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铁路暑运数据刚刷新,截至7月底,1030万人次通过铁轨进出这片山地,比去年多出近一成。站台上志愿者来回穿梭,绿色通道始终敞开着,老幼旅客被优先引导。这不是偶然的繁忙,是持续高位运行的常态。
避暑?贵州确实有底气。当华东华南热浪翻涌,这里的平均气温常年在25度以下徘徊。安顺西站感受最直接,7月底某天涌进两万多人,刷新纪录。据多彩贵州网报道,来自广州、深圳、上海乃至东北的旅客,把车票投向贵阳北站——暑运至今它已发送347万人次,占全省三分之一体量。连同贵阳东、贵阳站,三座枢纽吞下全省一半客流。
高铁网成了血管。铁路部门动态调图,百余趟增开列车扑向重庆北、六盘水、毕节、荔波。省外热线也没落下,广州深圳昆明南宁方向不断加密车厢。动车组承担主力,速度压缩着喀斯特地貌的距离。
三轮高峰节奏分明。7月上旬学生潮退去,中下旬立刻被游客填满。眼下正处第二波峰值,黄果树瀑布和小七孔桥下攒动着外省口音。等到8月下旬,返校学子将与探亲族、游客形成复杂交织。贵阳铁路人士坦言,这种学生流与避暑游的深度叠加,近年越发显著。
数据背后是角色转变。传统劳务输出地,正蜕变为夏季旅游目的地。旅客用脚投票,华南高温区的居民尤其青睐这条清凉通道。但考验也在持续。单日两万人次的安顺西站,硬件能否匹配?百趟增开列车的调度韧性够不够?旺季服务品质会不会打折扣?铁路运营方压力不小。
暑运过半,运能提升看得见。1030万人次不仅是数字,是贵州从交通末梢向区域枢纽跃迁的刻度。凉爽气候这张牌打好了,配套服务能不能跟上,才是留住“候鸟旅客”的关键。毕竟,当九月暑气消散,贵州期待的或许是更多“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