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 | Wae Rebo古村最后的夜晚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 2020-09-06 17:0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写在前面如果不用力去对照与反观,我们很难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肌理与Wae Rebo这个地方正在践行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

写在前面
如果不用力去对照与反观,我们很难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肌理与Wae Rebo这个地方正在践行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他们适当与外界保持着必要的联系,他们在时间的针脚里按照祖先留下的轨迹,生活在这个茂盛的时代。

大约100年前,一个叫Empu Maro的印度尼西亚部落首领为了躲避战乱,来到Flores岛上的这片原始森林,建立起Wae Rebo这个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代而居,作为Empu Maro的第十九代传人,至今依然沿袭着祖辈留下的古老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

2019年9月末,从位于Flores西部城市Labuan Bajo出发,我选择用自驾摩托车的方式前往这个地方,浅显地体验了一次那里的隐秘生活。

”Can't find a way there“

Google地图里检索去Wae Rebo的路线,会显示“Can't find a way there”。和云南雨崩村一样,这里没有供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只能徒步到达。

主流的走法是:加入Flores核心城市Labuan Bajo的旅行团,驾车150公里山路,8小时到达徒步起点,后徒步2小时进山到达。

徒步上山中......

不过,假如你喜欢另外一种泥石流的走法,那么这是我的方式:租一辆摩托车自驾前往。

路线参考:adventureviv.com

不过,冲动是魔鬼,请先感受一下基本路况再决定要不要自我伤害。

Broken Road 1

Broken Road 2

Broken Road 3

需要考虑的因素:
1. 你是否100%对骑行碎石路、坑洼路、浅滩路,简言之,就是各种凹凸不平的山路有足够的经(勇)验(气)
2. 你是否对靠左行驶毫无压力
3. 你能不能轻松驾驶大马力机车(至少150CC,两人一车200CC,普通scooter不在考虑范围内)
4. 你能不能熟练使用且看懂Google Map
5. 你是否对暴晒或大雨中依然需要牟足了劲儿往前骑有心理准备(当然了,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易晒伤或对tan心驰神往,请忽略这条)内化异族的入村仪式

WeaRebo村民们知道有外人来访的方式有些特别。

靠的不是摄像头,也不是头一日的邮件预约。而是村口Rumah Kasih阁楼上的一个竹子乐器(Bamboo percussion instrument)。

在正式进入WeaRebo之前,每个外来者都需要用木棒敲打一根2米长的竹筒,村民们听到敲打声后,就知道有人进村了。

他们对外来客人有一些很棒的行为规范,例如:

- 要小声说话不影响村民作息
- 不能进入当地人心中最神圣的祭台(Compang)
- 伴侣不可当众亲吻
- 教孩子们一些有用的知识
- 不经大人允许不可以随意给孩子糖果和玩具
- 带回停留期间自己产生的所有非有机垃圾
- 尝试购买当地手工品支持当地经济
......

进村后的第一件事,是去长老们居住的的Gendang House参加一个入村仪式。给了一些印尼盾作为捐赠后,长老开始诵读一段文字,会英语的年轻村民做翻译。

大意是这个仪式过后,我们就正式融入Wae Rebo,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村民们不会对我们的外来身份感到质疑,我们被允许在村里随意走动、拍照,与村民交谈,去他们家做客。

与看上去不那么开心的长老合影

唤起人类记忆和情感的大地景观

Wae Rebo像这样传统的民居建筑叫Mbaru Niang。

"Mbaru"是”房屋“的意思,“Niang”是“高地、环状”的意思。7个Mbaru Niang,把中间的祭台(Compang)围住,分别表示Wae Rebo周围群山的7个方向。

每一个房子都按照相似的圆锥形结构搭建,房子中间立有一个根竹子做成的圆柱体,充当联结上下的楼梯,也寓意着与先人的联结和对话。

图片来源:Google

离祖先和自然最近的地方 - 祭台Compang

建筑内部有5层楼,不同楼层有不同的功能:

第一层(Tenda)- 村名日常起居、做饭、聚会的空间
第二层(Lobo)- 存储日常所需食物和杂物
第三层(Lentar)- 存储谷物、大米等干货
第四层(Lempa Rae)- 备货多余的粮食以应对粮荒
第五层(Hekang Kode)- 珍藏祖先留下的宝贝

每个房子可以容纳6户人家,每户人家大概有13个成员,于是大概80-100个人混居在一个单体建筑里。“隐私”,这样一个人为创造的概念,一个现代人离不开的文明象征,在Wae Rebo大家族混居的居住形态下,很难得到体现。

强烈的性别身份意识,让村民在公共聚会时天然形成分性别而坐的现象

我们留宿Wae Rebo的那晚,刚好遇到一户村民娶亲。他们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串门。我们和大家围坐一团,靠一个印尼游客的翻译,和其中一名村民有了语言上的交流。通过和他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一些零散的信息:

- 村里的男性每天要步行两三个小时去山下的田间劳作
- 他们大部分的收入来自种地和种植咖啡
- 长老对婚嫁、粮食分配等重要事务有主要的决定权
- 旅游业对他们的收入现状有很大的改善

和WaeRebo的妇女们一起席地而坐

遵照自然规律的有机咖啡

"What the land wants - 土地需要什么",是东部印尼Manggarai地区的一种信仰。这里的一切都力求用更接近自然的方式进行,包括生产咖啡这件事。

Wae Rebo独特的地理位置-1200米海拔的高山林地,让这里拥有种植咖啡树的条件。Arabica,Robusta,Columbia是这里的主要咖啡品种。

人们根据实际的种植周期来种植咖啡树,采摘豆子,并拒绝使用任何农药。

第一次见到长在树上的咖啡豆

豆子放在阳光下晾晒

豆子放在阳光下晾晒

晒干后的咖啡豆

烘烤完的咖啡豆

磨完之后用筛子分离出较细的咖啡粉

用巨型木杵、木臼研磨豆子

经咖啡师朋友的专业坚定,Wae Rebo的咖啡豆突破了不少有机咖啡豆风味和口感的局限,竟然意外的好喝。

按照自然的规律制作,还原最本来的味道,并减少一切对环境的影响,这像是一个选择,但更应该是一个必然。

社区参与式生态旅游赋予的二次生命

社区参与式旅游 - 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这个概念,被用在Wae Rebo的旅游开发中。

为了保护当地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当地人建立了一个叫做Lembaga Perlestari Budaya Wae Rebo(LPBW)的社会机构来运营旅游事业。

Yefri在一篇论文中详细研究了社区参与到Wae Rebo旅游业发展中的几种形式,我发现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1. 共同制定蓝图:社区居民需要一起坐下来侃大山,共同拍脑门决定怎么发展旅游业

2. 共同承担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出一份力,比如对治安负责,对清洁负责,对祖传的宝贝负责

3. 共同获得收益:卖手工品和纪念品不能私吞,需要平摊收入

4. 共同总结经验:每个人都要参加LPBW举办的月度回顾大会和年末的总结大会

正在为客人准备食物的妇女

这一切颇有些吃大锅饭的意味,但从结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给当地人带来了非常直接的好处:

1. 人们不必走太远去找工作,而是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工作

2. 地方文化和智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维护和保存

3. 旅游收入缓解了以往依赖于农作物收成的不确定性

LPBW的座右铭是“ Mohe Wae Rebo,意思是“Keep Wae Rebo alive"。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智慧自然需要被激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些文化的所有者能够保持并不断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并在实现自己个人价值的同时扩大这个地方的影响力。

和我们打成一片的母子

对镜头面带微笑的村民

当地特有的服饰,我取名叫“一套到底”

在不变的万变里思考人的异化

在Wae Rebo的那天晚上,我有了一些带个人价值观的思考。

看上去,生活在WaeRebo的人们像是在悄无声息地与这个时代做抗衡。但却又不全然这样,因为他们也许甚至对于”现代性“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试想看看:

他们可以不依赖钟表、手机来告知时间,阳光和云雾可以替代这样的角色。

他们不了解或不在乎外面的贸易战、5G时代的到来,他们只是缓慢地、片段式地从某个长的奇形怪状的外来者那里获得一些只言片语和画面。

他们时不时接过现代工厂处理过的食物,抢着研究抽起来没有什么味道的中国香烟,默然地回答那些争先恐后将他们围做一团的外来人们抛来的奇怪的问题:

“你们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你们怎么分配每年的收入?”

“你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和伴侣发生性关系?”

变与不变,本来就是一个及其相对且终极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眼里看到的对方,都是不同于自己的异类和个体。

我开始有些理解那位坊间流传的英国人类学家 - Catherine Allerton,她曾经跑到Wae Rebo 和当地人同吃同睡,去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

Wae Rebo给我呈现了一个新的秩序和规则、对于物质主义的解构以及一种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方向。

我感到很幸运。

参考资料:

1.Potent Landscapes: Place and Mobility in Eastern Indonesia, Catherine Allerton

2.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e Rebo as a community-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 in East Nusa Tenggara,Yefri Yunikson Beeh,JBHOST, Vol 03 Issue 1, 2017: 55-79 ISSN 2527-9092

3. An indigenous village navigates its ecotourism success,Sarah Hucal,6 August 2018

想知道如何用更良善的方式旅行吗?

关注VX:travelforgood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