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7日,国庆中秋长假的返程高峰如期而至。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长三角铁路预计今日发送旅客342万人次。这数字,放在任何一个节点都足够醒目,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部门为此做出的一个关键部署:今明两天,计划增开74列夜间高铁列车。
在传统认知里,高铁的运营时间主要集中在白昼,午夜至清晨时段通常是线路和车辆的“天窗”维护保养时间。如今,大规模、成建制地开行夜间高铁,尤其是在返程的最后关头,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加班”概念。它标志着一种更具弹性、也更具挑战性的运力调度模式正在走向成熟。这种模式直面的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核心经济圈内,节假日高峰客流的峰值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根据澎湃新闻早前的报道,整个假期运输期间(9月29日至10月5日),长三角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近2600万人次,日均客流高达370万。10月1日更是创下了420.5万人次的单日历史新高。面对这种几乎贯穿整个假期的“平台型”高峰,而非过去那种“驼峰式”的尖峰,仅靠白天时段的重联运行和启用高峰图,显然已经触及运力天花板。夜间运力的释放,便成了那个不得不启用的“战略预备队”。
这次增开的夜间高铁,其线路覆盖也颇具深意。方向多集中于阜阳、亳州至上海,徐州至南京,以及南昌、郑州往返上海等热门线路。这些线路不仅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和探亲返乡的重点,也恰恰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人员流动最为频繁的廊道。这意味着铁路的调度决策,其背后是对区域经济活动、人口结构和出行习惯的精确洞察。它不再仅仅是一条运输线,更像是一条主动响应区域脉搏的动脉。
当然,运力在纸面上的增加,最终要落地为旅客顺畅的出行体验。将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安全有序地输送出去,考验的是整个系统的末梢神经。从上海虹桥、杭州东等枢纽站候车室的通宵开放,到进站安检“双手检”以提升效率,再到各个车站与地方交通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加速客流疏散,这些看似琐碎的服务举措,实则构成了运力调度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这些地面组织的协同配合,增开再多列车,也可能只是将拥堵从站台转移到站前广场。
在我看来,长三角铁路在这次长假返程高峰中大规模启用夜间高铁,其意义超出了单纯的客流疏运。它是一次压力测试,更是一种对未来超大城市群节假日出行难题的探索性回答。当常规运力饱和成为常态,如何向时间和空间要效益,如何平衡夜间维护与高峰疏运的矛盾,将是所有高密度铁路网络必须面对的课题。今天的74列夜间高铁,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所代表的运营思维的转变——从固定的列车运行图向更加动态、灵活的实时运力调整迈进,这种转变的价值,可能比它今晚输送的几万名旅客更为深远。这背后,是技术的自信,也是管理的精进,当然,也是被庞大需求倒逼出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