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

连通你的世界

兴保铁路复线通信首塔落成 助推西煤东运战略实施

据极目新闻报道,兴保铁路复线项目首座通信铁塔近日在冯家川站完成组立。这座35米高的组合式角钢塔,作为全线新建线路中的首个通信设施,标志着站后四电工程通信专业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铁塔的落成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项目推进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技术流程和资源配置。

施工团队自项目开工以来,就将铁塔建设视为通信施工的重心。优化方案、强化资源,这些措施看似常规,实则考验着工程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基坑开挖、绑扎工艺、模板支立,每一个细节都需严格把控,以确保生产安全和施工质量。组立过程中,项目团队全程盯控,核对构配件材质和规格型号,从源头上消除隐患。这种专注不是多余的,毕竟通信铁塔承担着无线信号覆盖的重任,天线架设后能否稳定传输,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营的可靠性。

万余张照片记录青藏铁路十九年社会变迁

郝宝君坐在列车餐厅里,翻着那本厚厚的相册。万余张照片,堆叠出青藏铁路四十年的记忆。他是餐车指导,今年整六十,与西藏自治区同龄。自打踏上这趟列车,就没离开过。2000年攒钱买了第一部相机,从此镜头成了他的另一双眼睛。早期出乘时,餐食简单得很。主食就米饭、馒头、面条,配菜少得可怜,口味单一。哪有现在这些有机蔬菜,旅客还能自己摘了交给厨师,十分钟内炒好上桌。据人民政协报报道,这种变化始于全线通车后。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改变了进藏难的格局。照片里藏着当年的痕迹:藏族老乡凑到车边,好奇地向内张望。孩子们第一次见火车,在洗漱台玩水,弄得浑身湿漉漉的,脸蛋红扑扑的。一位乘客泡方便面,身旁孩子张嘴期待。那时很多藏族群众没见过列车,体验日行千里的新奇。现在再看,车厢里藏族大哥用单反拍风景,年轻姑娘敲笔记本电脑工作。不同民族旅客坐一起吃饭,笑容自然。这种对比不是偶然,铁路拉近了距离。

青岛棘洪滩:高铁动车的摇篮与产业动力源

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这个名字可能不为外界广泛知晓,但它在轨道交通领域却举足轻重。全国约65%的高铁动车从这里下线,还有四分之一的地铁车辆产自此地。这个小地方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背后是完善的产业链和持续的技术积累。

棘洪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的多个“第一”,包括首列“和谐号”、“复兴号”,以及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这些里程碑产品不仅提升了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还推动了本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在这里分工明确,企业间协作紧密,形成了一种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生态圈。

<< 1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www.jttl.com.cn.Some Rights Reserved.