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0.5小时健康课”不能仅限于青少年

字号+作者:王红峰 来源: 2019-08-10 17:3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近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常春表示,“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但是至少应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不低于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她'...

    近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常春表示,“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但是至少应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不低于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她建议,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并把每周安排0.5课时健康教育课,确定为中小学法定责任(8月10日红网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呼吁:“每周0.5小时健康课”不能仅限于青少年!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据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虽有提高,但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仍只有14.18%,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只有14人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许多国民健康素养都在“及格线”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行为。“健康素养”,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健康意识。为什么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常年来居高不下?为什么少数市民随地乱吐痰、在禁烟场所吸烟等不卫生习惯难以改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健康意识有关系,与缺乏对“伪科普”作出审慎判断的能力有关系。

   从来是“大道不畅”,方才有“小道必猖”。近年来,“伪科普”猖獗,各种养生谣言、骗局层出不穷,其源头还是在养生刚需或者病急乱投医上。如“化疗,本世纪最大的骗局!”“惊天秘闻!癌症已被攻克!”等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的耸人听闻的“伪科普”曾给很多肿瘤病人的治疗造成了直接的影响。靠辟谣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辟谣本身无法在养生刚需和疾病防治上一劳永逸。一言蔽之,要让人们远离“伪科普”,还是要从“关怀式科普”做起,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补齐健康教育这块“短板”。要针对容易滋生谣言的信息,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真正把科学道理讲通讲明,让公众多掌握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让“伪科普”不攻自破,失去传播的土壤。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健康教育对于青少年是“刚需”,对于老百姓更是“必需”。各地各单位都应该履行好健康教育职责,通过设立健康教育阵地,开办健康知识讲座,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相关公共机构应当提供更多的义务科普,建立层层设立的科学防火墙,来堵住“伪科学”的入口,不能让谣言占据公众的认知。老百姓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责任人,更应该主动学习健康素养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要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摒弃掉一切违背科学的陋习。


1.自助互联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自助互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自助互联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自助互联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自助互联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