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沈阳北站南来北往的喧嚣中,多了几分不同以往的意味。几天前,沈白高铁正式通车,媒体圈的朋友们刚参加完那场声势浩大的主题宣传活动回来,动车穿越白山黑水,一路风光无限。作为连接沈阳与长白山的重要线路,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巨龙,无疑是辽宁省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个拿得出手的成果。
官方的宣传稿件,比如人民网那篇,已经把这条铁路的意义阐述得很清楚——东北东部快速客运环线的重要一环,“振兴黄金动脉”。这些定调宏大而精准。从沈阳到通化一个钟头,到长白山也就是四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压缩是实实在在的。对于常年关注东北发展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进步,总归是件好事。毕竟,任何区域的振兴,交通先行都是不变的法则。辽宁省政府在推动这类大型硬件项目上的决心和执行力,向来不容置疑。
问题是,路修通了,然后呢?
这次沈白线在辽宁境内设了抚顺、新宾等站。抚顺站的改造据说花了不少心思,突出了“雷锋”元素。这当然有其文化价值和宣传意义,但作为一个以重工业和能源立身的城市,抚顺更需要的恐怕不只是一个崭新的车站和精神符号。当高铁带来的人流、物流甚至信息流涌入时,这座城市准备好承接了吗?当地政府有没有围绕高铁经济,规划出能够真正带动产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的配套政策和项目?这些,比站房本身的设计更关键。否则,高铁站再漂亮,也可能只是一个精致的“穿堂”。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关于“振兴”的宏大叙事。辽宁的决策者们也一直在努力,从沿海经济带到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战略蓝图一份接一份。但落实到微观层面,效果时常打折扣。一个在沈阳做机床配套的朋友前两天还跟我吃饭时抱怨,他觉得大环境没怎么变,各种审批流程还是那样,市场的活力似乎总被一些无形的东西束缚着。他的感受或许带有个人情绪,却也折射出一个普遍的困惑:为什么顶层设计很丰满,到了地方和企业层面,感知度就弱了许多?
沈白高铁的贯通,恰好把这个问题再次推到台前。它就像一次大动脉手术,血管是接通了,但肌体的其他毛细血管是否通畅,造血功能是否恢复,才是决定病人能否康复的关键。省政府的角色,不能只停留在“主刀医生”的层面,更要成为一个精心的“康复师”。光有京沈、沈丹,现在又多了沈白,辽宁的高铁网络骨架基本成型,但这些线路不能只成为资源和人才流向更发达地区的“单向通道”。
如何让高铁不仅运来游客,更能运来投资、技术和理念,并让它们在辽宁这片土地上扎下根,这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服务意识。新宾是个满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不错,高铁开通对其无疑是重大利好。但旅游业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如何做出特色,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如何把“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留量”,需要一整套精细化的运营思路。这种“软件”层面的建设,比修建一条铁路的难度大得多,也更需要耐心和智慧。
所以,沈白高铁的通车典礼只是一个序章。对辽宁省政府而言,庆祝的香槟泡沫散去后,真正艰巨的工作才算开始。这条“黄金动脉”能否带动沿线区域乃至整个辽宁东部的发展,未来几年将是重要的观察期。我们期待看到,政府能拿出与修建高铁同等的魄力与效率,去疏通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真正让这条路成为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