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成渝中线高铁铜梁段桥梁主体完工,施工重心转向桥面

2025年10月16日,重庆。随着成渝中线高铁铜梁段最后一孔箱梁稳稳落下,这条备受瞩目的高速铁路项目的一个关键节点就算完成了。从中铁四局项目部得到的消息确认,铜梁境内的箱梁架设工作已经全部结束,施工序列正式转入桥面系施工。这个转变,意味着土建工程中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部分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更精细、也同样关键的作业阶段。

对于任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言,节点目标的实现总能带来阶段性的宽慰。铜梁制梁场作为重庆段的核心基地,承担了近七百孔箱梁的预制任务。根据铜梁区融媒体中心的报道,截至本周早些时候,梁场已经完成了总任务量七成以上。现场每天产出两孔梁的节奏,听起来似乎并不惊人,但要长期维持这种稳定高效的生产节拍,背后是对供应链、人员排班和质量控制的严苛考验。

架梁作业的“零偏差”和“零事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技术装备的升级。项目上那台搭载了“黑匣子”监测系统的智慧架桥机,算是个不小的亮点。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反馈架设过程中的微小偏差,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施工手段,正在取代过去依赖老师傅经验的传统模式。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工程质量均一性的根本保障。毕竟,设计时速350公里、并为未来提速至400公里预留了条件,任何微小的瑕疵在超高速运行下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现在,施工队伍的重心已经明显西移,朝着大足区的方向推进。项目部表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大足境内的箱梁架设。这是一个相当紧凑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整个团队必须保持满负荷运转。这种年底冲刺的劲头在国内的工程项目上很常见,既是决心的体现,也总让人捏着一把汗,担心密集作业下的安全和质量保障。

桥面系施工的开始,标志着铁路形态的真正成型。它不像架桥那么宏大壮观,却直接关系到后续无砟轨道的铺设精度和列车的乘坐体验。挡砟墙、防水层、电缆槽等一系列工序,繁琐且环环相扣。这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决定2027年通车后,乘客们感受到的究竟是平稳如砥,还是会有不易察觉的细微颠簸。

这条铁路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交通本身。铜梁到重庆北站12分钟,到成都45分钟,这样的时空压缩概念,几年前还只是规划图上的愿景。现在,它正随着一孔孔箱梁的落地和桥面的铺开,变得触手可及。它改变的将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区域内产业布局、人才流动乃至居民生活半径的逻辑。铜梁,将从一个地理概念上的“重庆的区”,变成一个通勤时间意义上的“成渝都市圈核心节点”。

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看,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进程,就像一个观察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剖面。它展示了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也体现了工程技术向智能化、精细化的迭代。不过,真正值得长期观察的,是在这条钢铁大动脉贯通之后,沿线城市是否能真正抓住机遇,将“通道经济”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枢纽经济”。铁路修好了,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pic0.jpg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