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杭衢高铁热滑试验启动,区域联通再进一步

热滑试验列车缓缓驶出建德站,沿着新铺的轨道向衢州方向行进。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9月21日,标志着杭衢高铁接触网热滑试验正式启动。试验计划持续到9月23日,期间列车以不超过80公里的时速运行,通过受电弓滑行来检测接触网与受电弓的配合情况以及受流网压等关键参数。据钱江晚报报道,这一步骤是电气化铁路联调联试前的必要环节,目的是确保设备达到后续测试条件。

杭衢高铁全长约131公里,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线路从建德市出发,途经多个站点,最终抵达江山站。桥隧比例接近八成,显示出工程在复杂地形中的挑战性。项目预计在今年12月具备开通运营条件,这为区域交通网络添上了重要一笔。

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 深圳铁路全面停运应对安全挑战

台风“桦加沙”在9月21日加强为超强台风级,正朝着广东沿海逼近。深圳铁路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宣布从23日中午起逐步停运列车。这种提前预警机制体现了应对极端天气的成熟度,毕竟台风路径多变,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据深圳新闻网报道,停运计划分阶段实施,18时开始全面停运,持续到24日午夜。涉及线路广泛,包括杭深、甬广等高铁路线,几乎覆盖了深圳对外的主要通道。

铁路运输中断直接影响数以万计的旅客出行,退票政策宽松,30日内可全额退款,不收费。优先线上办理,减少人群聚集。这种安排合理,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系统拥堵问题。想想那些赶着回家的旅客,计划全被打乱,台风天总是带来这种无奈。

中老铁路客运量突破5900万人次,区域联通深化

中老铁路的运营数据近日更新,截至2025年9月20日,这条连接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的国际铁路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超过8万列,发送旅客量突破5900万人次。据国铁昆明局透露,跨境旅客部分达到58万人次,覆盖了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旅行者。数据背后,是近四年来的稳步增长,月均发送旅客从开通初期的60万人次跃升至160万人次以上,反映出基础设施的成熟与需求扩张。

国内段单日开行列车从最初的8列增加到最高86列,老挝段则从4列增至18列。这种运力提升不是偶然,而是基于持续的市场响应和运营调整。2023年4月国际列车双向开行后,跨境出行便利性大幅改善,席位从每天250个扩充到420个,出入境人数峰值触及1300人次每日。铁路部门还推出了“星光·澜湄号”等旅游专列,并在购票服务中集成外籍证件支持和境外支付功能,磨憨站甚至提供人民币现金服务,这些细节优化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鄂尔多斯暴雨应对:铁路安全防线的实战检验与未来挑战

2023年8月26日,内蒙古鄂尔多斯遭遇强降水,暴雨红色预警在当晚20时43分发布。作为西煤东运关键通道的包神铁路,立即成为防洪重点目标。据铁路网报道,由气象专家、铁路职工和应急人员组成的“气象哨兵”团队迅速响应,借助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实时追踪暴雨云团,确保预警精准及时。铁路调度中心获得信息后,第一时间启动防洪预案,巡线人员加强隐患排查,清理排水设施,防止积水蔓延。技术团队随时待命,准备应对轨道损伤或设备故障,保障线路快速恢复正常通行。这种多部门协作机制,显著降低了暴雨对运输系统的冲击。

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青岛亮相,自主技术引领轨交新阶段

2025年9月18日,山东青岛,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正式亮相。这事儿不算突然,中国中车搞出来的,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东西都是自己的,没依赖外人。列车速度飙到200公里每小时,全球最快全自动运行轨道车辆,第四等级全自动运行认证。京雄快线先用上,雄安新区到大兴机场,30分钟搞定。丽泽商务区也就一小时。通勤效率提上来,京津冀一体化算是有个硬支撑。

技术层面看,中国标准占了大头,88%的比例。自采信、自学习、自决策的智慧控制系统是关键创新。行车安全提升明显,故障率降了95%以上。据中车技术人员透露,这套系统能实时学习运行数据,自适应调整。节能低碳目标不虚,车体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新型隔音涂层,减重20%,强度反而增了25%。永磁牵引系统贡献了16%的综合节能。车厢噪音压到67分贝以下,比传统标准低不少。乘坐体验安静,通勤舒适度上来。

京雄快线智能列车亮相:智慧出行新篇章开启

2025年09月19日,京雄快线智能列车正式亮相,这款市域动车组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标志着区域交通进入新阶段。列车运行时速高达200公里,应对站间距大、贯通运营及四编组八编组混跑等挑战,可不是简单的事。智慧控制技术采用自采信、自学习、自决策机制,据长城网透露,行车故障率大幅降低百分之九十五,电气故障时还能继续运行,效率提升明显。

车上装了智能服务系统,实时显示车厢拥挤度、快慢车停站信息和动态时刻表,帮助乘客规划行程。设计上,流线型车体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两成,强度反而增加四分之一,节能百分之十六左右。外观以“星辰大海”为主题,科技感十足,贴合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定位。

杭温高铁联络线实质性推进 区域交通格局迎来变革

浙江杭温铁路联络线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杭温高铁联络线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这条仅33.54公里的线路,被网友戏称为“小高铁”,却承载着连接两条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干线的重任。据都市快报报道,联络线从杭温高铁长源村线路所向南引出,跨越乐清港支线、杭深铁路及沿海高铁,最终接入温州东站,与未来的温福高铁衔接。当前,杭州至福州的高铁最快需2小时52分,列车经沪昆高铁转入江西,再转合福高铁,距离较长;或经杭深铁路,部分路段时速仅200公里,效率低下。新联络线将直接打通杭州南下福建的快速通道,预计时间缩短40分钟,形成长三角至海峡西岸4小时经济圈。

最美铁路人巡回报告团走进多城 铁路精神激发行业思考

巡回报告团于9月15日至16日先后抵达广州、沈阳和太原开展宣讲活动。据中国铁路报消息,此次活动覆盖铁路集团内部、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多方群体。报告会上,来自不同岗位的“最美铁路人”分享了各自经历,例如深圳北站服务队队长李元讲述日常服务细节,昆明车辆段车辆电工王超探讨检修技术要点,南宁铁路公安处高明伟强调安全守护的重要性。这些叙述平实具体,却折射出深厚的专业素养。

在广州局集团会议厅内,三百余名职工现场聆听,会场掌声不断。供电部主任卓建洪指出,这些榜样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有效带动职工投身铁路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简单表彰,更形成一种机制化激励。下午的座谈会上,一线职工与报告团成员展开交流,话题涉及技能提升和服务优化。据广州机务段记录,讨论直指实际操作难题,例如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关系。

高铁影视模式深化:长三角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9月13日早晨,G9291次影视主题旅游专列从南京南站启动,576名江苏游客踏上前往横店影视城的旅程。这趟列车不是普通高铁,而是“高铁+影视”融合产品的升级版,延续了暑期上海虹桥首发的模式,但这次扩展到南京,显示区域复制加速。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与东阳市人民政府主导了活动,联合多方机构,策划更精细,联合力量更强。

出发当天,南京南站候车区转变为一个互动影视场景。超过30位角色演员与旅客互动,车厢内部分为《功夫》《甄嬛传》等主题区,乘客参与剧情任务,体验移动剧本杀。这种设计让高铁旅途本身成为娱乐环节,打破传统交通的单调。

红色研学专列启程:三秦学子延安行重塑思政课堂

2025年9月13日,西安站,首趟“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红色研学专列缓缓驶出。近600名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登上这趟列车,目的地是革命圣地延安。这不是普通的旅程,车厢被设计成移动的思政课堂,据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透露,该专列由九部门联合部署,旨在将红色教育融入旅途。小型讲台和LED大屏安装在车厢内,专家老师现场讲解抗战历史和延安精神,学生们一边听讲,一边参与唱红歌等互动活动。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让学习过程更动态。

旅途中,学生们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研究生邹松名分享感受,说专列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激发了对延安精神的初步感悟。这种体验不是孤立的,西北工业大学已将类似活动纳入人才培养工程,每年组织超过4000名学生参与。车厢里的氛围活跃,专家讲解穿插着问答环节,学生们围坐讨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LED屏幕播放历史影像,配合老师的叙述,让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
«    2025年11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