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西路:爱情的多棱镜(一)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7-26 10:4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015年5月我去武康路探访,意外踏入复兴西路,记忆里,路面不宽,道路两旁是淡黄色形态各异的小楼,楼前有法国梧桐。2020年6月我约朋友重走武康路,却又一次“偶遇'...

2015年5月我去武康路探访,意外踏入复兴西路,记忆里,路面不宽,道路两旁是淡黄色形态各异的小楼,楼前有法国梧桐。2020年6月我约朋友重走武康路,却又一次“偶遇”复兴西路。我在武康大楼下的大隐书局买到了这本《复兴路》文集,其中所涉及的路旁建筑自淡水路以西,错落分布在以淮海中路为分割线的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上。翻阅一篇篇文章才发现,原来这几年我已有多次踏入复兴西路的某一段,只是自己浑然不觉,甚至错把地点认成了武康路。

封面为复兴西路卫乐精舍

复兴西路和复兴中路原为两条不相关的道路,复兴西路原名白赛仲路,因法租界公董局工程师白赛仲而得名;而复兴中路原叫辣斐德路,但都属于法租界越界筑路。

徐汇区官方制作的白赛仲简介

复兴西路东起淮海中路,西至华山路,道路不长,一千米而已,路宽约20米,从复兴东路走来,会明显觉得路越来越窄,氛围越来越幽静,老上海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道路两旁的“住宅以法国式、现代式和西班牙式为主,也有少量的英国式住宅”(郑时玲《复兴路·序》),建筑风格以20世纪初流行的Art Deco(装饰艺术)为主,形制有独栋洋房、联排洋房也有高层公寓。因法租界当年对道路建筑有明确规定,复兴中路自淡水路交叉段以西不准建造中式住宅,故整条复兴西路上都是西式建筑,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老洋房、老公寓。

复兴西路的更名与复兴中路是一同的,皆在1945年抗战胜利时,复兴二字蕴藏着庆祝胜利和寄予美好希望的意味,自定名起再未更改过。

那时租界已全部收回,有些路段,比如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早在汪伪时期就更名了,且沿用至今。

虽然外观上与武康路形态相似,道路相交,但复兴西路有他自己特殊的情韵,是其他任何一条路不具备的,那些有关爱情的传说。

赉安:他消失在上海的早晨

参观地点: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26号白赛仲公寓; 34号卫乐精舍(今卫乐公寓);17号白赛仲宅(今伊朗驻沪总领事馆,楼体禁止拍照)

我在《复兴路》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里读到赉(lài)安这个名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故事。

周立民先生的长文《麦琪公寓:一种想象的上海生活》并不只向读者介绍了麦琪公寓及周边的建筑,也为我们揭开了围绕这栋建筑的、淹没在时光尘埃中的历史细节。比如印着穿短裤骑摩托车从麦琪公寓门口飞驰而过的民国女郎画片,比如法国路上多半住着俄国难民,所谓的法式俄化。不过,最打动人的却是结尾那几个自然段里关于赉安的短述,它让整条路上的老房子顿时充裕了悲惘的异国情思,他的才华、贡献以及令人叹息的爱情。

他的名字飘荡在原法租界的每一条路上,铭刻在饱经沧桑的老房子的墙壁上,连同他的作品和事业——赉安洋行,老上海的顶级建筑设计公司。赉安是与乌达克一样不能被遗忘的名字。

几个自然段里的叙述毕竟有限,出于好奇我在网上寻找关于赉安的一切信息,东一点、西一点,终于拼出了赉安的人生轨迹,和他的爱情传奇。

提起旧上海,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那是冒险家的乐园。

但也许我们常常忽略,那些披荆斩棘、白手起家的冒险家们并不仅仅是中国人或是浙广人,当时来上海发家致富的还有一大批英国人和法国人。他们与走进大上海的“乡下人”一样,来时两手空空,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下,来自法国的建筑师赉安就是其中之一。

Alexandre Léonard,另有中文名赉鸿那,1890年12月29日生于法国巴黎,其父母都是平民,父亲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赉安一岁起就跟着母亲过活。

与其他来上海闯荡的欧美人不同,赉安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平民。这源自于他母亲的影响,她是社会党成员,思想激进。她的情夫是马克思的外孙(不用怀疑,就是你知道的那个马克思),这导致赉安对政治热望极高,学生时代令老师们对他颇有看法,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未能如愿去意大利拜师学艺。不过,他还是拿到了法国巴黎高等美院的毕业证书,并获得了法国国家注册建筑师(D.P.L.G)文凭。他是一位有着学术背景和受过科班训练的建筑专业人才,只待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和大展拳脚的空间。

这一张像自拍

工作中的赉安

但在来到上海之前他去参加了一战,五次负伤并多次获得荣誉勋章。

1920年1月,赉安乘船来到上海,船上住的是三等舱,这一年他三十岁了,可还是个一名不文的穷光蛋。

关于他来到上海的契机,我查到两种说法,一种是“1919年上海Minuti-Ledreux事务所征求一位建筑师。赉安在好友的推荐下,飘洋过海来到了上海”①,另一种说法“1920年初,赉安经后来成为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推荐到达上海”②,也许这位柯布西耶大师就是那个好友,但有趣的是,赉安刚到上海时主业不是建筑设计师,却是“同济汇通学校(现复兴中路上海理工大学)做法语老师,业余时间为别人设计建筑”③。

那么为什么赉安来到上海没有直接供职招聘单位Minuti-Ledreux事务所而是去做了法语老师?目前我没有找到更加详细的史料。总之,从1920年起,赉安开始了他辉煌与悲情交织的后半生,上海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舞台。

注① :《赉安生死之谜》,作者不详。

注② :吴飞鹏,《为风貌而设计|来自法国的上海人》

注③ :同上

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关于赉安的文章里看到大量他设计的房屋的老照片,每一张下方除了注明名字外还标注了年份。

我一一细看,发现有相当一些房屋建造于1924年,这是赉安来到上海的第五个年头,为什么这一年里会有这么多的作品问世?原来,赉安在这一年终于结束了打工生涯,与朋友保罗·韦西埃(Paul Veysseyre)合伙创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赉安洋行。

韦西埃不但是同胞还是校友,两人亲密合作,在法租界掀起建筑旋风。

据作家吴飞鹏考证,武康路上的武康大楼当初也有赉安的参与,因为他的外孙找到了“赉安关于武康大楼的铅笔设计稿,还发现赉安参与了诺曼底公寓(注:即武康大楼)船头圆弧形部分的工艺解决方案”。④不过赉安的正式出场还是在赉安洋行成立之后,所谓老上海四大公寓里有三幢是赉安洋行的手笔,复兴西路上的麦琪公寓和卫乐公寓名列其中(另一座为首长公寓)。不过,二十年代里赉安最杰出的作品还要数茂名路上的法国总会(今上海花园饭店裙楼),“外观为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局部带巴洛克风格装饰”⑤,它看起来宏大而不失精巧,是赉安洋行在法租界的首秀。

落成典礼上,法国总会主席H.ladier曾作出这样的评价: “建筑师赉安先生和韦西埃先生不满足于作为天才的建筑师,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全身心的奉献于实践活动及对其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舒适性的追求,例如我们的总会,他们给予建筑无可比拟的优雅性以及现代艺术性,不论是在建筑的线条上还是在装饰上.这促使我们可以完全满意地、骄傲地宣称:我们的总会是法国艺术精粹的证明。” 赉安的人生开始走向辉煌。

网上找不到全景图,这些是我手机拍摄的局部,挺糊的,凑合看

内景

注④ :吴飞鹏,《为风貌而设计|来自法国的上海人》

注⑤ :瑞金二路街道公众号发文,上海花园饭店简介。

让我们回到麦琪公寓吧!它与复兴西路上的卫乐公寓、白赛仲公寓和白赛仲宅(今伊朗驻沪总领事馆)皆属赉安洋行的作品,但麦琪公寓却是特别的,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幢名满上海的公寓楼,它还与赉安的爱情有关。

麦琪是赉安爱过的人吗?不是的。麦琪是今乌鲁木齐路的原名,这座公寓恰好修建在白赛仲路与麦琪路交叉口,原始照片下仅署名Appartments,麦琪公寓应该是后来的俗称。走过复兴西路,你一定会从这幢公寓下路过,它的外形较之其它公寓十分特别,它有一层层大圆弧阳台(卫乐公寓也有圆弧阳台,但很小巧),两侧连接楼壁。普通的公寓楼都是内藏式的,外人只能看到一个外壳,但麦琪公寓却是半开放式的,仿佛它要向你展示什么却又带着害羞,半遮半掩。从一张拍摄于三十年代的黑白照片中看到,那时的复兴西路上建筑稀少,十层的麦琪公寓矗立在路口,不远处还有一座花园,站在高层的阳台上就可以俯视楼下的绿地,风景怡人。

三十年代的麦琪公寓

麦琪公寓设计于1934年(次年落成),正值赉安事业的辉煌期,这十年来他顺风顺水,乘船回国都已改乘头等舱。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痛失所爱,这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来自俄国的落难千金伊萨贝斯·沃霍芙小姐,于这一年死于不可医治的肺病。

赉安与伊萨贝斯相识于青岛,那是赉安洋行成立的第二年,正值盛年的赉安已经是颇有成就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结识的这位俄国小姐不但在逃亡的路上失去了大部分财产,她的民族背景在当时也是个敏感话题。伊萨贝斯是犹太人,在普遍具有反犹传统的欧洲,与犹太人交往甚至婚恋是需要谨慎考虑的。赉安虽身在上海,但他的社交圈还是法国人的,住在法租界里,所有的一切与法国几乎无异。但赉安没有完全在意这些,说不完全,因为他大胆地恋爱了,并与对方育有一女。只是,他们在近十年的同居生活里没有正式履行结婚手续,在法律上,也许在交际圈里亦如此,伊萨贝斯都只是他的情人。

1930年赉安与友人,这时候的赉安富足而体面,神态放松,精神愉悦

赉安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吗?具有激进政治思想的人也不得不向社会舆论低头。但在这十年,赉安的个人生活是幸福安稳的,并没有五花八门的风流韵事,他亲自为伊萨贝斯设计了一栋漂亮的房子,至今仍留存于永嘉路上。自1926年女儿玛丽(Marie-Jeanne Léonard)出生始,他们一家人便生活在这里,与普通的三口之家没有两样。

幸福安逸的一家人

赉安旧居,图片来自网络

1934年,伊萨贝斯入住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但眼见回天乏术,赉安做了一个反世俗的决定,他带着生命垂危的妻子来到公董局注册结婚。我想,这一定是伊萨贝斯生前最大的愿望,在她的生命终结前,赉安要弥补她的遗憾,不能让她带着叹息离开人间。三个月后,伊萨贝斯离开人世,临终前她内心充满了爱与感激,这个给了她重生的男人要在她死后承担世俗的舆论压力,但他并未显示犹豫和畏惧,她知道他是爱她的。

伊萨贝斯走了,她自然想不到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在余下的岁月里将经历什么,风云即将变换,幸福的时光就此结束。

但八岁的小女孩玛丽还不能料到这一切,在次年落成的麦琪公寓楼顶,她留下了一张倩影。据说这栋大楼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她舞蹈的旋转动作,而这里将是命运的旋转。

玛丽在麦琪公寓顶楼

1936年,伊萨贝斯死后的第二年,赉安结识了他此生的致命女人,安娜(Anna Ivanovna Nicolaïva Bowshis)。

Anna Ivanovna Nicolaïva Bowshis

安娜看上去与伊萨贝斯有着极大的不同。伊萨贝斯是个外形丰满、笑容恬淡的女人,一看上去就是个勤俭持家的主妇。但安娜却着装时髦、外形妩媚,她是个舞蹈家,也是法租界的交际明星。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强大的投资人,霞飞路上有17家店铺由她投资,内容涵盖食品和美妆,她简直可以称为霞飞路上的女王。这样集美貌、智慧和财富于一身的女人想不引起男人的注意是不可能的,她一定追求者众多,也同样吸引了赉安的目光。但奇怪的是,从赉安的情感经历来看,他不是一个喜欢追逐漂亮女性、生活风流的男人,安娜当然可以令他眼前一亮,但为什么能够让他神魂颠倒,于当年便宣布结婚?

安娜与伊萨贝斯,看似毫无相似点的两个女人,却有着隐秘的共同点。她们都是从俄国流亡而来,伊萨贝斯来自爱沙尼亚,而安娜原籍波兰。伊萨贝斯历经风霜雨雪,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中国,受尽了屈辱和惊吓。安娜的流亡之旅也不好过,她从立陶宛逃到哈尔滨,又从哈尔滨来到上海,其中艰辛更无需赘言。安娜的父亲没有南下,在哈尔滨谋生,那么安娜是怎么来到上海的?是否像伊萨贝斯那样,遇到了一个男人,跟着他开启新的人生?关于这些经历没有任何资料留存下来,以及她的巨额财富是如何滚雪球一般庞大起来的,也是一个谜。除此之外,安娜的出身也与伊萨贝斯相同,她也是犹太人,尽管小心遮掩,却仍然为大众所知。赉安爱上安娜,也许并非只因为她的外在,那些谁都能看到的亮光,那隐藏在浮华背后的悲苦往事能够让他感受到深深的触动。这一次他简直忘记了理智,为爱情奋不顾身,也许不想再一次令一个女人遗憾,也许安娜很强势,没有婚书就拒绝交往。但他的勇敢却令法租界交际圈大失所望,赉安又和犹太人结婚了!1936年,历史正悄然改变。

次年,全面抗战爆发,生活在上海的人没有不受到影响的。于赉安而言,最先受到冲击的是他的事业。原本在1934年,赉安洋行输入了新鲜血液,一个叫亚瑟·克鲁兹(Arthur Kruze)的法国小伙子加入了进来,组成赉安铁三角,从此建筑作品署名LVK,成为一个品牌符号。可是因为战争,赉安铁三角散伙,克鲁兹和韦西埃相继离开中国。紧接着是对家庭的冲击。1939年,欧洲亦被战争乌云笼罩,波兰被瓜分,安娜失去了国籍,无法离开中国。她不走,赉安自然也不会走。而上海已然沦为孤岛,留下来的人心中难免焦虑。这时候,赉安做了一个决定,他将女儿玛丽送回了法国。我找到的说法是,赉安担心日军占领租界,于是送女儿回去交由母亲照顾。但对于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离开父亲更令她恐惧而难过。法国是法律上的祖国,祖母是血缘上的亲戚,而她是生长在中国,受父母关爱长大的孩子,现在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妈进门,离别好似驱逐。想必非常不情愿,但玛丽还是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也再也没有见到爸爸。

《法文上海日报》赉安洋行1924-1934十年纪念特刊

朋友走了,女儿也走了,赉安只剩安娜守候,但因为安娜的身份,他早在几年前便开始受到排挤。公司的业务受到打击,法租界不再请赉安洋行担任建筑设计,订单锐减,这恐怕也是合伙人不得不远走的原因之一。战争以来,赉安的事业一直在走下坡路,靠朋友介绍做些设计,有些不署名,比如张爱玲住过的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他也开始为中国人设计住宅,高安路18弄20号的荣德生家族故居是他的作品。当然,与第一段婚姻相同,赉安不会忘记为安娜献上自己的作品,这就是高安路14号的阿麦伦公寓(今高安公寓),1941年公寓落成后他们共同入住顶层,而就在此前一年,赉安被投降德国的法国维希政府剥夺了国籍。此后一年,赉安洋行正式停止营业。为爱情营造的宫殿却象征了某种终结,赉安的辉煌生涯就此结束。

阿麦伦公寓,顶楼曾是赉安的家。我不敢相信他真的是从这里跳下来的。

与之相比,安娜的日子似乎没受什么影响,她与一个叫爱德华多·波塔的意大利外交官交好,替墨索里尼的女婿打理留在上海的产业,加上她自己的那霞飞路17店,安娜仍然是忙碌的女王,而当年与她匹敌、为爱舍弃一切的王子已经穷途末路,事业停摆,国籍撤销,护照没收,在法国的财产也被收缴,这凝结爱情而成的心血之作阿麦伦公寓是赉安唯一的栖身之所。

故事到这里,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安娜对赉安的感情究竟如何?我找到的所有资料都是站在赉安的角度叙事的,没有人分析安娜,当然,她的资料不多,这使她充满罂粟般的诱惑力和神秘感。在不乏精英和成功人士的法租界,事业风生水起、不乏追逐者的安娜为什么嫁给赉安?又为什么与他匆促结婚?赉安是成功人士固然不错,但与他资质相当甚至比他更优秀的人大有人在,何况他貌不惊人,又带着个女儿。我有一种猜测,安娜固然看似耀眼,但能够舍身为她的人却只有赉安,这个痴情、叛逆又执拗的中年鳏夫正是她需要的。至于爱情?渡过生死劫的女人也许根本不需要爱情,活着才是硬道理。

安娜不爱赉安,1941年之后的故事可以证明。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租界,大批欧美人遭到迫害,许多人莫名失踪或被秘密杀害。不知道住在阿麦伦公寓里的赉安这些年都做些什么,是否还悄悄接些私活?他的积蓄应该不少,低调度日不是问题。作为犹太人的安娜虽然比他吃得开,但日本人要给德国人面子,她也须低调。而此时,她已另觅新欢,就是那个叫爱德华多·波塔的意大利外交官⑥。赉安想必是知道的,但又能如何?或许夫妇二人的生命安还要仰仗他来保护。无论如何,还是盼着战争结束的那一天。终于,1945年,全世界的战争结束了。似乎终于熬出了头,但谁能想到,这却是赉安的终结。

注⑥:一说是电影制片人,也可能是战后改行。见周立民《麦琪公寓:一种想象的上海生活》

确切资料记录,赉安于1946年3月13日早晨离开阿麦伦公寓,去向不明。关于此后的叙述则出现许多细节上的分歧。周立民引用吴飞鹏《赉安传》的说法,同年5月25日,上海法国领事馆收到一份赉安生前写好的遗嘱,送信人交代赉安已于5月20日去世。死因不明。至于这个送信人是谁,又是谁派他来的,则无从知晓。另一种说法是,3月26日(一说4月7日左右),上海法国领事馆召集了赉安的亲友并宣读了赉安的遗嘱。总之,结果是统一的,赉安死了,却没有尸体也没有死亡证明。

不过,吴飞鹏却肯定地认为赉安是跳楼身亡,地点就在阿麦伦公寓楼顶,时间是3月14日,“现在还有很多附近的老年人记忆犹新。当时阿麦伦公寓对面是牛奶棚,很多送奶工都看到赉安倒在血泊之中”⑦,而更多人则坚持前一种看法。

注⑦ :吴飞鹏:《为风貌而设计|来自法国的上海人》

赉安为何突然死亡?吴飞鹏的说法令人困惑:“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国共两党都在锄奸。很多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被杀。赉安觉得自己逃不过了,从高安公寓顶楼跳下。”赉安做了什么?又逃不过什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做过间谍或参与过政治密谋,那他害怕什么,竟以死掩盖。就在赉安去世前十几天,阿麦伦公寓的大门上贴上一张字条,写着“卑鄙,无耻,滚出去,还有巨大的红叉”(一说为“命令安娜马上搬出阿麦伦公寓”)⑧,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干的,目的是什么,利益点在哪里。但我们知道的是,最终离开这里并不再回来的是这座大楼的设计者赉安。在这十几天里,夫妇二人间发生了什么?摊牌?争吵?谈判?在安娜眼中,赉安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沪上人杰,而是平庸、丑陋、懦弱的小老头。如果赉安是自杀,那他恐怕多半是被安娜伤透了心,满怀绝望离开。

阿麦伦公寓大红门

注⑧:见周立民《麦琪公寓:一种想象的上海生活》和《赉安生死之谜》,作者不详。

两年后,安娜与爱德华多·波塔结婚并获得了意大利国籍,她可以自由来去了。可讽刺的是,她终生没有离开中国,据说特殊时期和自己的中国管家结了婚,82岁高龄在淮海中路的盖斯康公寓(今淮海公寓)去世,这里也是赉安的作品。

安娜的后半生始终否认自己与赉安的十年婚姻,一如她的犹太人身份,欲盖弥彰。而他们婚后居住的阿麦伦公寓里,两人名字的缩写AL至今仍镌刻在公寓大门后的地面上,那是赉安为爱情留下的纪念。

从玻璃门外拍到的,来阿麦伦公寓一定要看这个标记

附:卫乐精舍

据说建成后顶楼产权归赉安所有

背立面

楼前花园

参考资料:

《复兴路》方世忠主编 中华书局 2019年8月

梧桐深处 建筑可阅读——徐汇区文化建筑大赏 麦琪公寓

梧桐深处 建筑可阅读——徐汇区文化建筑大赏 白赛仲公寓

梧桐深处 建筑可阅读——徐汇区文化建筑大赏 卫乐精舍

赉安生死之谜(上)

赉安生死之谜(下)

为风貌而设计|来自法国的上海人

赉安的爱恨情仇

赉安洋行

巴黎高等美院学霸,一生在上海留下了150多栋建筑

从复兴中路文化广场、陕南邨出发去复兴西路卫乐精舍、玫瑰别墅

上海花园饭店

目前赉安洋行在上海的建筑有66处 这次集中展出29处设计作品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