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西堠门大桥新高度:技术突破背后的区域经济逻辑

今天,2025年10月10日,甬舟铁路的焦点无疑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项目现场传来的消息确认,5号主塔的建设高度已经超过了250米。

这座塔最终要达到294米,是目前世界上建在海里的最高桥塔。按照中铁大桥局项目部的说法,年底封顶的目标看起来很有希望。进入上塔柱施工阶段后,主塔平均每天“长高”80厘米,这个速度在超高海中塔的建造领域,相当可观。为了这个进度,据说一线有一百五十多名工人放弃了假期,正在全力进行钢锚梁安装和钢筋绑扎。另一边的4号主塔进度稍慢,也已突破120米。两座巨塔,进度不同,但都在和工期赛跑。

每次谈及这类超级工程,外界的目光总是容易被一连串的“世界之最”所吸引。西堠门大桥确实不缺这类标签:全球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大桥、世界最宽的跨海大桥。其1488米的主跨,采用的是斜拉悬索协作体系。说白了,就是把两种桥型的技术优点结合起来,应对超大跨度和公铁两用荷载的苛刻要求。这种结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工程的极端复杂性,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面对西堠门水道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通行需求的唯一解。

然而,单纯罗列这些技术参数,很容易让人忽略掉项目真正的核心。这座桥,以及它所承载的整条甬舟铁路,其根本价值在于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发展难题。

舟山,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由海岛组成的地级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深水良港的优势,但也造成了与大陆交通的天然隔绝。尽管已有跨海大桥,但“高铁上岛”一直是未竟的梦想。这不仅是交通便利性的问题,更深层次上,是舟山能否真正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速发展脉动的关键。没有高效的陆路通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成本就始终高昂。

因此,西堠门大桥的建设,以及它所采用的“公铁平层”设计——中间跑时速250公里的高铁,两侧跑时速100公里的六车道高速公路——就显得极具深意。它不是一条简单的交通线,而是一条经济动脉。它试图将舟山的港口优势与宁波乃至整个浙江内陆的产业腹地进行强力捆绑。这事儿的意义,远不止填补浙江“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块拼图那么简单。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这座桥最值得关注的,并非是它在技术上又一次刷新了多少记录,而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兑现。过去我们谈论宁波舟山一体化,很多时候停留在政策和规划层面。而西堠门大桥的每一节塔身升高,每一段钢梁架设,都是将这种一体化从图纸变为现实的物理过程。据项目公开的一些资料显示,全线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从宁波到舟山的时间将被大幅缩短,舟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岛而非孤岛。

舟山人盼高铁,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座正在海面上拔地而起的大桥,承载的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重量,更是整个区域经济格局重塑的希望。当工程技术的光环褪去后,它最终要接受的考验,是能否真正带动舟山的发展,能否让宁波舟山港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那才是衡量这个世界级工程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现在的建设进度,只是个开始。

pic0.jpg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