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智能系统让铁路货运更安全高效

广州铁路局近期投入使用全国首批TFDS智能识别系统,这是铁路货运检测技术的重要突破。该系统在粤湘两省的铁路干线上运行,显著提升了货运列车的安全保障水平。这套智能系统改变了传统依赖人工检查的模式,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检测。

该系统由广铁集团与华为公司联合研发,经过17轮技术攻关建立起完备的数据库。这套系统能识别67种主流车型,精准判断438类复杂故障特征。检测效率得到质的飞跃,仅需5分钟就能完成整列货车的全面检查,相当于给列车做了一次精细的“健康体检”。

系统运行数据显示出显著优势。每日可处理超百万张图像数据,单班次审阅量从64万张锐减至2.7万张。最核心的故障识别准确率达到99.8%的高水平,重大安全隐患实现零漏诊。这些技术参数表明,智能系统在精确度和稳定性方面已超越传统人工检测。

苏州超级地铁动工,长三角出行更便捷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在苏州吴江区设汾湖站、苏州南站和八坼站三座车站,计划于202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点项目,连接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一市,线路全长约132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苏州段的建设将显著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便利市民日常出行。吴江区的居民可在本地站点就近乘车,减少通勤时间成本。该铁路覆盖汾湖高新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等多个区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站点布局密集,类似地铁的便捷特性,使得更多市民享受快速出行服务。

民俗+旅游专列引爆青藏铁路端午游

端午假期青藏铁路的表现可圈可点。27万余人次的旅客发送量创下新高,最高峰单日突破6.4万人次,这组数字背后是铁路运输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以探亲流和旅游流为主的中短途客流,在西宁至格尔木、拉萨至日喀则等热门线路上流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假日出行图景。

面对集中爆发的客流,青藏铁路集团的应对显得有条不紊。他们利用12306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了客流动态变化趋势。科学优化的列车开行方案成为关键。通过加开临时旅客列车、实施动车组重联运行等灵活手段,重点方向如西宁至西安、格尔木以及拉萨至日喀则、林芝的运能得到显著加强。这些措施确保了运力与需求基本匹配,旅客出行顺畅度得到保障。

皖北高铁新突破!明年通车稳了

淮宿蚌城际铁路最后一榀箱梁近日精准落位,标志着全线桥梁主体工程全面结束。这项关键节点的完成为后续轨道铺设扫清了障碍,工程全面转入新阶段。线路纵贯淮北、宿州、蚌埠三市,正线全长16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皖北地区交通网的重要拼图。

全线采用高比例桥梁设计,34座桥梁总长超过145公里,桥隧比高达90%。这种“以桥代路”的模式成为工程最大亮点。在皖北平原耕地资源珍贵的背景下,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土地占用。相比传统路基,项目节约耕地381亩,相当于533个足球场面积,为平原地区基建提供了环保样本。

渝万高铁啃下硬骨头,西南交通网再升级

重庆到万州的高铁线上,一座8488米长的隧道最近被打通了。这座叫平顶丘的隧道可不简单,它横跨丰都和涪陵,是整条渝万高铁施工难度最大的几个点之一。超过8公里的长度只是表面,真正棘手的是隧道里藏着大量瓦斯,地质条件复杂,还贴着水库底下走,属于最高风险等级。中铁十七局的施工队伍在这里忙活了两年多,靠着三台阶开挖法稳扎稳打,更关键的是把智能设备用到了实处——机器人钻进隧道里24小时巡检,自动监测系统牢牢盯着瓦斯浓度,配合人工核查,硬是在高危环境下把安全风险压到最低。最终工程提前5个月完工,给整条线路的按时通车扫清了一大障碍。

高铁同框追赶背后,行车密度这样提升

高铁列车在同一条线路上演追赶场景的现象引发关注。实际这是铁路部门为应对客流高峰采取的科学调度措施。通过增加列车开行密度,运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这种调度模式在春运返程高峰期间尤为重要。

铁路部门依托调度集中系统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高密度行车。调度系统能实时追踪每趟列车位置,精度达到秒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则通过无线通信和应答器技术,精确控制列车间隔与速度。两套系统协同运作,使行车密度提升具备技术基础。

在具体操作层面,调度中心会根据实时客流数据动态调整运行图。高峰时段同一线路列车最短间隔可压缩至5分钟。这种密度下,1小时最多能安排12趟列车连续通行。系统会综合考虑线路状况、车站吞吐能力等因素,确保增开车次不影响安全正点。

“六边形老蔡”秒回临客任务,铁路应急有担当

端午假期首日,铁路迎来客流高峰,江苏地区预计发送旅客超过600万人次。面对激增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增开临客列车119.5对保障运力。在南京南站,一趟临时加开的“临临客”任务下达时,机调员正为寻找合适的司机发愁。此时,刚结束值乘任务的高铁司机蔡健主动接下重任。这位被同事称为“六边形老蔡”的资深司机,拥有17年高铁驾驶经验,能熟练操作34种动车组车型,熟悉15条高铁线路。

“临临客”是在节假日客流高峰期临时增开的列车,具有任务急、安排难的特点。蔡健所在的“党员应急突击队”专门应对这类突发运输需求。接到命令后,他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仔细核对调度指令,标注行车风险点,完成酒精检测等标准化流程。发车前,他反复在脑中模拟关键站点的操作细节。列车运行时,他保持眼、手、口、脚协同作业,全程高度专注。即便在列车折返仅有的22分钟间隙,他仍优先完成设备检查与换端操作,压缩个人休息时间确保准点发车。

长三角铁路返程高峰平稳运行,端午运输显成效

端午假期最后一日,长三角铁路迎来旅客集中返程,单日发送量达350万人次。6月3日返程高峰持续,预计发送旅客306万人次。铁路部门通过增开列车、重联动车组等方式提升运力保障出行。

整个端午运输期间,长三角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约977.3万人次,日均325.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客流增长主要体现为跨省长途与区域短途双向流动。北京、广州、福州等跨省线路需求旺盛,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群内部往来同样增幅显著。

面对持续客流压力,运输部门实施多项保障措施。假日期间累计增开旅客列车455列,组织动车组重联1267列,加挂普速客车191辆。6月3日专项增开31列返程列车,重联动车组347列。上海三大主要车站单日到达旅客预计40.8万人次,发送旅客33.5万人次。

沈阳到长白山只要90分钟了

沈白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这条连接沈阳与长白山的快速通道进入了开通前的最后冲刺。联调联试很关键,这是高铁开通前必须经历的全面检测阶段,确保所有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这条430公里的线路穿越5个地市州,设计时速350公里,将沈阳至长白山的旅程从3个半小时压缩到大约90分钟,北京到长白山也只需4小时左右,时间节省非常显著。

数据显示,沈白高铁全线新建隧道85座、桥梁175座,桥隧比高达约77%。这种“以桥代路”、“以隧穿山”的设计思路很务实,既减少了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又有效规避了东北漫长严寒冬季对传统路基稳定性的潜在威胁,还缩短了线路总长,提升了运行效率。施工团队克服了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工程难度不小。

沈白高铁冲刺通车,东北交通网再添大动脉

沈白高铁正式启动联调联试,距离开通运营更近一步。这条连接沈阳与长白山的高铁大通道,正进入通车前的关键检验阶段。检测列车将在全线反复运行,对轨道、桥梁、信号、供电等所有系统进行严格测试。这标志着工程建设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开始向运营安全平稳过渡。

沈白高铁的建设过程展现出多项工程智慧。全线近八成线路由桥梁隧道构成,这是应对复杂地形的有效方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显著减少了永久占用农田的面积,也降低了道路交叉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提升了线路在东北严寒气候下的稳定性。“以隧穿山”的施工策略则直接缩短了旅行距离,为未来实现设计时速350公里运行奠定了基础。施工中还应用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化轨道板生产技术,部件制造精度和效率得到提升。接触网部件的自动化生产线,也实现了原材料的高效利用。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    2025年8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