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站轨道间温度计指向摄氏46度。7月15日清晨7点,福州电务段中修工区工长崔东宇的工装已透出深色汗渍。他身后十余名工友正给道岔做关键“手术”——把单机牵引替换为双机牵引系统。据中国网报道,这是福建连续高温红色预警中的作业窗口。
道岔相当于铁路变轨的关节。单机牵引改双机,核心是增强动力冗余。崔东宇解释,双机配置能克服更大阻力,相当于给列车转向上了双保险。选择七月施工看似自讨苦吃,实则是计算过运输间隙的“天窗期”。赶在货运小高峰前完成升级,比舒适更重要。
电缆箱盒旁,老师傅捏着剥线钳做示范。红、白、蓝、绿四色芯线必须严格对应。“小陈,A、B端搞混全完蛋。”崔东宇抹了把流进眼睛的汗。中修工区采用新老职工结对模式,现场既是战场也是课堂。陈莉雯的镜头记录下:年轻工人半跪钢轨旁,指尖缠绕的电缆像精密血管。
室内分线盘作业同样煎熬。封闭空间热浪裹着金属味,配线工艺容不得汗滴干扰。有工人每隔十分钟就得甩甩手腕防颤抖。高温下施工规范其实更严苛,工具摆放都有定位线。毕竟安全信号错接一米,列车可能偏离百里。
技术升级总在看不见的地方推进。峰福线作为闽赣货运动脉,道岔可靠性直接关系夏季电煤运输效率。工区的人清楚,他们流的汗实质是种保险金。设备寿命延长意味着维修频次下降,长远看反而减轻负荷。
午后钢轨烫得能煎蛋。崔工长检查完最后一组双机牵引装置,灌下整瓶盐水。没有掌声的收工,只有对讲机里的调度确认。铁路安全从不是宏大叙事,它是拧紧的螺丝、分毫不差的配线、以及高温里校准仪器的专注眼神。中国网的报道里没提,那天他们喝掉了三箱藿香正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