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沿线山区的清晨雾气未散,迟少英已带着年轻团队开始巡查变电设备。这位从业33年的供电专家,手指轻触设备表面便能感知运行状态,如同中医把脉般精准诊断供电系统的健康状况。他所在的班组负责维护25座变配电所,这些设施承担着将22万伏高压电转化为列车可用电能的核心任务。
在跨境铁路运营体系中,供电稳定性直接影响列车准点率与运输效率。2021年参与中老铁路建设时,迟少英面对新线技术人员短缺的困境,带领三人验收组完成全部变配电所设备调试。他们创新设计的继电保护测试方法,将验收周期缩短30%,确保设备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标准。铁路开通至今,团队累计排查隐患1885处,故障率同比下降43%,为跨境运输提供可靠动力保障。
智能化改造是迟少英团队的重要突破方向。通过实施变电所无人值守改造,14个站点实现远程监控,值班人员缩减75%。这项技术革新不仅降低运营成本,更提升故障响应速度。在王家营西变电所改造工程中,他们用12天完成设备换代,关键环节的接线改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展现出过硬的专业实力。
人才培养机制是该团队保持技术优势的关键。迟少英推行的岗位轮换制度让青年员工全面掌握设备维护技能,班组三年间输出5名工班长和1名工程师。其徒弟晏冉在技术比武中夺冠,印证了这种传帮带模式的有效性。面对境外段设备故障求助,团队能通过远程指导迅速解决问题,这种技术传承保障了跨境铁路的运维连续性。
从人工操作到智能运维,迟少英见证了中国铁路供电技术的迭代升级。他带领的团队在深山坚守,用专业素养筑牢供电安全防线。这种扎根一线的技术传承,正是跨境铁路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随着中老铁路运输量持续增长,这种专业精神的延续将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