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沿线近期迎来客流返程高峰,铁路部门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同时,将文化服务融入旅途生活。海拔3000多米的门源站候车厅内,扫码听书设备前时常聚集驻足旅客,经典名著解读通过耳机传向不同年龄段的听众,成为缓解旅途疲惫的新选择。
针对高原铁路职工工作环境特殊、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现状,青藏集团建成69座职工书屋,藏书总量超过4.3万册。这些分布在铁路沿线的文化站点不仅配备纸质书籍,还引入有声图书馆系统,涵盖文学、历史、经济等多元内容。职工轮休时可选择纸质阅读或扫码听书,在有限休息时间里实现知识获取。
文化设施建设注重实用性与系统性结合。既有整合高原氧吧、活动站等既有场所的改造升级,也有针对职工需求的精准采购机制。通过“同推荐、共悦读”书目征集活动,职工直接参与图书选购,确保藏书贴近实际需求。数据显示,已开展的朗读接龙活动收集作品163件,征文投稿92篇,反映出基层职工的文化参与热情。
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文化服务边界。云端分享平台打破地理限制,使唐古拉山口的养路工能与西宁站客运员交流读书心得。线下实体书与线上资源的互补,构建起覆盖5.5万平方公里铁路沿区的立体阅读网络。这种文化供给模式既满足职工碎片化学习需求,也为旅客创造了独特的旅途文化体验。
从昆仑山到措那湖,青藏铁路沿线的“文化粮仓”持续发挥效能。在应对返程客流高峰过程中,这些文化设施不仅缓解了运输压力,更通过知识传播强化了铁路服务的人文内涵。数据显示,配备文化服务的站点旅客投诉率下降27%,职工满意度提升34%,印证了物质保障与精神滋养协同发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