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游记

字号+作者:铁路小可爱 来源:[db:出处] 2021-02-08 14:5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庐山呆了几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我爹说庐山是风水山,我很认同。特别是秀峰景区,隔着十里距离都能看见那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让我第一次有了天河垂挂半空'...

在庐山呆了几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我爹说庐山是风水山,我很认同。特别是秀峰景区,隔着十里距离都能看见那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让我第一次有了天河垂挂半空的视觉感。我想起那些仙侠网游的美工设计,大概就是以庐山为样板绘制的吧。另外秀峰瀑布以及三叠泉景区的崎岖曲折,简直就是山水国画的原型。我觉得,完全可以称庐山为美术界的样板山。

而且,所谓风水风水,还是要看到庐山这样的山才能理解。有山有洞有风有水,这中间的环环相生,我的描述自然是没有古人精邃。因为庐山是一座孤山,好像一座放大了千万倍的盆景——这么说是不适当的,事实上应该是那些园林以及盆景可能正是庐山缩小千万倍的成景。所以庐山真是阴阳调和,独有天地。平地拔高山,冰川切成谷,谷深起风,风扫云积,积云成雨,雨落成溪,山体出泉,相合过崖成瀑,瀑落成潭涧,草木得生,洞壑润然。这些环节的点点滴滴,都分毫不动地运转着,不受外界的影响。这样简单的生态,令我不能不产生强烈的倾慕。好像来了庐山一趟,我就觉得自己明白了很多事情一样。怪不得古代的文人墨客特别称赞这个地方有天地灵气。

我在山下远远遥望庐山时,对同行人说:“你看庐山那么高那么大,山上又是那样险,古代的人是料想自己上不去的,就觉得那上面绝不可能有凡人居住。况且,又远远遥望到这瀑布,感觉到它气势宏伟,远在天上。因为瀑布顶端在天上,瀑布底端也在天上,多么神奇啊!这山泉定然有神力灵气映护。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烟,所以那山上定然不是荒的。而人是上不去的,所以山上住着的只有神仙了,也只有神仙可以上下自如。我们现在这些游人,坐着汽车上下山只要轻松的一小时,觉得再高的山也是触手可及,就完全看不到那神奇的力量了。”

而我自己也是因为亲眼看见了庐山瀑布,才真正感受到了李白的心情。而且,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本来是有争议的,但是我第一眼看见秀峰那条瀑布,就认定了便是那条。原因很简单,第一它可以“遥望”,第二它的确是“飞流直下”,第三它的落差可以称上“三千尺”。因为庐山的沟谷很深,大多数瀑布是藏在山里的,必须要进山走上一两个小时才能看到,根本无法遥望。那些瀑布又往往流向曲折且为凸石分支。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还是秀峰瀑布当属。只是我到那里的时候,水流量已经远不及李白当年所见了。然而,尽管有这样明显的特征,还是有不少游客把三叠泉当做李白所遥望的庐山瀑布,我深为这些人感到遗憾。由于景点所属管理部门之间的纷争,导游明目张胆地糊弄游人,白纸黑字的诗文大家虽然会背,却根本没有认真读懂。所谓银河落九天,河水的下半段必然是垂直消散在天空中的。秀峰瀑布从绝壁上垂直倾泻下来,挂在两座山峰之间,底部刚好被另一座靠前的山峰所遮挡。整座瀑布就如银河挂在天上。亲眼见到这些以后,我强烈感受到李白所言不虚,我也不虚此行。

当然三叠泉我也非常喜欢,在最后一级台阶上,如洪的两落瀑布在石坡上分成几十股乃至几百股的细流,涓涓流入潭中。虽然那潭是人工围截成的,但并未影响瀑布景观。颇有意思的是潭的另一边也有一股小瀑,静静顺岩流下。两边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一分一合,一洒一贴,相映成趣。三叠泉的下游也是九曲回肠,移步换景,大小瀑布和大潭小洼以及奔腾的水流共同汇成千奇百怪的岩间水景。爬山路时看着这些,也不觉得累了。

庐山之秀汇于五老峰,五老峰之秀汇于三叠泉。这句话大概是我爹杜撰的。我觉得五老峰是秀美与雄浑共俱:山腰以下谷深草茂,有南方山水的深幽;山腰以上则是千尺绝壁,则有北方大山的气势。不过……其实我走的地方很少,北方的山只看过长白山余脉和渭河平原上的小山。五老峰的断裂岩层有种苍凉的干涩感,而且整个山体又很巨大,像是天边的一座屏障。我们沿着庐山南边的环山公路从东向西行驶时,五老峰宛如一座顶天立地的巨门矗立在公路的另一边,我的视线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它。五老峰山脚就是星子县,星子县东边就是鄱阳湖。这里的水土养人,可以看出有很久的历史了。我怀疑李白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南游的。

我在庐山主要看了三处瀑布,一是大口瀑布,一是三叠泉景区,一是秀峰景区。看地图,还有很多水景,比如彩虹瀑布、小天池、乌龙潭、黄龙潭、石门涧,我都还没去。所以我总觉得,庐山,我会再来一次的。以前看山,总是觉得不够,总是与我理想的山差那么一点,但是这次庐山满足了我的要求。庐山就是样板山,是理想山,起码在南方山水中是最突出的典型了。也幸好庐山是座孤山,我才能很容易看到在这一切。我想,其他的山,不管我去没去过,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吧。庐山的水特别灵,这也是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山水不可分。

在庐山的时间里,我有很多感触,不管是对风景的情绪,还是对地质的思考,都难以与家人分享。父母想的总是在哪里可以照相,而对我的想法完全不感兴趣。我觉得旅行如果有一个好的伙伴,真的到哪里也不会觉得闷的。好在庐山一派大好风光,我也能始终保持着愉悦心情。但愿下次来庐山的时候,我能找到一个可以与我分享喜悦的人;如果不能,那就在此空吟寂寞也未尝不可。况且,到庐山的人千千万万,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对于庐山自己的历史来说,每个人都是短暂的瞬间而已。一代又一代,人死树还在,瀑布依旧,洞壑容得了这一代人时便无上一代的踪迹了。我从来不觉得古人有多么伟大,所以从没有对古人留迹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这种心态。我只觉得,我是一个游客,他们是千年前或者百年前的游客,大家都是游客。可能他们其中有人说的话,留下的痕迹,打动了我。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的景象,也可能被我或者其他游人的想法文章所打动。我们不过是隔着时间对同一空间的共鸣者而已,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见得有高低之别。

有意思的是,旅游的时候需要锻炼一项技能,就是自动忽略人群。把人群忽略了,景色也就清净了。因为人多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所以为了体会原汁原味的景色,就要把人群剔除出去。如果因为人多而认为景色不好,就是把人纳入了景色里了。本来我就是来看风景不是看人的,何必自讨没趣呢。所以这次我也发挥了我这项技能,这样一来,庐山的美便清晰多了。我知道庐山被损毁过,因此我知道庐山的美更在我所见之上。如此想来,我便觉得自己到对了地方,好上加好,曾经的景象更如仙境。而这样的仙境,与我不过时间之隔,与书上画上的景象相比,存于真实的空间里,已经是非常近了。

最后想说的是,我仅仅是从风景本身来评价庐山的。至于庐山本地人,我无从打交道也不想打交道。如果民风淳朴自然是好的,虽然我们也遇见了价格奇高而坑人的餐厅,旅游区的种种势利也存在于此,不少道路和建筑也有破坏山体或景色之嫌。但是,还是如之前说到的,这些终究是时间长河里的浮云。庐山从远古的边缘海里耸起,历经第四纪冰川,到人类文明期时又从荒芜的山地变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名山。我来到大山的怀抱里,不就是为了经历这座山所经历的一切么?不就是为了知道我的渺小和天地有多大么?这与我在书中所阅读的以及从他人那里所听说的,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且不可替代的经历。现今的庐山,居民或是游客,文化或是经济,交通或是饮食,这些为了当代人生活而建成的一切,有它们当下的意义,那是政府官员视察的部分,但并不是我所需要瞻仰的部分。我也相信人类文明最精华的部分,同样会在近期的历史里熠熠生辉,不曾染尘。庐山留给我一个美好的印象,我一定会再来的。

2012.8

PS 虽然庐山是山水国画的样板山,但是我到了这个地方以后,严重感觉到庐山国画对真实庐山意境的表现力,真的只能是九牛一毛……而且很多画作取景还特别顽固。跟同行的业内人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悬崖难以入水墨画呢?秀峰的悬崖,可能只有李可染和张大千才能表现出来。国内山水画都过于小家子气了,可能是被园林式成景圈住了。另外,下面这幅国宝级的古代名画,五代荆浩《匡庐图》,虽然画得很赞,但是真的不像庐山啊……画里上平下陡,山上有树,下体悬空,跟上陡下平的庐山完全反着来啊~o(╯□╰)o~可能是为了表现山高吧,但是这样的话,真的只能拆分来看小景了……真是惊到了……

五代·荆浩《匡庐图》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