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红色研学专列启程:三秦学子延安行重塑思政课堂

2025年9月13日,西安站,首趟“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红色研学专列缓缓驶出。近600名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登上这趟列车,目的地是革命圣地延安。这不是普通的旅程,车厢被设计成移动的思政课堂,据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透露,该专列由九部门联合部署,旨在将红色教育融入旅途。小型讲台和LED大屏安装在车厢内,专家老师现场讲解抗战历史和延安精神,学生们一边听讲,一边参与唱红歌等互动活动。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让学习过程更动态。

旅途中,学生们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研究生邹松名分享感受,说专列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激发了对延安精神的初步感悟。这种体验不是孤立的,西北工业大学已将类似活动纳入人才培养工程,每年组织超过4000名学生参与。车厢里的氛围活跃,专家讲解穿插着问答环节,学生们围坐讨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LED屏幕播放历史影像,配合老师的叙述,让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抵达延安后,行程继续深化。师生们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通过实地研学和专题党课,强化红色体验。据西安铁路局介绍,专列的设计考虑了教育连贯性,从旅途到目的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学链条。这种安排不只是观光,而是旨在激励青年为国家复兴贡献力量。学生们在纪念馆里驻足,看着历史文物,讨论着先辈的奋斗,这种亲身接触比书本知识更震撼。

从教育角度看,这趟专列代表了思政课的创新。将课堂搬上火车,不仅节省时间,还增强了沉浸感。专家指出,移动学习能提高参与度,但效果取决于后续跟进。西北工业大学的做法是每年持续组织,确保红色教育不是一次性事件。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挑战,比如可扩展性问题——如何推广到更多学校?据省委宣传部资料,类似项目还在试点阶段,需要更多资源支持。

主观来看,这种研学专列是值得推广的尝试。它结合了旅行和教育,让年轻一代在动态中学习,更容易内化价值观。但也不是完美无缺;旅途中的活动可能过于密集,学生消化需要时间。如果未来能加入更多反思环节,或许效果会更持久。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这种创新载体,但得避免流于形式。专列开行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这些体验转化为日常行动。

最后,这趟专列不仅连接了地理距离,更弥合了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学生们返回时,带着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对责任的重新认识。延安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在当今时代,这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教育者正在摸索更有效的方式,来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但记住,成功不取决于一次旅行,而是长期的坚持和深化。

pic0.jpg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