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襄阳港口驶出一台标有“金鹰重工”字样的黄色工程车,这台DCM-32III型捣固车将跨越印度洋,在坦赞铁路的轨道上开启首次作业。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铁路养护设备,它的出海不仅是技术输出的新案例,更延续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中非合作故事。
坦赞铁路自1976年通车以来,始终是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经济动脉。这条由中国援建的铁路,在建成后的49年间累计运输旅客4.7亿人次、货物3亿吨,但长期高负荷运转对轨道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金鹰重工此次交付的捣固车,采用双枕同步作业技术,单次可处理两段轨枕,作业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40%。其配备的自动抄平系统能精确检测轨道水平度,将调整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这对热带地区易受雨水冲刷的铁路路基尤为重要。
该设备的智能化特征显著,操作人员只需在驾驶室设定参数,机械臂便可自动完成石砟夯实、轨距校准等系列动作。在坦桑尼亚湿热气候条件下,设备特别加强了液压系统密封性和电气元件防潮设计,确保日均8小时持续作业的稳定性。工程团队还针对当地铁路工人开发了中英斯瓦希里语三语操作手册,并计划开展远程技术支援。
此次合作并非孤立事件。近五年间,金鹰重工已向坦桑尼亚输出轨道车、探伤车等12类铁路装备,其中GCY-450型轨道车在中央线铁路改造中累计牵引施工列车运行超10万公里。中坦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的轨道状态监测系统,成功将达累斯萨拉姆至莫罗戈罗区段的列车准点率提升至93%。
从1970年代数万中国建设者肩挑手扛修建铁路,到如今智能装备持续升级线路,技术迭代背后是合作模式的转型升级。坦赞铁路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中方设备介入养护后,该铁路年维护成本降低18%,轨道几何尺寸达标率从78%提升至91%。这种持续性技术协作,正在为非洲铁路网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当DCM-32III型捣固车开始在非洲大陆作业,其震动作业的声响将与49年前中国建设者敲击道钉的锤音产生历史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接力,既维系着钢铁动脉的畅通,更夯实着中非合作的基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全球化图景中,中国制造正在用精密齿轮与智能芯片书写新的合作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