摆了起来。大家和平日里我所见的广场舞大妈一样热情,我不太好意思,也不太能招架得来。

主唱问我:“你有想听的歌吗?有想听的我们给你唱。”

我回答:“我是被《Hotel California》吸引来的,你们唱的很好,可以再唱一次吗?”

他说:“好,但我要最后一首唱这个”。

他给众人说:“我怕我现在唱了她等下就走掉”。我笑笑。有人告诉我,没多久了,他们一般十点结束。

主场和吉他 这里的都是中年人 有个阿姨告诉我 吉他手年轻的时候很潇洒 我信了

我接着同他们聊天。

说普通话和蹩脚的英语。听他们说粤语和难懂的普通话。到了最后一首歌,我听到了完整的《Hotel California》。之后众人欢快的解散,相约下周。临别,有人告诉我,他们一直在这里活动,每周六日。下次来香港,还去听他们的乐队。我说:“一定”。 刷了八达通上了船,风很大。把刚才的快活吹去了一些。我很庆幸今晚决定去中环。下次来港,可以住在附近。

谢谢今晚的乐队!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