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记” —— 无聊记录(不定期更新)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6-09 10:0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之所以取名“游记”,一方面可能觉得仍未融入这座城,另一方面可能希望能继续游历它,发现更多更好的东西。在此,与各位分享我觉得这座城市有趣的地方。因为'...

之所以取名“游记”,一方面可能觉得仍未融入这座城,另一方面可能希望能继续游历它,发现更多更好的东西。

在此,与各位分享我觉得这座城市有趣的地方。

因为我自己偏好建筑和展览,所以可能记录的更多的是这方面的东西。写在这里,也是想要找到同好,认识朋友。如果你觉得如此有趣,欢迎一起讨论,有机会也可以一起去探索这座城市。

同时,我也想在这个无人认识我的地方做个记录,希望能慢慢更新下去。

————————

【2020.6.3 更新】

31. “随物生心”——民生美术馆新展

仿佛颓萎了很久一般,民生美术馆终于又有了相当有趣的展。

随物生心

这次的展览请到了来自芬兰的艺术家组合,他们用简单的机械和物理现象,重新描绘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受,既理性又感性,让人着迷。

目前这个展还在预展阶段,在此记录我很喜欢的三件作品。

日晷

这件作品通过旋转悬挂的圆形镜子,让一首圆光规律的绕房间转动,周期性地在对面的墙上呈现出仿佛日月互食的景象。这个作品以北欧的极简,传达着接近极地之人对日月轮转的,长时间、细致的观察。

滚珠

我与朋友戏称这件作品为“减压神器”。

装置不过一块来回升降的跷跷板,其上放了许多的磁珠。随着装置左右的高度变化,上百个小珠子快速滚动,仿佛波浪一般,从一头奔腾向另一头,发出密集、规律而又让人放松的声响。

腰背

最后一件,我朋友说是“屁股”,我觉得更像是“腰背”。这件作品很好的利用了民生美术馆的核心筒区域,通过膜装置去拟合空气的形态,根据装置内空气的状态不同,呈现不同的曼妙曲线。

————————

【2020.6.3 更新】

30.陈化成纪念馆

在豆瓣上看到豆友对比分析了阿科米星的两处围廊空间——永嘉路口袋广场与陈化成纪念馆,既专业又有趣,于是便自己动身去看了这两处空间。口袋广场的改造应该还未完成,在此就先记录更偏远一些的陈化成纪念馆吧。

入口

陈化成纪念馆坐落在宝山区的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内,满目青幽中便见到它的标志性廊道。

南长廊

东长廊

廊道的坡顶很好的为人营造了空间上内外之分,外侧接林野,内侧通场馆。外侧用混凝土的立柱,内侧则用木柱。

外围一圈混凝土立柱其实颇有仪式感,像某些宗教场所的石柱廊道一样庄重。

从南长廊走到东长廊还能感受到虚实的变化。南长廊入口处的外侧虚内侧实,入口内侧的木柱结合一人来高的混凝土间断墙体,将在此休憩者的视线引向林木;再往前走,内侧由实变虚,连通了纪念馆门口的院落,院落一角的树木自然而然地打破连续立柱的规律感;走到南长廊时,内外的虚实关系已经颠倒,墙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院落内,纪念馆建筑本身和院落景观得以被观赏。

墙上孔洞

还有一点有趣的,就是在间隔的混凝土墙上有一些方孔,大概手掌大小。不知留下这些方孔是否是基于功能上的考虑,还是只是为了在连续的墙面上增添变化。而从小孔望出去,它仿佛是独特的取景器一般,就这样框出一处美妙的林野。

————————

【2020.5.13 更新】

29.一百零八上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造后的新空间 —— 一百零八上苑。

这处深藏在长乐路弄堂里的地方,曾被誉为“中国连环画的摇篮”。

一百〇八上苑

新空间的开放,同时伴随着一场小型的摄影展——“街头·永远开放的画廊”。

老实讲,第一眼看到这个展的名字时,我想到的是在宁波看到的一处名叫“明室画廊”的地方,虽然取名画廊,但实地却是一处老年人纳凉休息的公园长廊,是宁波老街巷的一处街头。

展览空间

展的内容大抵也是在讨论街头摄影。黑白的影像跨越国界,跨越时间,讲述着不同人物在街头的故事。

你可以看到外国摄影师镜头下,人们在街头游走、聚会、热吻、发呆;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摄影师镜头下,在疫情与后疫情时代的趣味生活。

我还挺喜欢这种记录“真实”的摄影作品的。

相比那种刻意布景、造型下的“艺术表达”,我觉得这种直接、真实、生活的场景更触动人,尤其相似生活背景所产生的暧昧的共鸣。

街头 · 人 · 生活

看展之余,空间也有其他的东西值得发现。譬如从老出版社遗留下来的档案柜与保险箱,它们作为此地的历史遗存,此时被置于楼梯间的一个个拐角处,见证新空间里的来来往往,工作的人或者看展的过客。

————————

【2020.4.30 更新】

28.护珠塔

“护珠塔有着上海的比萨斜塔之称。

我正是因为看了这样的话,于是决定去到松江的天马山上寻迹。

初见斜塔

其实到天马山的山脚下时就能看见这座塔了。整座山不高,其上也没有别的楼台,孤零零的塔远看就像幽黑的石钉,斜插在山上。

因为疫情的原因,离塔更近的天马山西门没有开放,于是所有游客都需要从东门攀山,也因此初见斜塔便是在这一方门框之内。

斜门洞

靠近之后更能看清历史在这座塔上留下的痕迹,以及塔上新生的生命。

塔前有方石碑,碑的末尾则大大方方地形容护珠塔倾斜的样子为“奇姿”。

砖上草

它的样貌结合它的历史,确实很奇。

护珠塔从北宋修建,后来因燃放烟花而木结构失火,再后来说是有人在砖缝里发现了宋代的钱币,于是拆砖觅宝,才在塔的西北角挖出一处大洞。而塔却向着东南方倾去,把这贪婪和愚昧留下的窟窿进一步曝光,不可谓不奇。

残一角

塔前还有一株千年银杏,不过枝杈虽然所剩不多,却任然冒出新绿的叶子。

相信在秋天来看护珠塔的塔的话,青砖金叶,古树古塔,相互映衬之下会更加有趣吧。

————————

【2020.3.23 更新】

27. 圣尼古拉斯教堂

2020的春天迟迟才来,终于在上个周末迈出家门,去溜达溜达。携着一位爱看书的朋友,去拜访了这座改造成诗歌书店的教堂。

教堂外景

知道这处教堂大概是在一篇介绍上海历史教堂建筑的文章里,在一众天主教堂中这一座东正教堂吸引了我的注意。

而后去年便到现场去看了,可惜当时在维修,只可外观,没想到最后竟然改成了书店。

书店的内部用钢板围合成了一个内部的穹顶,并分隔出了许多的书格。其实一开始在网上看到照片是我觉得这有些“囚笼”,不算个好的意向,实际进到书店却并没有这种感受。

改造后的内部空间

其一可能因为主殿本身的高大空间舒缓了这种满目金属构件的压抑。

其二可能因为格子的划分形成的一种半透的观感,使教堂原本的装饰露出来。

基于砖石粉墙而作的壁画有着柔软的线条,高挑的侧窗有着多彩的窗格,它们消融着内部金属骨架的刚硬与单调。

教堂顶的壁画

另一个想说的是书店作为书店本身的功能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所谓“网红”书店横空驾到,模特儿们趋之若鹜,只为闪光拍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好像很多书店、书馆的设计简直本末倒置,在视觉冲击的挟持下放弃了便于阅读便于购书的功能性,例如鼎鼎有名的晓书馆。

而这家书店在这方面算是很读者友好了。出于视觉效果会有放得较高的书,但所有同列的书都会在最下排陈列出来;新书和推荐书的书台也做得简简单单,并不花俏。

可能因为是诗歌书店,所以设计寓意也有些追求诗的精炼和意味吧。

————————

【2020.1.7 更新】

26. 边园

边园可以说是2020年第一个惊艳到我的建筑了,它在杨浦滨江这个以工业底蕴为著的地方,猝不及防地融入了江南园林的意向,真的让人佩服!

边园外景

其实边园就是一处防汛墙与码头缝隙。

然而加上简单的构件,配上自然生长的草木,的确就营造出了“荒野园林”的感觉。

边园内侧

防汛墙将空间自然地分隔成了两部分,而建筑的斜坡屋顶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内外之感。内侧是园,是原本应该是水域的码头缝隙,因碎石碎土乱草杂树相宜成园;外侧是江,是平整的开阔的工业遗存,更换身份与功能重新贴近黄浦江。

墙外窥园

防汛墙上留着多处洞窗,一路走去,仿佛就像是江南园林制造移步换景的那些景窗;架在墙上的走廊,也因为屋顶的反射,给人了别样的观园体验。

廊上望园

边园的英文名用了Passage,描述的是它作为散步廊道可以任意停留或者穿过的空间行为,可是相较之下,我觉得可能中文名才更贴切它的意境。

边园,一边为园,单边之园。这个园是园林的园,但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本身没有实体的园林,有的只是园林的意向与感觉。

————————

【2019.12.17 更新】

25. 醉白池与方塔园

最近看的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冯纪忠的方塔园,于是决心去看看。

查了路线,要地铁再换公交,而9号线出站正好又是一处景点,于是便先去了醉白池。

醉白池 - 其一

醉白池,光是听名字,那种飘逸自得的古风就扑面而来。

园林经过了扩建成为公园,尽管外园的部分和明清园林的意向相去甚远,但越往深处,依水而建的亭轩舫榭仍保留着古风古貌。

可能因为这一池水便是此园的重点,绕着醉白池,周围的景虽然稍显紧凑,但以水相隔,又恰到好处。

醉白池 - 其二

另外因为时节关系,所以得赏这池上秋冬。

林泉之景,林上青黄互掩,而落木萧萧而下,水面也零星地点缀上了秋冬的颜色。

方塔园

游完醉白池便去到方塔园。

从南入口进来,这第一进就让我喜欢。

方塔园 - 南入口

冯老“中而新”的感觉可见一斑,同景区大门一样,采用了钢构来解读木构。

它似墙似门,你可以绕过它,或者也可以像它指引你一样,穿过它。

门的一侧冬阳明媚,而另一侧却被高大的林子遮蔽阳光营造出幽静的感觉,穿过它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像是有一种仪式感,瞬间来到世外桃源。

方塔

穿过高低错落的景致,终于看到此园的核心——方塔。

从南而来,隔水望塔。

方塔园不同于醉白池,本就是人工建造的公园,因此其公园的性质和功能也更体现得更加充分。塔下一湾水,三三两两的人,三三两两游船;塔对面的斜坡,冬草干黄,许多人携家而来,铺上毯布晒太阳。

塔前广场

绕到塔的北侧,终于得以靠近它,走到它的脚下。

冯老特意为这座孤塔设计了一围广场, 塔前的照壁、空阔的广场、孑立的高塔,彼此突出,富有层次。

我后来在网上看到一篇写方塔园的文章,形容它“非常丰富,又不啰嗦”,我想这个空间给我的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总的来说,方塔园给了我很多惊喜。

除了以上,天妃宫以及何陋轩等也很好看,期待春时再去。

————————

【2019.11.22 更新】

25. 1000棵树

M50附近的“1000棵树”是所谓的建筑界“鬼才” Heatherwick 的作品,形式上还是很有他的特点的。

北面

目前建筑还未处于完全完工的状态,但设计的样子已经显露出来。

错错落落、高高低低的立柱高台和上面的绿植的确营造了一些神秘遗迹的感觉,但是对比之前在杨浦滨江看到的绿之丘,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西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立柱纹理,最近刚好看到巴西陶艺家Eric Landon拉坯视频,这些细密的的纹理,一圈一圈的,和陶艺艺术家稍微动动工具就做出的纹路相似,倒是比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古一些。

西北

另一个建筑有趣的地方在建筑的南面。

几年前的M50,如果从莫干山路一路走出去,最吸引人的可能就是涂鸦了。旧的被覆掉,新的又画上,满墙鲜艳就是这条路的代名词。Heatherwick的建筑拆掉了旧墙,但却选择性地保留了这条街的涂鸦。

建筑的南面没有了树,但玻璃幕墙一格一格,作上了涂鸦,也算是贴合了M50的气质吧。

————————

【2019.11.11 更新】

24. 建筑模型博物馆

俞挺的作品,初见应该是在之前思南书局的俞挺回顾展上,其效果图成为了展览里俞挺2019的最后一件展示作品。

整个馆用大面积的白色、大量的竖向格栅以及陈列台,营造出模型仓库的感觉,同时又像是这些模型的牢笼。

我觉得这个馆的双面性在于,一方面他没有所谓的线索或者篇章,参观者很难知道这些模型分类的依据或者彼此的关系,展陈的逻辑似乎不明晰;另一方面,也正是无题式的陈列,强化了这种仓库式的空间感,体现一种纯粹的收集与罗列。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俞挺藏在空间中的彩蛋。

据介绍这十多处彩蛋都是源自科幻小说,点缀在整个展馆中,倒像是俞挺声色欲的特征强化。

要么是鲜艳的颜色、要么是特殊的材质、要么是独立的空间形式,俞挺的彩蛋在素白规整的空间里,就真的很欲,而当人发现它们的时候就感觉欲望得到了解放,尤其是有一处隐蔽的室外阳台,推开门走出去一下子有了一种逃脱的感觉。

————————

【2019.11.4 更新】

23. PSA五楼露台

昨天北京的同学来上海,让我带她到处逛逛,下午的时候逛到徐汇西岸,我便提议说:“今天天气好,我一会儿带你去一个地方看日落吧。”于是带着她散步似的从徐汇西岸往黄浦滨江走去。

过了日晖港就是黄浦滨江了,可眼看太阳已经一点点地落下去,我们只能改步行为单车,加快速度地朝着目的地去。许久没有跑步的我,终于也是气喘吁吁地登上了PSA的五楼露台,赶上了最后太阳西下的最后一点景致。

夕阳一片,西边高楼似树林一般,在红晕中显出剪影,然后红色漫开来,黄浦江上的桥与江对岸的楼也都镀上余晖。

另外还有一处,便是这露台上大家都熟知的这个装置。可能因为时节的关系,5点左右,月亮已经出来了。半月从粉色的云中脱离出来,在这巨大而空洞的翅膀上格外好看。所以我真的挺喜欢这个地方的。每次来PSA,但凡天气好,总想在这儿等着看会儿日落。

日落之后,大烟囱上的温度也降低了一度,在这儿吹吹风,依旧十分的舒服。

————————

【2019.10.30 更新】

22. 后滩公园

后滩公园不是个适合“网红街拍”的地方,相比于那些精致修建的地方,它就是粗放的,就是自然的,无非适合天气好时去散散步散散心而已。

浦东滨江连绵几十公里,沿江的景致都不错,骑车可以一路兜风,真的很惬意。

从三林到陆家嘴的这一长断,后滩公园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休憩点之一了吧。

后滩公园是俞孔坚的作品,他的主张便是保留河漫滩,回归自然与生产。所以在后滩公园里能看到有些野蛮生长的植物,能看到农作物,还能看到成群的游鱼。

这里多的就是家长带孩子来体验自然,抓抓鱼,摘摘桔子云云。

孩子们拿着水枪、小渔网、捕虫网,在上下奔跑,真的是一种相当和谐和快乐的感觉。

公园逛得累了也可以到黄浦江边上去,趴在栏杆上,吹吹风,看看远处的城。

————————

【2019.10.22 更新】

21. 贵州路零空间

之前有提到今年SUSAS,除了在杨浦滨江的主会场,在上海的一些街道也会有相应的在地实践的展。

贵州路上的零空间就是因此而存在的。

贵州路就靠着南京路步行街,从南京路走过来,闹热不减,只是一下子从游客胜地跌进了市井里面。白色的盒子夹在烟火油香的餐馆之间似乎有点突兀,但也多少起到点吸引人的作用。

在地展的名称叫“相遇贵州路”,在里面有关于贵州路上街道变迁的简单介绍,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互动地图。

旋转楼梯上去,二楼是个小的放映厅,会介绍贵州路上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匠人。有活动时,二楼还会变成一个活动厅。周末时来这里听了一场关于上海小吃的小讲座,生煎、锅贴、米饭饼云云。

活动不仅在这个小空间,还会辐射出去。整个贵州路街道的城市更新也能在附近慢慢看到。

比如最近在宏兴里的花架下就还有街道居民们的金秋摄影展。爷叔阿婆的花草摄影,倒也蛮有趣的。

————————

【2019.10.21 更新】

20. OCAT 新馆

OCAT原来在文安路上,一直以来办的展览我都还挺喜欢的。文安路上废弃的大楼、吵闹的施工声以及苏州河飘来的水腥味,好像一直都和去OCAT看展的经理捆绑在一起。

上一次在OCAT看到的展还是何人说梦,然后不经意就突然发现他们就已经和文安路告别,搬到了新馆。

新馆要沿着曲阜路在往前几百米,在一处下沉式广场里,就门头来讲还是挺有以前OCAT那种感觉的。

新馆的第一个展叫”高速形式“,整个馆被改造成了一圈模拟的高速公路,参观者甚至可以坐着轮椅在里面模拟”飙车“。

在此,高速路上的噪声和闪光灯被还原,枯燥和燥郁都被放大了。

整个展从展示设计和参观体验上还算不错,不过只有这一个展项难免有点单调,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OCAT新馆新展的性价比还是低了些,希望它之后能有更好的展吧。

————————

【2019.10.14 更新】

19. VACANCY

在华山医院的对面,以前的三层小洋房改成了现在的小画廊。

原本打算这周末再过去看看,可刚刚搜了一搜,目前好像还是没展的状态。

到这里之前会先穿过闹热的街市,里面的展于我个人而言,喜欢的无感的可能各占一半。但VACANCY的建筑倒是真正蛮讨我喜的。

VACANCY的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白净。

素白的外墙配合绿植给人很清爽的感觉。

除此之外很多老建筑的细节也留存下来,门扉、窗格、挂灯一级阳台上的装饰元素,都很可爱。

基本上VACANCY的布展也不会遮掩建筑原本的门窗,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窗格的旧玻璃在室内映出有形状纹理的影子,尤其是在二楼的木地板上,格外好看。

印象中最棒的是顶楼一处天窗,每次来到那儿就在沙发上瘫坐下来,阳光切在我的腰肚上,就开始想,“要是晚上能在这儿看月亮该有多棒啊~”

————————

【2019.10.9 更新】

18. 相辉堂

去之前简单地搜了搜相辉堂的历史,而因不是复旦人,不知道相辉堂对于复旦人具体意味着什么,也很难据此感同身受。

但我单单从这座老的礼堂改造增扩的部分来看,还是很喜欢的。

从最早的宿舍,到后来的礼堂,再到现在的剧场,相辉堂从老建筑后部增设出来的新的体量,毫无违和感德包容了多种功能。改造的部分主要以混凝土的格栅作为了设计元素。

去的那天正好飘雨,这些不设遮拦的格栅一榀一榀地排过去,又滴滴答答地落进雨来,倒莫名有一种韵律的美感。

另一处我觉得设计很棒的,便是外围的绿植与格栅的关系。空间本身虚虚实实地发生着变化,外面的树木像是客人又像是围观者一样加入进来,相得益彰。

青绿的树叶与灰色的混凝土,自由伸张的枝条与几合严格的格栅,相互映衬,的确很让人喜欢。绕着相辉堂一圈重返其老楼正门口,西面树荫下有复旦博物馆,闲来也可去看看。

————————

【2019.10.8 更新】

17. 绿之丘

这一届SUSAS的展不尽人意,但沿着杨浦滨江的诸多改造项目的公共艺术品依旧很棒。

绿之丘是原来的烟草仓库,这番改造让这里也重焕生机。

整个建筑我感觉有点马丘比丘遗址的感觉,不过是钢构与混凝土的版本。随处可见的湿地系植物,仿佛重述着这里废弃仓库的原始身份,而四层突出来的半圆走廊则格外具有仪式感。

除了建筑外形吸引人,建筑的中庭也设计得很有趣。

中庭的正中是一株数,围绕着他,双层的螺旋走廊扶摇而上,直至顶端又有细密的钢丝拉结出曲面的造型。这就更具仪式感了。

可惜的是整个建筑还没投入使用,只有一楼有一处展厅,展的是街头巷尾的字体。

以后这里利用起来,估计会是一处像1933场房一样的地方,里面将以文创和展示为主吧。

目前的无人之楼,倒是别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

【2019.10.3 更新】

16. 叶家花园

“一夜透雨 / 寒意沁胸 / 我秋天了“ —— 很喜欢木心的这首诗。秋日国庆,尤其台风天的风雨过后,走进隐匿于市的叶家花园,更有点这样的感觉。

这座曾经的私家花园,现在隐匿在杨浦的肺科医院中鲜有人知,里面的山水亭台在浓密的绿色掩映中仿佛被时光遗忘,我便在此简单分享下小半日在此漫行之感吧。

叶家花园里绿意盎然,似是设计有一圈水塘环绕起来,内外直通的桥多,有趣的是每一座桥的桥头都有立柱,而且柱头的样式各不相同。

阳光在桥面上投上半面树影,或是雨落一侧桂花。

里面的建筑既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而布景上倒是挺有中国园林的特色,移步换景,往往从某一处就会不经意地瞥见藏在远处水畔或树影间的建筑。

其中有一间小亭,已经无人打理一般,我很喜欢。

亭是八卦的八边形,内里却用了西式的彩玻璃。一侧的四格窗只剩下两面玻璃,空掉的窗格透出后面的景,很有味道。

————————

【2019.9.30 更新】

15. Fab Union Space

这个建筑在徐汇西岸艺术中心那一片的建筑群里,是袁烽的作品。

之前回四川时看过袁烽的竹里,还挺喜欢的,这一建筑和竹里给人的感觉虽不相同,但来回的曲线还是挺有袁烽特色的。

数字化是这个建筑师的标签,这个建筑倒是挺数字的,曲线像是精准的公式导算的,混凝土扭曲出的通道,有一种诡秘的感觉,地面用了木质的材料,可能连接不是很好,走上去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

前端时间这里和不远处的梓耘斋一起办了霍尔的展,虽然在南京的四方已经看过了,还是又来看了一遍,挺不错的,霍尔的水彩和他的建筑一样有趣。

最爱的可能还是这个墓园——朝着大海开出半圆的窗口,顶上的透明彩柱滤下斑斓的亮光,真的有种纪念往生的仪式感。

连廊曲曲回回,人们兜兜转转,在巨大的球形空间里寻找生命的意义,即便没有到过也有种站在那里感受光影与冥想的感觉。有时候觉得建筑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

【2019.9.29 更新】

14. 泗泾孙宅与安方塔

国庆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去了泗泾,为的是去看一个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办的古建筑木作展。

展的地点选在了他们刚刚完成修缮不久的泗泾孙宅。

修缮后的宅子里,新漆好的木头明明很有仿古的味道,但是进去后还是能感受到这处空间原本的古朴。

就展览本身而言我觉得做的挺好的,结合一个个木构件讲解了古建筑里的结构构件与装饰艺术。

有的房间索性灯也不要,阳光从窗格里透进来,照在这些已经拆散的木头上,显出其局部精雕细琢的花纹,而房间里淡淡的木香,也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孙宅出来后,不远就是安方塔。这塔单说建筑也无多特别,但在古镇一片矮房中,它还是突出的存在,而且它可以攀上去。

越往上攀,窗形越小,视野也越开阔。攀上三两层时,可以透过窗看见外面的树林,而至五六层则能俯瞰整个古镇。

攀到塔顶,发现两个女生已经在这儿,她们坐在小小的窗口木槛上,吹风聊天。我一个人也坐到另一头的窗口上,也吹了会儿风,便下楼去了。

————————

【2019.9.22 更新】

13.东昌电影院

今天去了东昌路附近新开了一处艺术空间。

因为在vice上看到它的介绍,于是决定过来看看。

整个建筑原来是东昌电影院,岁月变迁,荒废的老电影院被重新利用起来,改造过后成为现在的弈空间。

建筑的外里面以黑色和木纹为主,侧面还有红砖,看起来还是颇有老剧场、老影院的感觉。

而到内部空间,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不知道是因为展览主题还是因为空间本身的偏好,展厅里是大面积的蓝色。

展名叫“可善的风景”,分成了一楼和二楼两个部分。一楼的部分大多探讨了宇宙未来云云,最爱的作品可能就是这套承载着 木匠、羊毛制商、暖气工程师、建筑艺术家等众人宇宙梦的一件宇航服吧。

二楼更像是秘密花园,作品陈列在花草掩映的小台上。

最爱的作品是这个“进步的纪念碑”,上海的高楼大厦上千千万万的顶,可能以此重获建筑顶原本应有的仪式感吧。

————————

【2019.8.7 更新】

12. PSA的石上纯也展

PSA好像一直对建筑展比较有兴趣,之前伊东丰雄和坂茂的展都挺好的,这次的石上纯也的展真的更让我惊喜。

虽然排队了1个多小时才进场,但是真的值得!

如果你是学建筑的,可能会有更多专业的体会;如果不是,像我一样,是个外行,只要有想象力,你也能体会到石上纯也建筑的趣味。

我在这儿分享3个我觉得最有趣的建筑。

第一个是一座水上建筑。

想象在水面上营造一个曼妙的曲面,一个巨大的顶,它慢慢地靠近了水面。而你划船从曲面与水面的缝隙里荡进去,进到这曲顶的下面,在这里面的小台子里躺下来。水光潋滟,从周围的水面和头顶的曲面映照过来,光影流转,这是多么让人放松啊!

第二个是一座为儿童而建的建筑。

想象我们小时候制作的剪贴画,剪贴画弯弯扭扭的不规则样子都成了建筑的构型。而当几组剪贴画拼接成一副大型剪贴画的时候,一片大型建筑群的样子就应运而生,再把绿植填充其间,孩子们依着建筑的形、景观的形,去学习、去玩耍、去认识世界,真好呀!

最后一个是一座关于回忆的建筑。

城市的变迁,一边拆着老房子,一边又在高声历史保护。实际的情况是的确有很多历史值得我们去留下,而许多老房子也的确不具备能完整留存下来的条件。石上先生的这个想法很棒,对于这些要拆除的房子,选择它们的一部分,再将这些一部分重新组成一个可利用的建筑群落,回忆得此保留,也赋予了建筑独特的意义。

当然除了这三个建筑之外,展出的其他建筑也都很有意思,真的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看看,PSA好久没有这么好看的展了。

————————

【2019.8.7 更新】

11. 乐山路上的不知名建筑

这栋建筑是恰巧去乐山路的途中发现的,它就立在三叉路口,改造后的外立面一下子就吸引了人的眼球——是个键盘!

之前老是说中国的具象化建筑丑啊土啊。

这个具象化的外立面倒还蛮好看的。

虽然是具象化设计,但是很好地结合地建筑原本的形式,正立面就是键盘的主题,青色和粉色也用的很可爱,区分了我们常用的那些功能键,然后到转角就用穿孔金属板做成了小键盘的样式,也很有趣。

————————

【2019.7.17 更新】

10. 愚园路社区美术馆

最最初知道这个小美术馆是因为在谷德上看到了它门口的装置——彩虹走廊。

颜色和形态都在逐渐变化的结构,一榀一榀这样拼成长廊,透过中间的间隔还能看到蓝天白云,真的是很不错的设计。

后来设计公司好像又有在上海其他地方做这样的设计,彩虹嘛,真的很惹人喜欢。

而且彩虹的意向也延申到了室内。

室内用彩色的线将空间贯穿起来。

现在因为逛愚园路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地方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这仍旧不妨碍我对这里的喜欢。

作为一个社区美术馆,这里展的内容也是很接地气,很社区,很生活。记得去看的第一个展是将里弄里的百家姓和信箱的,就很有趣;最近去看的一个,也是上海城市的摄影作品,也很不错的。

另外,坐在美术馆的窗边,就能看到弄堂对面住家户们的庭院以及路边的梧桐,也是一副好风景呢。

————————

【2019.7.9 更新】

9. 保利大剧院

保利大剧院算是嘉定的地标之一了,现在也有许多的演出和活动,但如果纯纯粹地要看建筑,我感觉还是选个没活动的晴朗下午去吧。

建筑本身的构型真的足够美。

记得有在明珠美术馆看过安藤忠雄的展,讲保利大剧院的结构,这些外立面上看似很刻意的椭圆开口,都是一个个贯穿剧院体块的长柱,

而走进内部空间时才发现这些随意的曲直结合,全都有着利落干净的几何美感。

清水混凝土的质感也得以直接痛快地暴露出来。

对于安藤忠雄在嘉定的这栋建筑,的确没太多需要赘述的。

同样是他设计的另一座高楼也立在附近,可那座高楼却让我根本喜欢不起来,还是大剧院更可爱一些。时间充裕还可以去附近的嘉定图书馆看看,也是一座让人舒服的建筑。

————————

【2019.7.8 更新】

8. CAPSULE SHANGHAI

接着上次的内容,来写一处“清幽”的地方——胶囊上海。

可能因为胶囊上海越来越有名,来这儿摆拍的模特也越来越多,所以画廊现在有了“谢绝拍照”的告示。

胶囊的建筑,真的有种秘密花园的感觉。水泥汀的小路从后院绕到门前,满庭的绿色在散落的里面镜子更加迷幻。

而它的展厅空间则一直都是以净白素为主。

胶囊的展以画展居多,这一季的展有几个作品也很有夏天“情欲”的味道。不过因为“谢绝拍照”,只能分享一些以前在此看过的展了。

————————

【2019.7.1 更新】

7. BANK GALLERY

下雨雨雨雨雨,好像推迟了夏天来上海的步伐。

然后上周六去了BANK,这一季的展好像也有点夏天的感觉了。

这个藏在安福路小区地下室里的画廊真的还蛮特别的。

其实画廊原来在香港路上,在上海银行工会旧址的大楼里,我在那儿看过一次展后,他们就搬到了这个地下室来。不过也因此在空间丰富了很多。

画廊的入口就是这样——每一季展的主题就印在正面的墙面上,两侧就是毫无处理的红砖。就像是此处的建筑遗存和艺术很好的融合了一般。

然后BANK的布展有时也会很有趣,因为地下室的原因,给了布展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说两个有趣的例子吧。

一是之前的“锁骨”展,为了营造氤氲的感知氛围,空间上用强烈的色彩制造了迷幻的感觉。

二是之前的“0:00”展,为了探讨凌晨半夜的颅内怪思,直接给整个空间铺上了床垫。(P.S. 那次的展还让我对着一首《Not Even Anything Land》循环了好久)所以BANK有时的布展真的让人觉得有新鲜感,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去BANK的话还可以顺带看点别的。

BANK的旁边就是翻新后的话剧中心,而安福路的另一侧,是相对BANK来说,名气更大一些(18年好像拿过什么奖)的艺术空间——胶囊上海。

胶囊上海也很可爱,下次有机会来说啦。

————————

【2019.6.25 更新】

6.涌恩堂

上个周末天气不错,所以也是出门专程去看了这个建筑——涌恩堂。

教堂位于前滩附近,是一座新建的教堂,建筑的风格也相当现代。

建筑外观很简洁,白色的体块和中间突出的钟楼。

白色的建筑主体,在墙面上阵列式的开了许多高窗,天气好时在室内应该会有很棒的光影效果。

而灰色的钟楼其实并不是一个“楼”,而是一个中空的三棱柱。

一面实两面虚,阳光从空心的洞口切下来很是好看。建筑所有灰色的部分用的都是这种不太规则的像砌砖一样的肌理,也很好看。

唯一的遗憾是目前教堂还没有对外开放,据现场的保安说要一直等到年底。所以打算年底的时候再到那边看一看,到时候希望能走进教堂看到更美的建筑景色吧。

看完建筑,因为前滩附近很多地方还是出于建造阶段,所以开始往滨江走去。不得不说浦东贯通滨江的工程真的做的蛮好的。从前滩公园一直骑车到后滩公园到世博园,一路景色都很棒。不过这次没有拍照就暂时不分享了,等下次再去闲逛时再来写写浦东滨江道的景致。

————————

【2019.6.17 更新】

5. 复兴岛公园与白庐

最近忙得很,没空来更新一些东西,而且都在外地,也没有时间游荡并探索这个城市。

今天终得一两小时的清闲,来写一处闲远的好地方——复兴岛。

我觉得去过复兴岛公园的外地人肯定不多,甚至上海本地人也不多。

和朋友去之前,她是这样和我介绍的——“复兴岛就是一个小‘破’岛,上面的很多车啊厂啊都废弃了,复兴岛公园就像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地方。

”野蛮生长——我觉得这真的很配的上复兴岛公园给人的感觉了。

这个有些日式风味的公园,小而精巧,藏在充满杨浦工业气息的大马路旁,而里面的植物的确就像是无人管顾一样野蛮生长。

工业遗存和日式的园景,在这个小公园的树影之间交错出现。

这个似乎被很多人遗忘的地方,反而让人额外的惬意了,就是粗野自然的美。

而小公园里也有它知名的东西——白庐——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最后待的地方。

白栅结庐,可能因此叫做“白庐”吧。

前院的白色栅墙没有挡住外人“窥探”内院景象的视线,反而成为了取景器一般,让画面变得更加的精巧。

院子内都是周围的大树落下的果子,有的已经熟到烂掉了,映衬在黑白的小格子瓷砖上,更让这建筑有一种被时间遗忘的感觉。

而主体的建筑甚至有些南洋风味。

人去楼空后,屋子里的薄纱半掩着光影,风吹动它时,仿佛仍有几十年前的韵味。

————————

【2019.6.6 更新】

4. 息焉堂

今天在下雨,虽然前几天比较热,但又开始想念好天气了。

这次分享上海的一个教堂——严格来说不算是教堂,就是一个小礼拜堂,名字叫“息焉堂”,意思是安息于此的意思。

这个以前的墓圆纪念礼堂,是上海唯一一座拜占庭式的天主教堂,邬达克的设计真的精而美妙。

建筑一堂一塔相得益彰,整个又半隐在河畔的树林里,很有老派建筑的风味。工匠将腻子在外立面批出一层层鱼鳞一样的花纹,好看得很。

走到礼堂内部,礼堂的顶一下子就能吸引人全部的目光。

正多边形的顶几近一轮圆月,侧窗的光照进来点亮了月亮,拱脊汇聚到中间,几何的美感也显现出来。四面的彩窗即便在阴天也明亮鲜艳!而当礼堂的灯再一打开,真的就有圣光天降的感觉!

尽管别具美感,但教堂其实是不太欢迎把这里当做打卡拍照圣地,这里日常也有礼拜和纪念活动。

所以如果各位要去参观的话,也请抱着尊重别人宗教文化的心去吧 。

————————

【2019.6.3 更新】

3. 秋霞圃

今天推荐一处夏日可乘凉避暑的好去处。

秋霞圃在嘉定,要一路坐11号线到头才行,远得很,但是觉得值得一游。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上海园林就是豫园、古猗园,但在有些园林专家的眼里,这座秋霞圃才是上海第一园。秋霞圃里一共有三个园,我个人觉得就是过了城隍庙的第一个园子是最妙的。

和一般的江浙园林不同,秋霞圃给人的感觉很紧凑,一景接一景,要兜兜转转一会儿才能到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

而且我觉得设计它的造园师一定对景中景情有独钟。

六边形、方形、瓶型、圆形、云形,真的各种形状的院门、窗洞,都是景里套景,真的很好看。

当然如果觉得秋霞圃赏不够,隔壁就是嘉定博物馆,也可以去看看。虽然它展陈的东西比较传统一些,但是嘉定博物馆的建筑绝对值得一看的。

————————

【2019.6.2 更新】

2. 黑石公寓

今天下午顺道又去了一次黑石公寓。

这个以前大名鼎鼎、现在却鲜有人知的老公寓,现在就静静地伫在上海交响乐团的对面。

因为是居住用的公寓楼,所以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也是因为有家画廊在这儿办了展,才有机会进去看看。

走进黑石公寓,没有老房子里那种潮闷的气味,而是有一种淡淡的木檀香。

黑石公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瓷砖了。

老旧的瓷砖已经灰扑扑的,但是色彩的搭配和小碎的图案依旧很好看。

走廊尽头就是小画廊。

画廊的空间风格上次来看就很喜欢,保留了建筑原始的材质纹理,石质的肌理和走廊上的青色墙漆以及室内的深木色配在一起,很好看。

这期展览的名字叫“看山不是山”,有几幅画也蛮好看的。

————————

【2019.6.2 更新】

1. Mcam

就从昨天才去的明说起吧。这个美术馆很偏,但是展的质量却一直都很好。每次的展,在建筑空间的应用上都很巧妙。在此看过三个展,印象都很好。

去年在这儿看的第一个展把这里变成了剧场,影片的感官体验在空间里被放大,尤其是“老虎”这个作品。

而年末的这个展则把整个空间变成了废墟,大家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破坏和创作。

最后是昨天去看的新展——感官边界。

这个展真的很有趣,关于形式、自然和运动,各样的装置给出自己的应答。

然后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阿达。

像小朋友一样画花墙壁,画花自己,玩得两手黑黑。

除此之外,像日晷一样的圈圈和声音的装置也很有趣。对比几公里外重新开放的民生美术馆,宫岛达男的首展真的有些无聊。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